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些妊娠期皮膚的改變不一定是皮膚病,而是生理性改變,不必治療

作者:皮膚科主任吳鐵強

妊娠可引起皮膚、毛發和指(趾)甲等附屬器的一系列生理性改變,識别這些變化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與真正的皮膚病混淆。這些生理性改變可分為以下幾類(表)。

表皮膚、毛發和指(趾)甲的生理性變化

色素沉着過多

毛發和指(趾)甲的變化

黑斑病

血管的變化

膨脹紋

頂漿分泌腺/外分泌腺的活性

妊娠性瘙癢症

免疫性皮膚變化

1,色素沉着

約90%的妊娠期婦女發生局部或全身的色素沉着,膚色深化較膚色淺的孕婦變化更為顯著。最常見的部位是下腹部腹中站線顔色變黑;這在産科教科書中被列為妊娠的早期改變。但這第一次身妊娠最初幾個月内可能并不明顯,尤其是在初次妊娠時。變黑的中線自恥骨聯合至臍部,并可向上延伸到劍突。再次妊娠者出現的時間較初次妊娠者早。

乳頭和乳暈以及外生殖器和腋窩也發生色素沉着。有些孕婦頸部會變黑,使其受到很大困擾,但同其他妊娠期色素沉着改變一樣,這些色素産後會逐漸減退。妊娠紋("牽拉紋")很常見,而且在敏感個體,妊娠紋與其他癫痕、痣和斑點一樣顔色會變深,産後将逐漸減退。妊娠期還可能發生外陰黑變病,目前認為黑色素生成增加的現象是由 a ﹣和 B ﹣黑素細胞刺激素( melanocyte - stimulating hormone , MSH )、-1水準升高所緻。

某些膚色較深的人(男性和女性)在上臂外部和(或)腿的後部有色素分界線(也被稱為 Voigt 或 Futcher 線),這一現象往往在妊娠期當全身的色素沉着使其變得更明顯時才被發現。

2,黑斑病

黑斑病(過去稱為黃褐斑或"妊娠面斑")是指面部對稱性斑狀色素沉着過多。

根據色素沉着的分布可表現為三種形式:位于面中央、兩側頰部或下颌部。雖然頰部黑斑病最為典型但大多數患者整個面部中均受累,包括前額、陳族、上唇、鼻部和下颌部。3/4的孕婦于孕中期發生黑斑病,其中1/3的患者服用過口服避孕藥( oral contraceptive pills , OCP )。目前認為黑斑病是由激素變化引起的,日曬可使其加重,常于妊娠後或停用口服避孕藥一年後消退。在組織學方面,可于表皮或真皮巨噬細胞内見到過多的黑色素沉積。

不論是由妊娠還是由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引起的黑斑病,在大約30%的患者,病變将持續存在。産後,局部使用氫醌軟膏和維 A 酸對表皮色素( Wood 燈試驗可使之明顯)進行治療效果最佳。孕期的治應包括:使用防曬指數高的防曬霜、避免紫外線照射。

3,膨脹紋

幾乎所有孕婦于妊娠中、晚期都會出現膨脹紋也稱為牽拉紋。膨脹紋是指出現于腹部、乳房、臀部,大腿和腹股溝的垂直于皮膚張力線的線形的、粉色就色萎縮性條紋。同樣的皮紋也可見于 Cushing 綜合征、類固醇治療和體重迅速變化者。膨脹紋在黑人和亞裔婦女中少見,可能有家族素因。典型的紅色條紋随着時間延長會逐漸變為膚色或灰白色(局部用或不用各類軟膏),雖然産後萎縮線可變細,但不會完全消失。其表面局部外用0.1%或0.025%的維 A 酸軟膏是否有效尚有争議,文獻報道的結論不一。孕期禁用維 A 酸類藥物,其應用也可能産生刺激反應。

4,毛發和指(趾)甲的變化

大多數妊娠婦女可見體毛過度生長,這一現象在膚色較黑和(或)體毛較多的婦女更為明顯。這一現象被認為是由于孕期卵巢産生的雄激素增加所緻。衆多短的軟毛會使皮膚呈現"多毛"的外觀,這種現象将于産後随着靜止期脫發的發生而消失。如産後持續存在明顯的多毛現象,應考慮是否存在多囊卵巢綜合征和分泌雄激素的卵巢惡性良性腫瘤。治療是為了使患者放心,必要時可于産後進行美容去毛治療(如脫毛膏、電解或紅寶石雷射治療)。

靜止期脫發可導緻産後大約1~5個月的脫發,在新發再生前可持續1年或1年以上。對此現象最好的解釋是妊娠影響了正常的頭發脫落周期,使較多頭發于孕期保持于生長期。直至分娩前,由于進入靜止(脫落)期的頭發減少,頭發生長得比較厚密。分娩後,毛囊迅速恢複其正常的頭發脫落周期,因而導緻過多的頭發脫發。在大多數患者,這種脫發是均勻的,但少數可僅發生于頂額部類似于男性的脫發,但患者不會發生秃發。

指甲的變化通常開始于早孕期,可見甲變脆、變軟,且生長較快。孕期還可見指甲出現橫溝和縱溝及遠端甲剝離,但這些變化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此外,有報道稱可見縱行的黑甲現象。

5,血管變化

妊娠期婦女的血管系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以适應胎兒及其生長。孕婦的血容量、血管擴張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新生血管形成能力均明顯增加。黏膜部位或手指(腳趾)可發生化膿性肉

芽腫。近半數孕婦會出現靜脈曲張,尤其是在肛周區域(痔)和腿部,腿和踝關節水腫也較為常見,并可伴有手和眼睑的腫脹。對于腿部的靜脈曲張和腫脹,可通過擡高下肢和穿彈力襪來緩解。患者也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

蜘蛛樣血管瘤(蜘蛛痣)常見于早孕期和中孕期,可出現于軀幹上部,其中央為紅斑伴放射狀分支,較易識别,可見于2/3的妊娠期白人婦女。紅掌也較為常見,可見于同樣比例的患者,多位于大魚際或小魚際。目前,二者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據認為可能與雌激素或血管生成因子相關。這些變化通常于産後消失。單側的痣樣毛細血管擴張綜合征為表皮蜘蛛痣聚集所形成,多位于顔面和頸部,可見于妊娠期、酒精肝病和口服避孕藥治療過程中。

6,外分泌腺/頂漿分泌腺活性

妊娠期外分泌腺活性增強,可導緻多汗症和汗疱疹型濕疹發生增多;而頂漿分泌腺活性降低,因而 Fox - Fordyce 病(大汗腺癢疹)和化膿性汗腺炎常得到緩解。皮脂腺的活性也增強,尤其是在孕晚期,可導緻痤瘡發生和加重。孕期皮脂分泌率增加并于産後恢複正常。在早孕期,30%~50%的孕婦的乳暈處可見棕色丘疹,即蒙氏結節,是由皮脂腺增生所緻,于産後消失。

7,免疫系統的變化

妊娠期孕婦的免疫系統将發生一些重要變化,以使胎兒存活。這些變化也是妊娠對皮膚的影響以及妊娠期孕婦對某些皮膚病易感性增強的原因。

Th2(CD4+細胞亞型)細胞因子與抗體應答相關,提示Th2型細胞因子在母體免疫應答的調節中占主導地位。多種白介素( IL -3、 IL -4、 IL -5、 IL -10和 IL -13)都是Th2細胞因子。動物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因子在整個孕期的胎盤組織中都可檢測到。 IL -10可抑制 Th1介導的細胞免疫。胎盤内自 Th1細胞因子向Th2細胞因子的轉換可使胎兒耐受并存活。同時也存在負回報,以便Th2細胞因子可以抑制Th1細胞因子的産生。

是以,妊娠期免疫應答主要為産生抗體,而非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進而使胎兒(同種異體移植物)得以存活并避免發生排斥反應。這也許就是孕期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和皮膚感染發生率明顯增加的原因。孕期常見銀屑病( Th17介導的)好轉和特應性濕疹(Th2介導的)加重也是源于免疫系統的這些變化。

資料來源

婦産科皮膚病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