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民營航天技術不行?波音一切向錢看更拉胯

作者:钛媒體APP
文 | BT财經

據《證券時報》報道,6月30日,天兵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鞏義綜合試驗中心開展運載火箭(商用)一子級動力系統試車,因試驗故障,箭體散落在安全布控區内,引起局部區域着火。

事件一經報道引發了行業強烈關注,有自媒體觀點認為中國民營航天的技術水準不如美國的波音和SpaceX,其實中國民營航天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有一些問題再正常不過,何況天兵科技也在通報中指出是試驗中出現的問題,試驗就是為了在上天前解決所有問題,無需過度解讀。反而波音公司将兩名航天員送上天後無法傳回,不僅暴露出技術拉胯,而且背後或暴露出一系列管理漏洞導緻的“人禍因素”。

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似乎成了美國太空夢的絆腳石,讓兩名宇航員巴裡·威爾莫爾與蘇尼·威廉姆斯在太空漂泊,回家的路變得異常漫長。

6月5日,波音的“星際客機”攜帶着兩位宇航員,踏上了一段本該是榮耀與勝利的旅程。這次飛行,不僅是波音“星際客機”的首次載人試飛,更是它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證明自身商業航天實力的關鍵之戰。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卻在這份期待中悄然降臨。

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後,原本定于6月14日的返航計劃,卻因為一系列問題而被迫推遲。推進器故障、氦氣洩漏、推進劑控制閥門運作不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引發了連鎖反應,讓飛船的返航之路變得崎岖不平。

波音航天技術,這個曾經令人驕傲的标簽,在這一刻卻顯得如此拉胯。五次的推進器故障,五次的氦氣洩漏,還有那一次關鍵的推進劑控制閥門運作不良,每一個問題都像是對波音技術的無情嘲諷。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這艘承載着宇航員生命安全的飛船上,讓人不禁為兩位宇航員捏了一把冷汗。

随着問題的不斷暴露,原本八天的任務被迫延長,回家的路變得遙遙無期。據美國媒體透露,飛船的下一個傳回時間預計在7月6日,這意味着兩位宇航員将在太空漂泊整整一個月之久。這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身心的煎熬。

在這漫長的等待中,兩位宇航員不僅要面對太空中的孤獨與寂寞,還要時刻準備着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而波音公司,這個曾經以技術為傲的巨頭,如今卻在這場太空競賽中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有美國媒體尖銳的指出,如果NASA不是和波音合作,而是采用馬斯克的龍飛船,結果可能會好很多,事實真是如此嗎?

波音的航天技術有多拉胯?

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讓人們大跌眼鏡,其航天技術的拉胯程度令人咋舌。因為種種事故,兩名空間站航天員的回家之路變得遙遙無期,而這一切都是波音多個疏忽彙集而成的結果。

問題要從“星際客機”的發射說起。 原本,這艘飛船計劃在2024年5月一飛沖天,但就在發射前夕,技術問題和氦氣洩漏等一連串的麻煩接踵而至。連續三次的任務取消,航天員們甚至已經踏上了發射台,卻在倒計時中被迫傳回。這種反複無常的情況不僅讓人們對波音的技術實力産生了嚴重質疑,更讓人們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感到擔憂。

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波音公司卻選擇了“強行”發射。或許他們覺得隻要飛船能升空,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現實卻給了他們狠狠的一記耳光。在發射過程中,飛船不僅遭遇了氦氣洩漏和多次故障,就連飛船的推進器也出現了問題。28個推進器竟然出現了5次故障,這樣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可以想象,在太空中飛行的航天員們,面對這樣的狀況,心理壓力得有多大。

但幸運的是,經過約27個小時的折騰,飛船最終成功對接了國際空間站。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問題就此解決。 在傳回過程中,飛船再次出現了問題,導緻航天員們無法按計劃傳回地球。一次又一次的延期,讓回家的路變得遙遙無期。

這樣的結果不僅讓人們對波音的航天技術感到失望,更讓人們對NASA的決策産生了質疑。原本,NASA對波音寄予了厚望,希望通過“星際客機”來替代俄羅斯的聯盟号飛船。然而,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卻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實力,提前四年就完成了載人飛船的研制,并且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相比之下,波音的“星際客機”則顯得黯然失色。

這次事件不僅讓波音公司蒙受了約14億美元的損失,更讓其在國際航天領域的聲譽嚴重受損。原本,波音希望通過這次載人試飛任務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結果卻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技術短闆。這樣的結果不僅讓NASA對波音的期待化為泡影,更讓人們對整個航天産業的未來産生了擔憂。

回顧這次事件,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波音的“星際客機”事故頻發其實早有征兆。這不僅是對波音公司技術實力的質疑,更是對美國的航天技術一次沉重的打擊。

NASA為何不選SpaceX而選了波音?

在航天領域的競技場上,波音與SpaceX這兩位巨頭的對決從未停歇。

但令人費解的是,當NASA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為何最終選擇了波音而非備受矚目的SpaceX?而現在,随着波音“星際客機”的問題層出不窮,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波音無法完成任務,馬斯克會否接替其發射龍飛船,将宇航員安全帶回地球?

這要從NASA的決策說起。 在決定與哪家公司合作時,NASA或許被波音的悠久曆史和豐富經驗所吸引。畢竟,波音在航空領域有着深厚的積澱,其技術實力不容小觑。然而,他們或許沒有預料到,這次合作将成為一場“豪賭”。

波音與SpaceX之間的競争,早已是業内公開的秘密。馬斯克,這位被譽為“現代鋼鐵俠”的企業家,憑借其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帶領SpaceX在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波音,作為傳統航空巨頭,在面臨新興勢力的挑戰時,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在資金配置設定上,NASA對波音的青睐更是引發了外界的質疑。據悉,波音獲得了NASA高達42億美元的合同,而SpaceX則隻獲得了26億美元。這樣的資金配置設定,無疑加劇了馬斯克對NASA決策的不滿。他曾公開抱怨,稱波音的研發費用遠超SpaceX,并質疑波音公司是否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

然而,現實卻給了波音一個響亮的耳光。波音的“星際客機”在發射前就出現了種種問題,甚至在發射過程中也遭遇了多次故障。這不禁讓人對波音的技術實力産生了嚴重質疑。而此時,馬斯克所上司的SpaceX卻憑借其可靠的龍飛船赢得了業内的廣泛贊譽。

面對波音的困境,NASA似乎也有些束手無策。 據外媒報道,如果波音無法在45天内解決飛船的問題,那麼他們可能會尋求馬斯克的幫助,使用SpaceX的龍飛船将宇航員接回地球。這樣的決定,無疑是對波音的一次巨大打擊。

然而,馬斯克會否願意伸出援手呢?畢竟,作為競争對手,馬斯克和波音之間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競争關系。但考慮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馬斯克或許會選擇暫時放下競争,展現其作為企業家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過,這樣的決定也并非易事。如果馬斯克選擇幫助波音,那麼他可能會面臨來自NASA和其他合作夥伴的壓力。畢竟,他們可能會認為馬斯克是在利用這個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進而削弱波音在航天領域的地位。

争搶與NASA合作,背後都是生意

波音與SpaceX,這兩家航天領域的巨頭,為了争奪與NASA的合作機會,背後所展開的,其實是一場關乎數十億美元的商業戰争。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雖然受到了疫情的沖擊,但仍舊保持着驚人的活力。據統計,全球商業航天收入達到了驚人的3150億美元,雖然較2019年略有降低,但依舊展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增長潛力。

在這3150億美元的市場中,下遊衛星服務産業成為了收入的主要來源。它們就像是宇宙中的“超級商場”,提供着各種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服務,滿足着人們對于太空資訊的需求。而相比之下,航天裝置制造、地面服務、航天發射等環節雖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收入上卻遠遠不及衛星服務産業。

然而,正是這看似不起眼的航天發射環節,卻成為了波音和SpaceX争奪的焦點。因為對于這兩家公司來說,與NASA的合作不僅意味着能夠參與到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事業中,更意味着能夠在這場商業航天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波音這家有着悠久曆史和深厚技術底蘊的航空巨頭,自然不願意在這場商業戰争中輸掉陣地。他們憑借着與NASA長期合作的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實力,一直在努力争取着與NASA的合作機會。然而,随着SpaceX的崛起,波音的地位開始受到了挑戰。

SpaceX,這家由埃隆·馬斯克創立的民營航天公司,憑借着其獨特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迅速成為了商業航天領域的新星。他們推出的“獵鷹”系列火箭和“龍”飛船,不僅在技術上具有領先地位,更在成本上實作了大幅度的降低。這使得SpaceX在與波音的競争中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為了争奪與NASA的合作機會,波音和SpaceX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們不僅加大了對航天技術的研發投入,還積極尋求與政府部門的合作機會。在這場商業戰争中,每一次與NASA的合作機會都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對于這兩家公司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商業合作的機會,更是一次展示自己技術實力和商業能力的機會。

然而,商業航天的競争并不僅僅是技術和實力的比拼。在這個領域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波音和SpaceX之間的競争也不例外。他們不僅需要面對彼此之間的技術挑戰和競争壓力,還需要應對來自政府、媒體、公衆等多方面的關注和質疑。

在這場商業戰争中,波音和SpaceX都展現出了強大的商業能力和技術實力。他們通過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不僅推動了商業航天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也為我們探索宇宙的夢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然而,在這場商業戰争的背後,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風險和挑戰。因為在這個領域中,一個小小的失誤或者問題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

波音和SpaceX争搶與NASA合作背後都是生意。在這個商業航天的大潮中,他們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機會。但是經過這次“星際客機”事件,相信波音很可能在較長一段時間要被馬斯克壓在身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