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縱橫家何成濬,蔣介石的“不叛之臣”

作者:南義電影博物館

何成濬,字雪竹,湖北随州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将。先後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湖北省綏靖主任、軍事委員會軍法執法總監、湖北省參議會議長等職。何成濬早年追随黃興、孫中山等人從事反清反袁革命活動。因善于聯絡溝通而被孫中山倚重。1917年,孫中山前往廣州召集國會,組織護法軍政府,賦予何成濬負責聯絡各省軍隊之責,囑托其注意控長江上下遊、關天下安危之湖北省。當是時,湖北革命武力碩果僅存者,為駐荊州沙市一帶之石星川師。何成濬即前往沙市,“力加策動,獨立之旗遂以樹立”。1920年,何成濬以孫中山代表名義駐長沙,與時任湖南省督軍譚延闿接洽,并兼負聯絡四川、湖北兩省責任。1922年又奉命前往雲南遊說地方實力派唐繼堯。

民國縱橫家何成濬,蔣介石的“不叛之臣”

何成濬與蔣介石的直接關系開始于孫中山時代,二人曾在許崇智的粵軍共事,參加過援閩工作。孫中山去世後,在國民黨内的競逐中,蔣介石逐漸崛起。1926年北伐軍興,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何成濬為總司令部之總參議,二人成為直接的上下級。北伐時期,何成濬在閻錫山加入北伐、張學良易幟、徐源泉收編等事件上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幫助國民政府聯絡地方實力派的主要人物,經其收編、拉攏的地方實力派較多。

1926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形式上統一中國。然其内部以擁蔣與反蔣為主要内容的派系之争不斷。在此時的政壇,尤其是在反蔣派看來,何成濬是堅定的擁蔣、助蔣者。1929年,蔣馮大戰前夕,馮玉祥對各種軍政力量的政治選擇有如下分析:

李任潮因調停大局,為蔣監禁,此後孰敢入京。蔣之此舉,無異自殺。蔣聯張漢卿以為己助,又安知張不聯他人以攻之耶。唐孟潇,蔣之勁敵也,高視闊步,志不在小,小則據有二湖,大則取之以代,顧蔣欲利用之,以濟大事,豈不等于夢想。至朱培德、缪培南等,則汪氏之心腹也。劉峙、顧祝同等,則何應欽之舊部也。雲、貴、四川諸省,則與蔣素無關系者也。是蔣氏現之所恃者,僅陳果夫、劉紀文、何成濬輩耳,何足道哉。

民國縱橫家何成濬,蔣介石的“不叛之臣”

李任潮指李濟深,張漢卿指張學良,唐孟潇指唐生智,汪氏指汪精衛。馮玉祥立論重點在于蔣介石力量有限,擁蔣陣營派系複雜,反蔣大有可為,同時用對比方式襯托出何成濬之擁蔣。在馮玉祥看來,何成濬擁蔣甚至在劉峙、顧祝同等黃埔嫡系之上。當時馮玉祥正積極反蔣,需要知己知彼,其所言雖未必全為事實,但其分析至少是嚴肅而認真的。

1933年,《民間周報》較長的描述了何成濬的擁蔣史。其文稱:

何成濬是何等樣人?很值得介紹。他原是北洋軍閥的餘孽,小有才幹,善于觀風望勢。北伐成功後,北洋軍閥倒台,便投降老蔣搖身一變,成為蔣氏不叛之臣,與何應欽稱為蔣的左右二膀。倘若有軍事發生,老蔣又須坐鎮後方,前方的軍事,就交與二何打理。

何成濬早年即加入同盟會,追随黃興、孫中山等人從事革命活動,是國民黨内有着悠久曆史的元老級成員。1932年後的反蔣精神領袖胡漢民亦肯定何成濬“緻力革命數十年,均于本黨有深長曆史”。《民間周報》稱何成濬為“北洋軍閥的餘孽”,顯然是基于立場的諷刺,難言客觀。但稱其是蔣介石的“不叛之臣”,則有大量事實為證。

根據國民政府時期政治局勢的演進,何成濬的助蔣、擁蔣大約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民國縱橫家何成濬,蔣介石的“不叛之臣”

第一階段,1928~1931年。國民黨建立了全國性政權,蔣介石以軍事統帥而成為政權中樞。但其合法性受到國民黨内反對派之質疑,反蔣與擁蔣之争此伏彼起,成為國内鬥争的焦點。在中央軍不及馮玉祥等反蔣勢力的情勢下,何成濬長袖善舞,說動天下,聯絡統領各路雜牌軍擁蔣、助蔣,是蔣介石赢得派系之争的重要因素。

1929年,北方實力派因對蔣介石主導下的編遣裁軍不滿,暗中聯絡,密謀反蔣。何成濬奉命北上組建國民政府駐北平辦事處,成立陸海空軍北平行營,折沖樽俎于西北軍系、東北軍系、晉綏系和其他雜牌部隊之間,争取他們擁護蔣介石。3月,蔣桂戰争爆發。何成濬擔任“讨逆軍”第五路軍第九軍軍長,并與第五路軍将領聯名通電反桂擁蔣。5月11日,何成濬在北平招待報界,為蔣介石對桂系用兵辯護,聲稱讨伐桂系“是萬不得已辦法”,“近縱有軍隊違反編遣會議決案,中央亦處以寬大,決不臨之以兵,期以政治手段使之解決”。“代表中央聲明對任何方面決不緻變更和平,各集團軍非奉中央指令,不得自行調動。”

蔣桂戰争結束,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沖突趨向尖銳。蔣介石通過國民黨中央開除馮玉祥黨政職務,并開展反馮宣傳攻勢,稱馮氏“自絕于革命”“自毀其曆史”,“叛迹昭著”。何成濬迅速響應,先是同第五路軍将領唐生智、李品仙等聯名通電,“數馮十罪”,旋即單獨發表《告第五路軍第九軍将士書》,“請一緻讨伐”。1929年10月,蔣馮戰争正式開始。第五路軍第九軍徐源泉師、王金钰師是讨馮主力。蔣介石則通過何成濬駕馭、統率這些雜牌軍。

1930年初,閻錫山與蔣介石沖突激化。閻錫山積極聯絡西北軍系、桂系等實力派,結成反蔣聯盟,共同讨蔣。時任武漢行營主任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何成濬緻電閻錫山,勸其不要“立異鳴高,以退為進”。5月中旬,中原大戰正式爆發。蔣介石之嫡系部隊集結于津浦線北段和隴海線東段,應對閻錫山與馮玉祥的主力。何成濬的第三軍團,包括楊虎城的第十七師、蕭之楚的第四十四師、王金钰的第四十七師、徐源泉的四十八師、郝夢齡的第五十四師、劉茂恩的第六十六師,集結于平漢線,阻止馮玉祥部南下進攻武漢。由于何成濬的統籌聯絡,第三軍團堅守平漢線。蔣介石之嫡系部隊,除了第十一師一度加入平漢線右翼作戰外,沒有其他部隊到過這一戰場。

民國縱橫家何成濬,蔣介石的“不叛之臣”

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因約法問題,軟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再度引發國民黨内強大的反蔣政潮。4月30日,與胡漢民同屬粵籍的鄧澤如、林森、古應芬、蕭佛成等人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名義通電彈劾蔣介石,列舉其六大罪狀,揭開了粵方反蔣的序幕。何成濬聲稱“于蔣總司令初不阿好,于鄧古(即鄧澤如、古應芬)亦無夙嫌”,自認立場公正,實則擁蔣反粵。何成濬指責鄧澤如、古應芬等人“信口雌黃”“包藏禍心”“喪心病狂”,而蔣介石“耐勞忍辱,戡亂經邦,宏濟艱難,懋著勳勳”,“舉國同深依賴,誰忍加以疑謗?” 6月2日,何成濬又與黃埔嫡系将領何應欽、劉峙聯名通電,指責參與廣東反蔣政府的孫科“不忠不孝,不敬不仁”,勸其“及早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2月底,在粵方的強大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辭職下野,以退為進,孫科成立“看守内閣”。何成濬發起九省聯防會議相對抗,“在這時候,他不特不受政府的指揮,而且一中全會的所有決議案,他都不肯遵守,他所服從的,隻有蔣中正一人”。

第二階段,1932~1936年。1932年蔣介石下野複職後,面對日趨嚴重的民族危機,以“攘外必先安内”作為總體應對方略,遭到中共和國民黨内愛國民主人士的強烈反對。支援還是反對“攘外必先安内”突出地成為國内鬥争的重心。何成濬是這一政策公開的支援者與踐行者。他長期出任湖北省綏靖主任,主持湖北省的“剿共”。1933年底,李濟深、陳銘樞等人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何成濬與南京中央及蔣介石保持一緻,嚴斥李濟深、陳銘樞等人“稱亂福州”“叛亂黨國”。言及西安事變期間何成濬之表現,論者多津津樂道于其拒赴西安,并視之為何成濬與蔣介石親疏之變。實際上,何成濬曾緻電張學良嚴加诘責,責令張學良保護蔣介石的安全,送回南京,以免自取滅亡,所持仍然是一以貫之的擁蔣立場。拒赴西安冒險與擁蔣并不沖突。察言觀行,助蔣、擁蔣是何成濬最主要的政治選擇。然而,在這種公開選擇的背後,何成濬是否還有其他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