天天看點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作者:淡定糯米1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無疑讓當時的大明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開國皇帝的第三代傳人,朱棣統治時間長達22年之久,對于明朝的中央集權以及對外擴張貢獻卓著。如此重量級人物的離世,勢必會對朝廷的運轉造成巨大沖擊。而且,朱棣生前未曾留下明确遺囑,指明如何妥善安排其喪葬事宜。面對這一嚴峻考驗,新任皇帝朱高熾該如何權衡利弊,兼顧傳統禮制和現實需求?他能否借此機會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為明朝開啟新的發展篇章?這一切的疑團,都将在接下來的喪葬大典中一一揭曉。

一、扈從文武大臣的秘密部署

七月十八日,永樂皇帝朱棣在榆木川一路突然駕崩,這一噩耗無疑給當時的大明朝廷帶來了巨大沖擊。面對國家元首的猝然離世,朝廷上下如何應對才能避免朝局陷入動蕩,确實是一個艱巨的考驗。

身邊的扈從文武大臣立刻意識到事态的嚴重性。他們首先決定采取秘密方式處理,暫時不對外公布朱棣駕崩的消息。同時,大軍照常緩緩向京師行進,掩人耳目。與此同時,扈從們派遣了兩名親信要員——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楊榮和禦馬監少監海壽,奔赴北京覆奏皇太子朱高熾。

八月初二日,楊榮和海壽終于趕到京師,将朱棣駕崩的噩耗禀報給了皇太子。朱高熾得知這個消息後,頓時"哭恸幾絕"。作為明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熾一直在暗中布局,為将來的繼位做足了準備。但皇祖父的突然離世無疑給他的計劃增添了許多變數。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為了避免朝野震動,扈從大臣們迅速開始商議對策。他們一方面決定秘不發喪,避免朝中混亂;另一方面也意識到,此事關系重大,遲早要正式通報新皇帝。于是他們派遣兩員謹慎大臣先向朱高熾彙報,等待皇帝的訓示。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注定将給朝野上下帶來深重的影響,但隻有審慎權衡,妥善應對,才能真正實作平穩過渡。朱高熾此刻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他如何運作,将直接決定明朝的前途命運。

二、朝廷籌辦喪葬的具體安排

朱棣駕崩的消息被秘密通報後,朱高熾作為新任皇帝,首要任務便是為先帝操辦一場隆重的喪葬大典。朝廷各部門随即展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

首先是确定朱棣的谥号和廟号。九月初一日,禮部正式向朱高熾彙報研究結果。他們認為,朱棣"雖堯舜禹湯文武之盛不是道也",徐皇後"雖姜仕之盛無以過也",功德蓋世,必須要給予最美好的谥号。最終,朱棣被追谥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遠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号太宗;徐皇後被追谥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後"。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9月初十日,朱高熾在親王、皇孫等陪同下,于先帝神位前恭上尊谥冊寶,正式追封先帝的谥号和廟号。這是朝廷向逝世皇帝最高規格的祭奠。

其次是頒布喪葬禮儀制度。禮部在朱棣駕崩後的第二天,便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喪葬制度方案。宗室王公、公主的喪服等級,官員、百姓的喪期時限,音樂祭祀活動的停止日期,以及男女婚嫁的禁期等,都一一作出明确規定。朱高熾對此十分滿意,當即下旨執行,并賜予各官員麻布一匹以便制作孝服。

在安排喪葬之餘,朱高熾也在暗中為自己的儲位問題進行布局。八月十五日,他正式登基稱帝,接着又立下皇太子朱瞻基作為儲君人選。通過這一系列動作,朱高熾鞏固了自己在朝中的最高統治地位。

就這樣,朱棣駕崩後的初期階段,朝廷在新皇帝的上司下已初步走上正軌。喪葬禮制雖是遵從了舊例,但朱高熾的一些人事安排也透露出他對朝政的主導權意圖。這場喪葬大典,注定不僅是對逝世皇帝的最後祭奠,更是朱高熾樹立自身權威,為新朝啟航奠定基礎的一次重要時機。

三、民間怨言與朝野分歧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在皇家喪葬的莊重氣氛之外,京城裡卻也暗流湧動,民間怨言有增無已。縱觀朱棣22年統治,雖然在對外擴張和中央集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讓百姓身陷重賦勒民的窘境。

上至朝中權貴,下至普通百姓,皆對朱棣實行的重稅征收和苛捐雜稅頗有微詞。尤其是在朱棣多次遠征蒙古的時期,為了籌集軍饷開銷,朝廷對人民施加了更多的賦役負擔。當時就有不少民謠流傳,訴說人民因賦稅沉重而遭受的種種苦難。

另一方面,皇親國戚之間也産生了新的沖突和分歧。作為先帝最寵愛的嫡長子,朱高燧原本是儲位的有力人選。但朱高熾一上台,便将其廢黜為趙王,同時立下朱瞻基為皇太子。這在當時自然引起了朱高燧等人的強烈不滿。

朱允炆失去皇位的前車之鑒曆曆在目,朱高燧幾度考慮發動兵變以奪回權力。而朱棣曾經最為倚重的功臣們,如汪森、胡剛等人,也借機紛紛擁兵擴張勳閥勢力。

在朝中,更有一些朱棣生前的宦官心腹通過操縱喪葬大典來謀取私利。他們故意指使遺體龍駕繞行各地,謂之"恩典加諸州縣",實則是為了攫取沿途百姓的饋贈賄賂。也有人趁機極力封疆拓地,攫取世襲爵位。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這種種怨聲載道和權力傾軋,無疑給當時的明朝帶來了極大動蕩。新登基的朱高熾不得不在喪葬籌辦的同時,耗費大量心力來化解内憂外患,維系朝局穩定。而這種沖突沖突,也為明朝後期的覆亡埋下了禍根。

四、喪葬儀式隆重新開機幕

曆經數月的準備,朱棣的喪葬儀式終于正式拉開序幕。按照明朝舊制,皇帝喪葬儀式分為發引和出葬兩大環節。

九月二十日,朝廷在京師率先舉行了發引儀式。當日一早,朱高熾攜文武百官整裝待發,恭候龍駕自永巷駕臨。中秋佳節之際,北京上空挂滿了哀鳳祲麾,宮門樓阙張挂白旗,禮樂停止,京城一片蕭瑟景象。随着鐘鳴鼓動,朱棣遺體之龍駕徐徐而至。朱高熾等人趨伥朝拜,随即陪伴龍駕前往穆陵。

次日,文武百官又在穆陵太廟前設定寶牌、龍駕和親祭兩王,隆重舉行了發引大祭。朱高熾親自主持祭禮,系喪帶,望拜焚香,向先帝之靈緻最高敬意。祭畢之後,龍駕一路南向白雲觀行祔。沿途京師百姓,無不以白衣、白巾拜送龍駕,以此送别先帝最後一程。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诰命放行後,龍駕轉由四品以上文武官陪護前往長陵下葬。王公、親王們也陸續加入了陪伴行列。十月初二日,龍駕抵達長陵,經三日臨時興建營盤後,十月初六日正式出樞開殡。先由朱高熾等王公親王主祭,諸臣佩帶朝服恭候龍駕出城。二十餘公裡的路途,沿線樹立哭道,沙場、風火、望祭等諸祭典一一舉行。随後方由文武百官護送龍駕前往王陵下葬。

這一番儀式隆重而規矩,自京師發引至于安陸,綿延數月,可謂是對朱棣逝世後最高規格的祭祀。整個過程中,禮儀制度雖遵從明初太祖遺制,但規模之盛大,恐怕也超乎了太祖朱元璋當年的遺願。朱高熾通過這場隆重的喪葬大典,不僅對先帝表達了最高敬意,也借此機會彰顯了皇室的統治權威,為自己即位後的統治奠定了牢固基礎。

五、地方擾亂與朝廷應對

朱棣駕崩後的喪葬大典雖在朝廷的精心安排下隆重舉行,但在這一時期,明朝疆域中也漸漸爆發了一些地方軍閥割據和農民起義的動亂局面。

首當其沖的便是汪森、胡剛等大軍閥的作亂。汪森本是朱棣駐守雲南的重臣,胡剛則是舊部,兩人均因功高震主而蓄意造反。在朱棣喪葬期間,他們挾私兵數萬攻陷四川重鎮。行為兇殘,民不聊生。朝廷嚴詞譴責,派遣大軍征伐,經三年始将亂陣平定。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另一股盤踞于湖廣地區的王朝閣等人,也在此期間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因是當地百姓因重賦入虧,苦不堪言,遂以王朝閣、陳日昇為首揭竿而起。朝廷連遣三路大軍出征,死傷數萬,終于将這股劫掠朝野的"白蓮軍"撲滅。

甚至就連陝西一帶,也爆發了規模不小的農民暴動。張獻忠鎮壓農民後,竟然繼而号令私兵數萬,大肆擄掠疆野,朝廷不得不命李pubemju5率兵征讨。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朱高熾不得不親自坐鎮軍機處,督戰指揮。為了集中兵力,平定各地動亂,他暫時壓下了别的政務,并決定暫緩太廟的升獻和主陵落成典禮。這無疑耽擱了先帝喪葬的最後一程。

直到十八年後的萬曆初年,朱高熾方才正式在長陵舉行了先帝太廟的大祭。這場耗時甚久的喪葬儀式,不僅見證了新皇帝上位初期的種種動蕩局面,也反映出明朝在當時國力疲憊、中央集權漸失的現實問題。整個過程坎坷曲折,充滿了戲劇性的沖突與沖突,成為了朱棣一朝的終局寫照。

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途中突然駕崩,大明朝廷該如何操辦他的葬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