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王家骐:一生“安、專、迷”,建功“陸、海、天”

作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王家骐:一生“安、專、迷”,建功“陸、海、天”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王家骐:一生“安、專、迷”,建功“陸、海、天”

王家骐:1940年2月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1963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1966年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碩士學位。現任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實體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成就:王家骐院士長期從事大型光學精密儀器設計、空間對地圖像資訊擷取技術研究及總體誤差理論分析。研究和開發了中國重大和重點工程需求的多種型号的大型、高內建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學和光電儀器,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提高了中國有關領域的技術水準。

幹一行愛一行,搞一樣成一樣

  王家骐剛工作的時候正值中蘇關系緊張、歐美嚴密封鎖的時期,當時壓在每個科研工作者身上的擔子都很重,每個人都希望快點把自己手上的科研任務完成,為國家分憂解難。王家骐清楚記得,那時候到了晚上10點實驗室、工廠、閱覽室裡都還有很多人在做實驗、生産、查資料,每次都得門衛來清場,大家才會依依不舍地離開。

  60年代末,王家骐在王大珩、唐九華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同時主持研制二個型号的彈道飛彈光電瞄準儀,一個為陸上型号、一個為海上型号。僅用2年時間就研制成第一個陸上型号彈道飛彈光電瞄準儀的2台樣機。1976年,他又主持該型光電瞄準儀的正樣研制,使其功能和性能進一步提高。1982年由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海上型号的潛地彈道飛彈光電瞄準儀樣機,參加全系統的海上試驗,經受了嚴酷的海試任務,命中靶心。

  在執行海上試驗任務時,王家骐的崗位就緊挨着飛彈發射筒。國外飛彈實驗時爆炸的事故屢見不鮮,說不害怕那是假的,但是面對這樣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他知道自己必須堅持。試驗那天,王家骐特意穿上了自己唯一一套最好的衣服,那是一套100多元的毛料中山裝,當時工資普遍不高,那是他攢了很長時間才買的。潛艇上到處是防鏽油,他顧不上衣服沾上油污,滿腦子想的是長光所幾百人曆經十三載,精心打造的儀器馬上要進行考試交卷了。後來他風趣對别人說,一旦出了事,自己人把他打撈起來也就算了,要是外國人打撈起來,怎麼也要穿的好一點,好讓他們看看中國科研人員精精神神的樣子。

  此後,王家骐還主持光電瞄準儀正樣、星敏感器、星光仿真器等多種精密光電儀器的研制任務。因為對科研工作的熱愛和敬畏,他始終秉持着“安、專、迷”的精神,科學項目幹一項愛一項、搞一樣成一樣。

從地到天,新挑戰成就新輝煌

  時光走進90年代,又一項艱巨的任務落在王家骐身上。彼時,歐美國家的空間遙感技術已日趨成熟,并已在太空建構起龐大的遙感網絡;而大陸正處于起步階段,特别是高分辨率空間光學相機,幾乎是一片空白。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在科學實驗任務中規劃兩台光學遙感載荷任務,王家骐成為項目的負責人。

  承擔任務之初,長春光機所還沒有航天相機的研制經驗,項目的名額與實際基礎之間跨越巨大,而項目意義重大、進度緊張。為此,王家骐組織集中了所内最優秀的科研力量,全心投入到研制任務中。為追趕國際先進水準,兩型相機從方案上就采用了很多新技術:國内首次在空間相機中使用非球面光學系統;采用了複雜的調焦機構、調偏流機構活動部件進行調焦和像移補償;首次采用TDICCD成像技術...這些新技術的采用大幅提升了相機的性能名額,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研制難度。

  從論證開始,研制團隊就面臨着各種挑戰。因為經驗不足,可參考的資料也不多,研制過程中經常是剛攻克一個難題,馬上就出現下一個難題,王家骐隻能帶領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大家沒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元旦、春節和“十一”也很少休息。每當攻克一個難關,王家骐都把它看成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錘煉機會。2000年,為了按時傳遞相機初樣,全體參研人員連續奮戰118天,夜以繼日、廢寝忘食,最終保證了産品按時傳遞總體。

  2003年,當“神舟五号”載人飛船完成太空之旅平安傳回地面後,其他分系統的科研人員已開始慶祝勝利,作為飛船應用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王家骐卻絲毫不敢松懈,因為飛船軌道艙還在太空運作,空間科學實驗還将持續半年左右的時間,他和光機所參研人員的科研成果還有待檢驗。當地面測控站接收到第一幅清晰圖像的時刻,他和同志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這圖像中不僅包含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更承載着長光人為祖國科技進步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神舟五号”相機任務完成後,王家骐帶領研制團隊馬不停蹄的繼續奮戰“神舟六号”相機。700多天的奮戰攻關,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下,終于在2005年,“神舟六号”發射,相機系統所有功能都準确無誤,各項技術名額都達到任務書要求。任務圓滿完成後,黨中央上司看到了相機拍攝的地面影像并給予高度評價。此時,王家骐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一生做好三件事

  2005年,王家骐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此後他仍堅持不懈的工作在科研一線,在他的指導、推動下長春光機所在空間光學遙感領域不斷創新,各型先進光電載荷輩出,成為中國空間光學領域的一面旗幟。如今已82歲的王家骐院士仍然堅持每周工作六天,帶領着青年科研人員攻克新的技術難關。王家骐曾說:作為一名院士,現在的任務就是培養年輕人,甘為人梯;在保證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圓滿完成的同時,為國家安全、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家骐還先後擔任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科研之外他把自己對科技和社會生活的所思所考,轉化為切實的意見建議。他還積極投身社會活動,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中國小的科普講堂、“城市熱讀”講壇等等,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的聲音。

  按照王家骐院士自己的總結,他的一生就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給國家研發了系列彈道飛彈的光電瞄準儀;第二件是攻堅航天光學遙感器,給“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和衛星裝上了對地觀察的“眼晴”;第三件事,也是他正在做的事,就是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幫助年輕人和學生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出更多更好的創新、更大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