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相逢

作者:諸城融媒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産黨發展程序中,一代又一代諸城兒女,肩負着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抛頭顱、灑熱血,無怨無悔,在中國共産黨百餘年發展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王盡美一生信念堅定,矢志不渝,是中國共産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光輝典範。

“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産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産主義的徹底實作而奮鬥到底!”1925年8月,彌留之際的王盡美留下最後的叮囑!他用短短27年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盡善盡美”的共産主義人格。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如今,在盡美精神的鼓舞下,諸城的父老鄉親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3周年之際,特刊此文,銘記先烈!

2021年4月4日清明節,我與王盡美同志的嫡孫王軍來到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祭奠王盡美同志。此時,馬保三同志的孫女馬津也從北京趕來為馬保三同志掃墓。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最上層,共有6個墓碑,王盡美和馬保三的墓碑幾乎挨在一起。走過王盡美墓前的馬津,看到了王盡美的嫡孫王軍,這是烈士第三代後人的首次相遇,當得知對方身份後,今年已經73歲的馬津難掩激動之情,大聲叫道:“你爺爺的照片是我爺爺找到的……”兩位老人在了解對方的身份後,頓時倍感親切。

她向王盡美同志的嫡孫王軍講述當年爺爺按照毛澤東主席的訓示找尋王盡美同志遺物的故事。

紅色相逢

左三:馬保三孫女馬津、左四:王盡美嫡孫王軍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風雲變幻,激流湧動,掀起了波瀾壯闊的革命熱潮。中華大地湧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覺悟者和革命先行者,他們用星星之火點亮了赤色山東,照耀了中國革命的航程,王盡美同志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生于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上司者,在黨的建立和早期革命活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1925年8月19日在青島病逝,時年27歲。

王盡美共産主義理想信念的形成與他幼年的生長環境及面對的階級層面有着密切聯系。當時北杏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收的糧食還了地租後就所剩無幾。就是這樣的年頭,村裡的地主們又要漲地租,從那時起,他就知道自己和他們不是一個階層的人。王盡美的陪讀生涯為他之後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王盡美的少年時代,正處于帝國主義列強瘋狂瓜分中國,中華民族飽經内憂外患、在災難的深淵苦苦抗争的時期,國運衰微,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槍聲、進步老師的引導、進步書刊的啟蒙,使他逐漸萌發出救國拯民的思想。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家鄉後,他感到世界和中國都處于急劇變化之中,決定外出求學,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18年,勤奮刻苦、求知若渴的王盡美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預科班。臨行前,他登上村前連綿起伏的南嶺,激情滿懷地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詩句:“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铮铮喬有看滄桑。”字裡行間展現了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遠大抱負,也展現了他盡善盡美唯解放的理想信念。

王盡美同志以國家和民族複興為己任,是勇于擔當精神的典範。他出身寒微,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家境最為貧寒的一位,但卻胸懷匡扶社稷、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誓以“盡善盡美唯解放”相砥砺,且以畢生精力躬身實踐,宣傳馬列主義、建立黨組織、上司勞工運動、緻力國民革命,用自己27年的短暫芳華诠釋了什麼是社會擔當。王盡美同志在人生旅途上雖然隻度過了27個春秋,但他的光輝形象卻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

紅色相逢

作者與馬保三孫女馬津在馬保三墓前合影

馬保三(1888年~1964年2月15日),曾化名張炳炎,原名馬鑒堂,男,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牛頭鎮人,共産黨員。曾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委統戰部長。

1924年8月,馬保三加入中國共産黨,是中共壽光地方黨組織建立後發展的第一批黨員。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他不惜賣掉一個自家場院。同時,他積極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在本村發展了7名黨員,建立牛頭鎮第一個黨支部,并擔任支部書記。抗日戰争爆發後,在中共壽光縣委上司下,全縣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馬保三以湖東鄉鄉長的合法身份,搜集槍支,舉辦抗日群眾訓練班,積極投入組織抗日武裝的準備工作。他跑遍了附近鄉村,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組成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敵後援隊”,部隊番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抗日遊擊隊第八支隊”,馬保三被推舉為總指揮和八支隊軍政委員會成員。他們與日軍英勇作戰,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衆的抗戰熱忱,隊伍很快發展到1500餘人,擁有各種槍械近千支。

後來,八支隊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馬保三也由一名地方武裝指揮官,成長為八路軍的上司幹部。從此,這支武裝在山縱直接上司下,轉戰沂蒙山,馳騁魯中南,粉碎了日寇無數次“掃蕩”。在八年的抗日戰争中,八支隊與日僞軍作戰200餘次,計斃傷俘日僞軍10000多人,為全民族的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這倆位先烈的後人,有着同前輩一樣共同的信仰和理想。盡管包括他們的祖輩和父輩都不曾謀面,他們之間也互不相識,但同樣的傳承、同樣崇敬先烈的精神,同樣永保初心的使命和初衷,讓倆位老人意外相逢。

而王盡美照片的故事,還要從毛澤東主席說起。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期,毛澤東主席找到山東參加第一屆會議的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馬保三,對他說:“革命勝利了,可不能忘記老同志啊!山東要把王盡美同志的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遺物。”毛澤東面帶笑容說:“王盡美耳朵大,細高挑,說話沉着大方,大夥都親切地稱他‘王大耳’。”

會議結束後馬保三回到山東,向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作了彙報。山東分局上司當即作出決定:安排專人負責尋找王盡美遺物。

尋找組首先帶人來到大北杏村王盡美家,告訴王盡美的母親劉氏毛主席非常關心王盡美烈士、并訓示山東省整理王盡美烈士的曆史,收集其遺物。王盡美的母親非常難過地說:“遺物沒有了,全讓那幫土匪給搶走了,隻是還有一些照片。”

原來,在1930年,當地土匪劉黑七趁軍閥混戰之機,占領了大北杏村。王家的一家老小為躲避土匪,就到廟後村親戚家去避難。臨行前,王盡美的母親劉氏把王盡美讀過的書、寫過的本子,以及穿過用過的東西,還有王盡美的一張照片包裹在一起,放進了一口大缸裡,準備把缸深埋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當劉氏把缸蓋蓋上,正要填土時,忽然又覺得不妥,就随手把缸拿開,解開包裹,把王盡美的照片取了出來,然後再把缸蓋蓋上,填一些土将缸掩埋起來。可是,這張照片該藏在哪兒呢?這時村外的槍聲越來越近。情急之下,劉氏看到掉了一塊泥巴的土牆,有了主意。她吩咐次孫王乃恩說,趕快去和泥巴。她随手扒開一塊牆皮,把王盡美的照片用一張厚紙包好後,放在牆縫裡,又在外面塗上一層泥巴封住。然後,劉氏就領着王乃恩急匆匆離開了家。

幾天後,士匪走了。王盡美的母親回到家中。家已被土匪翻得七零八落,埋在院子裡的那口大缸也被土匪挖了出來,藏在缸裡的所有東西都被洗劫一空。劉氏發現兒子的遺物全被土匪搶走了,心裡難過極了。悲痛之時,她忽然想起藏在土牆縫裡王盡美的那張照片。她轉身檢視,那塊牆皮竟原封沒動,兒子的照片肯定沒被搶走。劉氏心裡暗暗高興。為了安全起見,從此那塊土牆皮再也沒有被打開過。為防止時間久了找不到藏照片的位置,以後每年抹牆時,劉氏都會在這塊土牆上留下個記号。就這樣,王盡美的照片在土牆縫裡儲存了近20年。

照片取出後,尋找小組的同志把王盡美的照片帶回了濟南交給了馬保三,并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對照片進行了翻拍儲存,還選出了一張送到北京。毛澤東主席看後,給予了肯定。後來,這張照片就做為王盡美唯一的一張照片被宣傳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