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瀾閣與藏書

作者:善本古籍
文瀾閣與藏書

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曆下诏全國征書開館編《四庫全書》。曆十年之時,于四十七年完成了第一部書,第二、第三、第四分書也在趕抄之中,乾隆又下谕:“再行繕寫全書三分,分貯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鎮江金山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内拟改建文瀾閣。”并指明文瀾閣由“聖因寺後之玉蘭堂”改建。此是文瀾閣之名、地點和起因。當時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浙江布政使署理織造盛住接旨立即前往勘察,發覺玉蘭堂(注:原名玉蘭館,康熙所名,聖因寺行宮八景之一,乾隆中改)“逼近山根隻九尺餘,地勢潮濕,難以藏貯書籍,且院宇地盤淺隘,亦難另行改建。”提出“東迤下有藏書堂,現為藏貯《圖書內建》之處,堂後地盤寬闊,其後照三楹,……堪以改建文瀾閣。”奏議得到了高宗的準許,位址作了移動。

文瀾閣與藏書

聖因寺行宮原為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時在西湖中孤山南面臨湖建造之行宮。正殿曰“澄觀齋”,内層曰“涵清居”,東面為“西湖山房”、“攬勝齋”。匾聯皆康熙題寫。雍正五年世宗發谕旨,将行宮改成了聖因寺。主宮前部供奉菩薩,後部供奉聖祖牌位。主宮改成為首進為彌勒殿,二進為大雄寶殿,三進為觀音殿,四進為大門,五進為聖祖牌位。寺西有方丈室、法堂等建築。乾隆十六年高宗初次南巡,在聖因寺西面再興土木擴建,宮殿規模超過原先,稱西湖行宮。建立主宮有奏事殿、寝宮(楠木建),其餘有戲台、看戲殿、箭道、阿哥房等,另将原方丈室、法堂整排建築改成了頭進為東茶膳房九間,過垂花門二進内是前寝宮五間,三進中是建立藏經堂(因貯《古今圖書內建》,又稱藏書堂)五間,四進中是後照房七間。後照房連同前後之空地,據乾隆四十三年修《杭州府志》上西湖行宮圖來測算,約有三十餘米長,改建文瀾閣樓應是夠了。然按文淵等閣要求建造,整體建築不光有藏書閣,尚有水池、假山、月台、趣亭,面積要大一倍多。最後文瀾閣是将包括前面藏經堂、寝宮等處整排至宮牆間所有建築全部拆除重建。

文瀾閣所建年代無确切記載。《清史稿》上記載為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丙申,建浙江文瀾閣”。不僅有月,而且有日,然此說未當。據四十七年九月初二聖旨稱:“現在盛住奏請陛見,且俟伊到京後詢明該處情形,将文淵閣式樣帶去,再行辦理。”再據閩浙總督富勒渾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奏折:“令盛住将玉蘭堂後地盤形勢詳細繪圖,并将需用工料先行估計,俟赴京時奏請訓示。”盛住赴京彙報請示尚在十二月中旬以後,故文瀾閣興建至少在四十八年春。何時建成?據軍機處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檔載:“杭州西湖添建文瀾閣,所有碑刻匾額,現奉旨發下墨寶四張,貴督即遵照卷幅背面所開辦理可也。”此時文瀾閣尚在建造之中。高宗第六次南巡時在四十九年正月,到杭州時為三月辛醜,此時文瀾閣已建成。高宗親覽其地,賜題敷文觀海匾額,并作《題文瀾閣》詩:

四庫抄成蒇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

班傭此實官帑發,盧徑彼殊衆力扛。

兖钺必公慎取舍,淄渑細辨斥蒙龐。

範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瀾乃得雙。

又登假山上之“趣亭”、“月台”,賦詩各一:

《趣亭》

文源取式逮文津,亦有趣亭栖碧峋。

寄語将來抄書者,文瀾不外史經循。

《月台》

疊石為山路不長,月台重肖米襄陽。

限于地異平湖好,登望微嫌似面牆。

——《禦制詩五集》卷六

文瀾閣假山一人多高,西湖被宮之高牆遮住而望不見,乾隆皇帝“微嫌”美中不足。由上分析,文瀾閣建成當在四十七年末至四十九年三月間。

文瀾閣之面貌

文瀾閣與藏書

因閣遭毀重建,今所見到的面貌與原貌相較有一定的差異。閣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四面圍牆,長約百步,寬三十餘步。入圍牆大門,内為待漏房九間和垂花門,建築經過重建。過門,假山似牆迎面,假山上東為月台,西為趣亭,假山中有洞為道,過假山是廳。廳前建有大水池,環繞三邊為太湖石,一邊為石欄。池中矗立太湖巨石“仙人峰”,因石形似人故名,與杭州曲院風荷之“绉雲峰”、蘇州留園之“冠雲峰”合稱“江南三名石”。廳分二道:西往遊廊,東通禦碑亭。碑正面刻高宗《題文瀾閣》七律詩,背面刻乾隆四十七年複抄江南三部《四庫全書》上谕。池北為文瀾閣。文瀾閣與七閣一緻,均仿甯波明藏書樓天一閣式樣,但有所改動。原閣為歇山頂,重修後改成硬山頂。從乾隆四十七年聖旨中“将文淵閣式樣帶去”知道,文瀾閣建築圖非自己設計,乃是采用文淵閣式樣,而庭院、假山、水池等布置,僅是參照,有着自己特色。天一閣為硬山頂,文淵閣改為歇山頂,文瀾閣原閣也是歇山頂,從嘉慶《兩浙鹽法志》上所繪文瀾閣原圖可以得到佐證。閣脊兩頭為龍頭,檐端前後各有兩尊神像。今閣頂用黑色筒瓦,原是否用琉璃瓦未有資料記載。閣木結構,雙檐,東西兩面磚甃風火牆,以防火。明二層,内中夾一暗層為三層,較天一閣多一層,高出許多,大概是書多的緣故。樓六楹,其中西邊一楹為樓梯,取“天一成水,地六成之”意。窗扉皆為綠色,意取水色克火。樓建台基上,台前有護欄。閣上檐中間懸挂“文瀾閣”滿漢文匾額。原匾額字為清高宗禦書,已毀,今匾字本請光緒禦書,結果由南書房代筆,由京制好送杭。閣東有小禦碑亭,碑正面刻“文瀾閣”滿漢文,字與匾額同,背面刻光緒七年上谕,由浙江巡撫譚锺麟書寫。整體文瀾閣為古典園林建築,閣苑相合,寬朗清雅,疏密得宜,錯落有緻,有山有水,有亭有石,回廊曲徑,小橋流水,松柏蒼郁,桂花飄香,面積較天一閣增倍。

清鹹豐三年,江蘇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慘遭兵燹,夷為平地。鹹豐十年、十一年,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城,文瀾閣也未逃戰火劫難,閣圮書散。光緒六年十月初八,文瀾閣進行了重修,曆時一年修複,基本還其舊觀。假山、水池仍是舊物,整體格局、位子、面積,基本與原先一緻。閣、禦碑亭、圍牆等為重建,廳中建立平房五間,閣邊門外增建太乙分青室三間,專供士子閱抄書之用。

文瀾閣之藏書

文瀾閣與藏書

文瀾閣為《四庫全書》而建,建成後除儲《四庫全書》外,尚有《古今圖書內建》,嘉慶、光緒間繼有續藏。

南三閣本裝潢與北四閣本同,四色絹面,内襯楠木闆,外盛楠木匣,用特制書架裝儲。據《文瀾閣志》載舊排架圖,《古今圖書內建》12架,《四庫全書》經部20架,史部23架,子部22架,集部28架。在閣中,“第一層中藏《圖書內建》,後及兩旁藏經部,第二層藏史部,第三層藏子、集二部。”鹹豐末文瀾閣遭劫後,《四庫全書》受到滅頂之災。幸杭州八千卷樓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冒危奮起收拾,搶救回殘書8389冊,約全書四分之一。文瀾閣修複後,殘書又送回閣中。阙略部分,丁氏展開補抄,以八千卷樓藏書為主,兼及民間五省十六家藏書樓,遠北至京城,南到廣東,補抄3103種。書新抄舊殘,因經費不足,全部換成了紙面,楠木匣改用銀杏夾闆,易架為櫥。改裝後的《四庫全書》計經部14櫥,史部24櫥,子部24櫥,集部32櫥,合計94櫥。庋藏仍按原式,一樓經部,二樓史部,三樓子、集二部,隻是子、集二部位子出現了變動,原中貯子部,兩邊貯集部,改為中貯集部,兩邊貯子部。《古今圖書內建》,雍正四年内府銅活字印本,5020冊,亂後僅收得673冊,浙江巡撫譚锺麟向杭州鮑氏知不足齋後人購進家藏原印開化紙本入藏文瀾閣。其書為乾隆間編《四庫全書》時因鮑士恭進呈626部書而得到賜賞一部。書雖缺四十餘冊,尚為基本完整,後丁丙将其補抄齊全。文瀾閣藏書除《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內建》外,尚有嘉慶二十四年兩浙鹽運司奉上谕領到十九年内府刻《全唐文》一部五十匣五百四冊藏閣。此原本《全唐文》在劫難中被毀,今本為文瀾閣修複後,丁丙将家藏本送藏文瀾閣。光緒八年朝廷将武英殿刊本《欽定平定粵匪方略》一部420冊頒藏文瀾閣。光緒十七年又頒武英殿刊清世宗撰《勸善要言》一冊。光緒二十一年移升閩浙總督的譚锺麟将閩刻《武英殿聚珍本叢書》143種1000冊送藏文瀾閣。此四種書合裝四櫥儲一樓中。

北四閣建閣藏書是僅供“禦覽”,而南三閣從四十七年續抄始,乾隆就下令“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四十九年再次傳谕“第恐地方大吏過于珍護,讀書嗜古之士無由得窺美富,……如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陸續領出,廣為傳寫。”五十五年又谕内閣著江浙督撫俟全書排架後“許其呈明到閣抄閱”。故南三閣《四庫全書》在文化傳播上建有功績。文宗、文彙止于鹹豐之年,唯獨文瀾閣本劫後重生,持續其傳播。孫星衍、阮元、胡翚之、陳奂之、馬一浮等學者,錢泰吉、張金吾、陸心源、張壽镛等藏書家,皆登閣閱抄書。《守山閣叢書》、《處州叢書》、《四明叢書》皆有資于文瀾閣本。此僅一鱗半爪,略見一斑,而實際則要遠勝于此,因無詳細閣檔,更多的尚被淹埋。浙江圖書館就收有多部傳抄文瀾閣本之書。據清宣統間閣董張蔭椿記載,“近年赴閣傳抄者絡繹不絕”。

文瀾閣之規制

文瀾閣建成後歸兩浙鹽運分司掌管。嘉慶中文瀾閣《四庫全書》全部到閣後,管閣者另編有手抄清冊檔。此目“幸舊時文瀾閣書目劫後刑部主事嚴辰收得,歸于閣中。”檔冊目錄内容與《四庫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有異,記錄了文瀾閣本到閣的實際情況,中多處钤有“兩浙江南都轉鹽運使司印”。董事除管理閣外,還司典閱、曬書等職。道光十九年閣歸诂經精舍監院掌管。“徐榮《題陳勤齋西湖掌管圖書》詩第四句‘百年監管到儒官’注雲:‘閣中書向掌于鹽運兩分司,道光十九年始議歸诂經精舍監院掌管。’”文瀾閣重建後,派杭紳沈燦經理掌管,一人司書并負責曬書,另有看門一人,司飯一人。續為閣董事者有王同、孫樹禮、孫峻、丁立誠、張蔭椿。

修複後的文瀾閣仍繼承對外開放的準則,“每年以正月二十一日為展覽之期,五月梢停止展覽。停止後,将全書翻曬一月。七月初一日再行展覽至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每日展覽時刻,三月至八月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止,九月至二月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止,以星期日為假期,停止展覽。”

文瀾閣書之分離

文瀾閣與藏書

文瀾閣作為欽定的官家藏書樓,向社會開放,傳播文化,與古代以藏為主的藏書樓顯示出絕然不同的職能,但與圖書館相比則為遠遜。在清末西學潮流滾滾東來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取代藏書樓成為必然。宣統元年,學部下文限各地于宣統二年一律建立圖書館。浙江巡撫增韫據浙江提學使袁嘉谷提議,奏請“于聖因寺行宮餘地建築,俾于與文瀾閣毗連一氣,……懇請賞給聖因寺行宮内文瀾閣旁隙地籌建圖書館”。奏準後,于宣統三年(1911)開始建新圖書館。經省咨議局讨論,決定将文瀾閣歸屬圖書館,六月,末任閣董張蔭椿與浙江圖書館進行了交接。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圖書館孤山館(今古籍部)落成,将文瀾閣之書全部移藏圖書館,從此書閣分離。

1929年杭州舉辦西湖博覽會,會後成立西湖博物館,以後文瀾閣又歸屬浙江博物館。1981年,文瀾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01年,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機關。

文瀾閣二百二十年來曆經戰亂毀而重生,如今仍巋然屹立西子湖畔,行宮其餘部分已蕩為平地。其東面聖因寺已建為浙江博物館,其西面乾隆寝宮改為中山公園,戲台、箭道等地成了浙江圖書館。文瀾閣這一清代皇家藏書樓因《四庫全書》而建,寫下一段曲折而輝煌的曆史,如今其已完成了儲存和傳播文化的神聖使命,作為曆史的見證,仍供遊人憑欄追思……(童正倫)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