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與象祠的故事

作者:天眼新聞

坐落在畢節市黔西市素樸鎮靈博山的古象祠,是今天中國唯一現存的象祠。象祠可謂名揚華夏,是一個亮麗的文化符号。象祠之是以聲名大振,是因為一代巨儒王陽明脍炙人口的名篇《象祠記》。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心學集大成者。那麼,王陽明為什麼會寫下《象祠記》?王陽明與象祠和畢節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系?象祠在哪裡?黔西!

王陽明的《象祠記》因被收入《古文觀止》而被廣為傳誦,被譽為經典範文。《象祠記》的第一句:“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事之。”因沒有道出靈博山的具體位置,而使象祠的位置有了不同的聲音。

1982年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觀止》第521頁對象祠地點的注釋是“靈博山:二山名。即靈鹫山、博南山,均在雲南省境内。”此外,嶽麓書社2002年出版的《古文觀止》和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出版的《古文觀止》在《象祠記》的注釋中均有相類似的表述。

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古文觀止譯注》、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觀止全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出版的《古文觀止》和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古文觀止》,在《象祠記》的注釋中都明确标注:“靈博山在貴州省黔西縣(今黔西市)。”

據清代《皇朝通典》載:靈博山在貴州黔西。清道光《大定府志》考證:“此靈博山,當在水西境内。”

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貴州大學等國内外著名高校及貴州省博物館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著名研究學者考證确認:王陽明《象祠記》所記靈博之山在黔西,貴州畢節黔西保留了全國唯一的象祠。

那麼,坐落在畢節市黔西市素樸鎮這座至今全國唯一保留的象祠與明代大儒王陽明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王陽明與水西的情緣

在朝廷為官的王陽明怎麼會為偏僻之地的象祠作記呢?原來這與王陽明人生際遇的重大變化有關。

根據《王陽明年譜》記載: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南京科道官戴銑、薄彥徽等20餘名朝臣上書,請求皇上懲處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勢力,反被劉瑾矯旨逮捕入獄。時任刑部主事、年僅35歲的王陽明,不滿官場的黑暗,上書為戴銑等人鳴冤,得罪了劉瑾,被廷杖四十,打得皮開肉綻。之後被貶谪貴州龍場驿。龍場驿天高路遠,王陽明一路奔波,躲過了劉瑾安排的多次追殺,終于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輾轉到達龍場驿。

龍場驿屬于“龍場九驿”之一,龍場九驿系明朝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代襲貴州宣慰使一職時組織修建。“龍場九驿”為龍場驿、六廣驿、谷裡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雞驿、閣鴉驿、歸化驿、畢節驿(龍場九驿的終點),龍場驿在今貴陽市修文縣内。

王陽明初到龍場驿時,其地仍處于萬山叢中,環境險惡。由于人地生疏,王陽明隻好在離驿站不遠的小孤山下搭一間草棚暫住。可是草棚難避風雨,不久他又在驿站東北3裡許的龍岡山山腰上,發現一個原名“東洞”的古洞。洞較寬敞明亮,王陽明搬到岩洞裡栖身。為了維持生計,他帶着兩個仆人開荒種地,砍柴挑水。在缺糧斷炊的時候,他隻能上山采摘野果。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王陽明勞作之餘,仍潛心攻讀聖賢之書,修身悟道。

當地少數民族慢慢地了解了這位從京城來的“大官”,他的和善謙恭很快赢得當地少數民族的信賴和同情。他們見王陽明居住的岩洞陰冷潮濕 ,就自發地組織起來砍樹割草為他建立了幾間茅屋,還教給他種莊稼的知識和技術。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淳樸善良和無私幫助讓王陽明感動不已。

龍場驿屬于貴州彜族土司安貴榮宣慰使的轄區,安貴榮是西南彜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長、奢香夫人第八代孫。當王陽明被貶谪到龍場驿之後的情形傳到安貴榮的耳朵裡後,安貴榮對王陽明十分敬重與同情,而且給予困頓中的王陽明以“雪中送炭”般的幫助。

開始,安貴榮主動“使廪人饋粟,疱人饋肉,園人代薪水之勞”,即派人送去米、肉,并派了幫忙挑水、砍柴的人去,但都被王陽明婉言謝絕退回了;這樣,安貴榮對王陽明更多了一份敬重。後來,安貴榮又派人送去了金帛、鞍馬、柴、米、炭、雞、鵝等物,王陽明十分感動,感到盛情難卻,就接受了兩石米和柴、米、炭、雞、鵝等物,而将金帛、鞍馬等禮物退回,并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謝安宣慰書》。此後,王陽明與安貴榮友誼日深,又給安貴榮寫過兩封信,特别是在幾個關鍵問題上,給安貴榮提了重要的建議,使他免遭厄運。

明正德三年,因征香爐山有功,朝廷加封安貴榮為昭勇将軍,複升為貴州布政司右參政,安貴榮嫌封賞不夠,怏怏不快,欲上書朝廷請賞;加之先前明廷在水西設軍驿,欲奏請減去龍場諸驿。安貴榮在猶豫之際,想到王陽明曾擔任過刑部主事,便派心腹就這兩件事請教王陽明。王陽明了解事情原委後,寫了備陳利害得失的第二封信——《與安宣慰》。信中強調:“凡朝廷制度,定白祖宗;後世守之,不可以擅改。”他指出,設軍驿是朝廷制度,并非針對安氏而來,進一步闡述了要求減驿的利害得失:“夫驿可減也,亦可增也;驿可改也,宣慰司亦可革也。由此言之,殆甚有害,使君其未之思耶?”安貴榮收到王陽明信後,心中豁然開朗,不覺對之前自己的魯莽沖動有些汗顔,對王陽明的分析完全認同,打消了上書請功和減驿的想法。

同年,貴州另一土司——宣慰同知宋然所轄水東發生叛亂,苗民酋長阿賈、阿紮聚衆2萬,圍困紅邊(今貴陽市烏當區),襲擊宋然所居之大羊場。貴州督府命安貴榮出兵平亂,安貴榮擁兵觀望,督府三檄催促,安貴榮才勉強出兵。紅邊之危剛解,安貴榮就擅自撤兵,導緻紅邊重新陷入危險境地。王陽明寫下第三封信——《與安宣慰》。信中闡述了出兵與否之利害,促使安貴榮再次出兵,使問題得到解決。因為王陽明的規勸使安貴榮避免了因一時糊塗招來的革職甚至殺身之禍。王陽明緻安貴榮的三封信,既是兩人之間深厚友誼的見證,又是王陽明與水西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其思想影響水西人民的生動例證。

王陽明為什麼會寫下《象祠記》

明正德三年(1508年),水西以彜族安氏為首的各少數民族請安貴榮出資翻修象祠。象祠修好後,安貴榮眼前一亮:因為機緣巧合,學富五車的王陽明竟然被貶谪為龍場驿丞,并且成為了自己的好朋友。于是,安貴榮懇請王陽明為象祠作記。處于人生低谷的王陽明,不僅在人格上得到安貴榮的尊重,而且在物資匮乏的時候,還得到安貴榮的多方照顧,内心對安貴榮和水西人民是充滿感激的,是以欣然應允。為了忠人所托,王陽明作了大量“功課”。雖然沒有找到王陽明到過象祠的記載,但是從王陽明的詩作《六廣曉發》推測,王陽明應該是到過象祠的。明正德四年(1509年)早春,為了把友人所托的文章寫好,王陽明渡過六廣河到黔西境内的靈博山,觀看翻新後的象祠後,乍暖還寒的早春氣息和沿途的美景令他心曠神怡。吟誦出了《六廣曉發》:“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頭沙。溪深幾曲雲藏峽,樹老千年雪作花。白鳥去邊回驿路,青崖缺處見人家。遍行奇勝才經此,江上無勞羨九華”。詩中展現了六廣河畔朝霞的溫暖亮麗、雨後的清新惬意,描繪了古樹白鳥與青崖人家的魅力畫卷,最後詩人贊歎:六廣河的景色不次于佛教聖地九華山。

應該說,王陽明谪居龍場期間,從安貴榮到水西普通群衆給予他的尊重與關愛是他人生低谷中最溫暖的陽光。在詩作《六廣曉發》中對六廣河風光的真情吟詠,從一定層面反映了王陽明對水西從身體到心靈的融入與認同。

心中的感情流瀉到筆端,形成了《象祠記》的文字,王陽明問:“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答:“是重新修整它。”

《象祠記》接着寫道:“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省道縣境内,相傳舜封象于此。這句意思就是:在象的封地有鼻,象的祀廟都被唐朝人全部拆除了。那麼水西為何還要重新整修象祠呢?

《象祠記》中進而寫道:“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意思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被感化的人。唐代人毀象祠,是根據象前期大奸大惡的表現;水西苗彜群衆建祠祭祀象,是根據象痛改前非、功大于過的後期表現,王陽明充分肯定了水西人民保護象祠之舉,高度贊揚了祭祀象的文化意義。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這個《象祠記》的核心觀點躍然紙上。《象祠記》不僅是王陽明的記叙名篇,而且蘊含着深邃的哲學思想。被貶谪龍場的特殊經曆,是他“良知說”形成的重要環境條件。雖然王陽明直到1521年才提出“緻良知”的哲學命題,但理論界普遍認為《象祠記》中包含着“緻良知”思想的萌芽,是以,可以說《象祠記》是“緻良知”學說的理論前奏。

曆史煙雲中的象祠

象祠究竟建于何時,因年代久遠,難以稽考。象既是舜的同父異母弟弟,他生活的年代應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從《象祠記》中“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的表述,即“在有鼻一一象的封地,象的祀廟都被唐朝人全部拆除了”來推斷,象祠應該建在唐代或唐代之前。

據1990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黔西縣志》記載:黔西象祠大約建于隋朝。象祠建了之後,每年苗彜群衆都上靈博山朝拜。明朝正德初年,安貴榮應水西各少數民族之請,翻修象祠。最讓水西群衆引以為傲的是:請到了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寫《象祠記》,這篇經典名作賦予了象祠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象祠名揚華夏。湖南的象祠在唐代就拆毀殆盡,而黔西的象祠明代還在重新修繕,其中的反差令哲人王陽明深思:君子愛這個人,便推廣到愛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聖人的弟弟呢?深思之後他在《象祠記》中深刻指出:“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也就是說:祭祀象實質上是祭祀舜。那麼興建祠廟,不是為了象,是為了舜。

遺憾的是,安貴榮整修、王陽明作記的象祠清康熙四年(1665)吳三桂“剿水西”時被毀,周圍的寨子被夷為平地。此後當地各族群衆在原址上修建寺廟,把對象的尊崇和對佛主的供奉合為一體。後來各族群衆又出資翻修和增修寺廟,當地彜族土目安氏世代傳襲,供奉寺廟燈油。寺廟頗有規模,分别有山關殿、大佛殿、觀音殿、文昌閣、禅房等。後來這些又毀于“大躍進”時期。現殘存清代所建禅房一間,碑刻兩通、基石無數,石壩子、石坎等。

1996年5月,黔西象祠遺址被黔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

靈博山的呼喚

2010年,為期3天的王陽明與象祠文化高峰論壇在黔西舉辦,國内40餘位專家、學者雲集論壇,論壇活動碩果累累,對于如何提高象祠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引起了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2年秋,雲南楚雄彜族企業家秦正剛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将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使命感,出巨資修複象祠,2013年夏主建築落成。2013年元月,黔西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素樸鎮人民政府和施工方共同完成象祠修複過程中對原有殘存建築物實施保護性拆除。在拆除過程中采用同步跟蹤拍照、攝像和編号等手段記錄下這一珍貴的資料,為下一步在象祠整體修複工程中和對象祠文化的發展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有巨大價值的實物見證。

象祠景區建成以來,研學價值逐漸彰顯。該景區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概括起來即“一祠三館,九龍八景”。“一祠”即象祠;“三館”即水西館、陽明館、養心堂;“九龍”即九龍山的九條山脈,名稱依次為麒麟、睚眦、嘲風、蒲牢、椒圖、霸下、狴犴、負屃、貔貅;“八景”即九龍閣、靈博寺、抗戰紀念亭、奢香公主亭、陽明書院、奢香古驿道、九龍湖、牛場大街。

2015年5月象祠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象祠景區獲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20年9月,貴州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釋出“陽明問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經典遊學線路,象祠正式納入陽明問道十二境之《水西論象》。象祠景區成為了貴州省人文社科示範基地。

2022年2月28日,畢節市“開學第一課”在黔西市素樸鎮象祠廣場舉行,當天全市共有2100多所中國小 160萬餘名師生通過網絡直播參加活動。

“堅信‘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用愛澆開美麗的心靈之花,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教育的溫暖!”這是“開學第一課”上畢節市一位教師的發言。

如果說之前我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唯一保留的象祠有着無可替代、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的話,那麼畢節市在象祠舉行的獨具匠心的“開學第一課”,則讓我們感受到象祠所傳遞的穿越時空的教育和愛的力量。(本文寫作中參考了《古文觀止》《水西史要》《靈博山上的呼喚:黔西“象祠與王陽明”高峰學術論壇文集》《黔西北文史資料》第1輯等資料,特此緻謝!)

來源 畢節試驗區雜志社

編輯 楊錦焘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文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