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作者:智通财經APP

關于港股通,業内向來有“嚴進寬出”、“50億市值門檻”等模糊說法。在投資者的一般印象中,對于招股定價流通市值不超過50億的中小型股票而言,要進港股通算得上是個難關,怎麼着也得上市後繼續勵精圖治、用一段時間狠練内功,把業績和市值紮實搞上去才行。

然而,這一年半來,倒是有好幾家自身條件本不夠“硬”的公司,比如梅斯健康(02415)、易點雲(02416)、來凱醫藥-B(02105)、巨星傳奇(06683)、君聖泰醫藥-B(02511)等,IPO估值就在50億上下,月K線都沒劃幾根,就在上市後第一次恒指檢讨中闖關成功了。個别公司甚至卡着6月29日那天上市,第二天是恒指半年檢關門日,僅靠兩天的交易資料闖關成功,9月份就能正式迎接“北水”了!

這些新股,靠着一番怎樣的精準操作實作“火線入通”的呢?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一 納入港股通的幾種方式

(1)大市值的特别快速準入

納入港股通,對于市值高達幾百億的大公司來說不是個難題。

港股對此有一套特别快速準入機制:“上市日收盤時市值處于恒生綜指成分股市值總大到小排序的前10%,則上市後第十個交易日結束直接納入恒生綜合指數,生效日為上市後第十一個交易日。”——敞開了大門,而且沒有上市時間點限制——什麼時候上市,其後10個交易日就進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能進總市值10%的“優等生”10個交易日後都能直接進港股通。這裡有個例外,就是帶“-W”的同股不同權的公司。“-W”公司有另外一套規則: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必須滿足上表中的3個條件:

A. 上市滿半年+20個交易日(即7個月)

B. 考察日前183日(含)的日均市值不低于200億

C. 考察日前183日(含)的總成交額不低于60億港元

比如極兔速遞-W。極兔的市值超過千億了,妥妥的能進總市值10%的“優等生”,但由于帶“-W”,就需要等183個考察日。于是盡管極兔速遞-W上市日期為2023年10月27日,其正式納入港股通的時間卻為2024年5月29日。

(2)中大型股的快速納入通道

恒指公司對港股主機闆上市公司,按照市值排名來劃線:市值排名前95%畫一條線,以上的納入恒生綜合指數,以下的剔出恒生綜合指數(并不絕對是95%,設有一個緩沖區buffer Zone,如下表)。被剔出指數了的沒有港股通考查資格。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在具備港股通考查資格的恒生綜合指數這個“大班級”裡,又按市值劃分為三等:前80%為恒生大型股,中間的15%為中型股,剩餘的5%為小型股。大緻是這麼分的,但是也有個緩沖區,恒指公司可以靈活掌握調劑,如下圖: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恒指指數每年檢讨四次,分别最後的檢讨日期是3月底(季檢)、6月底(半年檢)、9月底(季檢)、12月底(年檢)。

對于市值在百億以上的大中型股來說,每年就有3.30、6.30、9.30、12.30這四次沖通機會,隻要進入了恒指綜合指數的前95%(緩沖區是正負兩個百分點的區間),也即是大型股和中型股(80%+15%),那就獲得了進入港股通的資格——這是因為除了半年檢和年檢以外,港股通還有個“季度快速準入機制”:

(3)小型股的納入機會

市值小,若進不了恒生綜合指數的95%,那就與3.30及9.30檢讨的“快速通道”無緣,隻能闖6.30半年檢和12.30年檢的關口。

這兩次沖通,除了市值要求,還有流動性要求,具體如下: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大市值和大中市值的新股,不用擔心能不能被納入港股通,因為遲早都能納入。

一般來講,市值在100億以上的公司都具備“快速納入”的條件。由于市值大,成交量也大,是以上市和入通時機影響不大。

這類公司的案例,今年最典型的是速騰聚創。

速騰聚創于今年1月5日上市,且上市首日的市值已經為193億港元,即便上市後最低價格對應市值也有150億左右。是以在3月31日“季度快速納入”的檢讨中符合标準。于是,6月第一個周五(6月7日)納入恒生綜指,同時也納入港股通,生效日是6月11日(周二)(周一為端午節假期)。

納入當日股價收盤漲幅13.57%,當日盤中最高創下137.5港元的記錄價格,較前一日收盤價漲幅高達71.9%。

相反,對于市值規模較小(50億以下)的新股而言,能不能被納入港股通、何時納入港股通就至關重要。

二,小市值新股為何要争取“火線入通”?

一隻剛上市的小市值新股,如果迅速納入港股通,主要有三大好處:

第一,對于現在的港股市場,其實是最大的新增資金來源就是港股通。如果能夠快速納入港股通特别是一兩個月就能納入的,再等到下一個季度落地,還能趕在解禁期之前。那麼這就可以給解禁創造了良好契機和承接資金,上市前幾輪融資的資方心裡更有底氣,心理壓力就能小很多。

第二,剛上市的新股,不論是公司、投資人、券商、以及股民,都是熱情最高漲的時候。仿佛新婚燕爾,如膠似漆。如果說進行“市值管理”,這個階段“向上”管理所需要動用的資源最少、成本最低,效果還最好。市值向上管理,上市公司掌舵人對前期陪跑多年的VC/PE和參與國際配售的基石投資者也可以有相對好的交代。

第三,有了前兩點,随着股價上漲,市值向上的預期加強,掙錢效應良好,公司口碑好,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正向回報給公司的經營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往往公司最後得到自我實作,真的就成了“優等生”。

三,本次恒指半年檢,哪些公司或“進通”?

此次6月底恒指半年檢,屬于優等生和次優等生的的股份有:茶百道、邁富時、Quantumph-P、趣緻集團、汽車街、美中嘉和等股份等。

當然也有小市值新股沖通。例如上周五(6月28日)上市的兩隻新股老鋪黃金和天聚地合,正好趕上6月30日最新一輪的恒指檢讨。 

其中老鋪黃金IPO定價的流通市值66.8億港元,而上市首日暴漲72%市值膨脹到113億,符合前95%市值紅線,是以有望在下一輪港股通調整(9月)時納入,或可謂完美“火線入通”。

而天聚地合由于首日市值為41.7億港元,距離入通門檻有一定距離,但糟糕的是首日尾盤股價大幅跳水導緻市值萎縮至30億港元,此輪“入通”大機率無緣了。

四,為了沖刺“入通”,小市值公司會做那些準備?

至此,我們邏輯鍊條推理一下,假設公司市值在40億左右這種,公司稍微沖一下有望入通,但如果上市之後躺平,或者任由股價自然發展甚至破發,則入通就無望了。而入通能夠帶來的增量資金也就徹底無緣。

是以,如果公司IPO的時候知道自己市值不能做到“躺入通”,但也不至于徹底沒希望,若管理層有一定的野心,想要上市之後進入納入港股通,那麼就需要在上市前後做一系列準備。

上市之後其實是明牌,動用各方資源把股價頂上去,符合最起碼符合恒生中型股的标準(即市值在恒生綜指排名80%~95%),或者進入恒生大型股(市值排名前80%),就可以一句季度快速納入的标準在下一次恒指季檢的時候納入,再下一個季度就可以交易。

而想要在上市之後迅速把價格頂上去,就需要IPO的時候盡可能少派貨出去給個人投資者,盡可能實作貨源歸邊,以實作通過較小的籌碼影響價格。

想要盡可能少地派籌碼出去,就需要在上市之前做一些工作。一方面是“丐版發行”,即發行股份占總股本比例極低。近年來丐版發行比較流行,主要是由于港股IPO市場冷卻,發行太多出去,散戶會一哄而散,導緻估計承壓嚴重。而如果發行比較少,則公司對股價的控制能力比較強。

今年比較典型的丐版發行,一個是國内營銷大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邁富時(Marketingforce),發行股份占總股本僅2.53%。人稱“丐中丐”。但隻有更丐,沒有最丐。去年的“丐版王”,是在行情最為低迷的時候上市的北森控股。發行比例僅為總股本的2.12%。這可以視為公司某種自保行為。

丐版政策有時有效。例如今年的邁富時就成功實作了上市之後股價一路攀升。而去年的北森控股則股價一路下挫,無法有效回升。

另一個政策是巧妙利用港股新股發售的紅鞋機制(即回撥機制)去收回一部分籌碼,稱為“套路回撥”。(簡稱“套路撥”)

解釋套路撥之前先複習一下港股打新的回撥機制。一般港股新股發行分為國際配售和公開發售,其中國際配售主要是面向機構投資者,而公開發售是給個人投資者(散戶),公開發售分為甲組和乙組。

一般國際配售占發售股份數目的90%,公開發售占10%。但如果公開發售太過火爆,導緻超額認購率過高的話,會觸發回撥機制,将一部分國際配售的股份“撥”到公開發售這邊,說白了就是:機構投資者讓出一部分籌碼給散戶。

回撥比例與超額認購的存在比較固定的關系:

港股新股“火線入通”各顯神通!背後的邏輯和真相是什麼?

但這些隻是正常情況。如果國際配售本身不足額的時候,那麼保薦人有權不按照對應規則進行回撥。例如超額認購比例為50倍,但當國際配售本身不足的時候,保薦人可以将回撥比例“人為”壓低到20%。但代價是需要按照價格區間下限定價。

調低回撥比率,說明公司不想派太多的籌碼出去,同時下限定價有利于上市後向上做股價。兩相配合,大機率上市之後股價會往上走。如果公司市值接近五六十億的時候,則上市之後就離“入通”門檻不遠了。

五,上市公司應警惕為了“入通”而被收割

确實有一些資金會遊說上市公司沖刺港股通,但其真實想法是炒一波賺快錢。這樣的資金俗稱“打着市值管理幌子的騙子”。

這樣的遊資也會坑害散戶。通過一些非官方消息例如小作文傳播消息,XXX公司要“入通”,配合着他們做股價的行為,散戶會上當,盲目跟進,以為可以炒到至少入通前的一兩天。結果誰知道遊資隻是想炒一兩天,最後散戶在高位接盤。而上市公司那邊,他們會以沽壓太重為理由,最後做不上去,你能耐它何。

是以,不論是公司還是股民,都要行正路。公司來講,在上市前就要做好後續是否“入通”的計劃,對自己的認購情況、籌碼結構、市場資金對自身的認可,也要有一個大體的估計。此外IR和PR的工作也要做好準備與鋪排。

而對于質地并不非常優良的公司,也不必霸王硬上弓,拼命往裡面擠。而如果自身條件還不足具,進了港股通之後有“一哄而散”的風險,到時候影響了公司的口碑和聲譽,長期得不償失。

最後,“入通”之前和之後的行情也與當時市場環境有關。公司與投資者也不必拘泥于“入通”一時的漲跌得失。長期來看,優質的公司最終會跑赢;而缺乏投資價值的話,即便短期炒作一時爽,最終也難以為繼。

六,總結

總體上來講,目前的市況與2020~2021那段IPO大牛市相比,的确是戎景不在。而從公司到投資者、以及承銷、保薦、再到投資人,心态和操作都趨于謹慎。但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才更要依據市場的實際狀況,做好統籌規劃,把上市、入通這些關鍵時間節點處理好。

當然,最終一個市場的長期發展,還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把公司品質提升上去,走正道,不玩财技,才是股市慢牛長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