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作者:上海靜安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6月28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建設完整社群,讓服務更完善更智慧》一文,詳細介紹了臨汾路街道在建設完整社群的做法和經驗。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4年06月28日,第13版

臨汾路街道通過打造“數字小屋”、便民服務車等數字化服務載體,用多樣化服務滿足群衆多樣化需求,優化社群治理。在社群共治方面,臨汾路街道不斷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營運管理模式,推動實作“企業有利潤、居民得實惠、社群有收益”的多方共赢。

大力開展“數字家園”建設

近年來,臨汾路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積極推動基層治理與現代資訊技術相結合,大力開展“數字家園”建設,努力建構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全景圖”。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街道以“數字家園”建設為抓手,聚焦居民群衆高頻急難愁盼和基層工作難點堵點,着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創新多樣化的應用場景,讓社群治理和社群服務更智能。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街道聚焦衣食住行、就醫等居民高頻急難愁盼事項,幫助社群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一方面,建設觸手可及的數字化便民服務設施。近年來,結合轄區居民需求,建立24小時不打烊“數字小屋”、家庭智慧養老樣闆間、數字公話亭、“一鍵叫車”智慧屏、“一網通辦”自助服務等便民服務設施,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

另一方面,推出全天候線上的公共服務平台。依托“社群雲”完善居社互動平台,為社群居民提供掌上數字服務應用,形成集社群活動參與、資源預約、民主協商、訴求表達于一體、人人都能參與的社群治理平台。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整合社群資源參與社群建設

臨汾路街道堅持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優勢,面對社群老齡化程度高、轄區商業資源少、社會資源相對不足等情況,通過創新賦能機制、打造聚力平台、建構服務樞紐等方式,開創了社群治理新格局。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2023年,臨汾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建設了“臨居裡”靜鄰合夥人平台,逐漸彙集了街區、居民區黨群服務、河畔健身驿站、街道企業服務、青年就業服務、志願者服務、新心驿站等功能。該平台旨在通過黨建引領,整合社群資源,引入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等力量,共同參與社群建設,提升社群治理水準和服務品質。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臨汾路街道在“臨居裡”平台建設中,吸引了30餘家有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成為平台合夥人,涵蓋了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多個領域。這些人才、企業、機構、項目的引入落地,提升了社群活力,為臨汾老舊社群的更新之路提供了新動力。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在“臨居裡”平台運作中,臨汾路街道注重将嵌入式服務理念貫穿于社群服務之中。街道通過與企業合作,以服務車或服務屋等形式,将服務直接送到居民家門口,一站式解決居民從“針頭線腦”“小修小補”的小事到急難愁盼的難事23項近50個服務内容。

例如,陽曲路760弄居民區攜手“臨居裡”,連接配接20餘家共建機關資源,打造了“黨建+臨居裡”生活服務中心,能為居民提供4大類、10餘項體系化服務,覆寫居民生活方方面面。

從一站式解決居民23項“針頭線腦”的小難題,到解決社群老人大件衣物洗滌、陪醫、陪護等急難愁盼的大問題,街道努力實作企業在社群裡、就業在家門口、服務在鄰裡間,動員和凝聚更多居民投入到社群服務和治理中的目标。

以下是《人民日報》報道節選,

來和靜寶一起看。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重慶考察調研時來到民主村社群,強調“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改舊換新,完善服務設施。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2022年10月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群樣闆”。2023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印發通知,決定在106個社群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各地發揮試點先行、示範帶動作用,完善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環境,健全治理機制,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群有服務。2023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釋出《完整社群建設案例集(第一批)》,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社群、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380弄社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市海納爾社群等10個社群入選。

重構空間

開展專項體檢,摸清社群問題短闆,提升社群品質

在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380弄社群,通過拆牆合并,社群内的星城花苑小區與陽曲路391弄小區被打通,公共活動空間大為拓展。

臨汾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永波說:“我們還聽取群衆意見,用好閑置資源,把曾經廢棄的垃圾箱房改造成‘數字小屋’、曾經停辦的私立幼稚園改建成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智慧賦能

數字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雲端”對接推動便民服務

在臨汾路380弄社群,70歲的居民金聲宏來到“數字小屋”,一次辦成幾件事——繳納水電瓦斯費、換新的《門急診就醫記錄冊》、用“一分鐘診所”服務機自助量血壓。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數字小屋”24小時不打烊,集納了“一網通辦”自助機、公用事業費一體繳費機、“一分鐘診所”服務機、共享列印機等便民設施。

“我們在走訪中了解到,社群不少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繳納水電瓦斯費,代繳網點又離家太遠。”臨汾路380弄居委會主任征偉徑介紹,作為街道的第一間“數字小屋”,社群的“數字小屋”由臨汾路街道辦出資裝修改造,引入配套設施,為居民提供就近繳納水電瓦斯費等一體化服務。

為幫助老年人越過數字鴻溝,去年以來社群多次舉辦“小義工課堂”,組織志願者在“數字小屋”現場指導相關設施使用。“就是在‘小義工課堂’,我學會了在‘數字小屋’繳水電費,自助掃碼量血壓。”金聲宏說。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家門口的服務日趨多樣。“終于可以放心做手術了。”不久前,家住臨汾路380 弄社群的獨居老人梁建中來到“臨居裡”便民服務車前,從業人員通過上海e護通平台幫他找到一名陪診護工,全程服務老人看病購藥。

設在居民區黨群服務站門口的這台便民服務車,也是連接配接居民需求和服務資源的“一站式”團購平台,專門服務居民生活“微需求”——便民洗衣、“小修小補”、就醫陪診等。

“部分服務事項現場就能完成,其他的由我們‘雲端’對接10多家合作公司,為居民提供‘點對點’細分服務。”

“臨居裡”便民服務車營運方、上海頻珈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沈華介紹,每台便民服務車配備一名“車長”,負責登記、服務居民需求,“每隔一段時間,通過統計分析居民登記需求,我們會更新小車提供的服務事項。”

“前段時間,居民登記‘陪診服務’需求的較多,我們派營運團隊洽談,達成了與e護通平台的合作。”沈華說。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住房城鄉建設部2021年12月釋出的《完整居住社群建設指南》提出,“大力發展線上線下服務業,提供社群養老、托幼、助殘、醫療、助餐、快遞、家政等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生活服務需求”“推進智慧社群建設,鼓勵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物業管理服務平台”。

“完整社群也是智慧社群。我們通過打造‘數字小屋’、便民服務車等數字化服務載體,用多樣化服務滿足群衆多樣化需求,優化社群治理。”李永波說。

今年3月,靜安區推出新的居家環境适老化改造服務政策,擴大補貼範圍,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等級為二級及以上的獨居老人均可享受。如何快速找到符合條件的老人?

在臨汾路380弄居委會辦公室,一面大螢幕的背景與設在臨汾路街道辦事處的“民情日志”系統相連接配接。負責為老服務工作的社工高穎輸入關鍵詞、輕點滑鼠後,系統自動篩選,社群符合條件的67名老人的資訊迅即顯示在螢幕上。

“根據這些資訊,社群可以‘一對一’征詢居民意願,安排上門改造。”高穎告訴記者,過去做類似工作,社群居委會需要先通知47個樓組的樓組長,由樓組長摸底上報,再由居委會逐一核實後報給街道,“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錯報、漏報。”

李永波介紹,“民情日志”系統像是一個精準服務民生的指揮大腦,積累了1000多萬條民生資料,并以300多個關鍵資訊分類,為服務對象精準“畫像”、精準服務。

注重長效

精準引入商業項目,多方共赢實作持續營運

推出胚芽米現碾現售服務的上海頭道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峥介紹,目前每台裝置月營業額約6萬元,除去電費等成本,實作了持續盈利。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好項目,源自好機制。在臨汾路380弄社群,先由居民提需求,社群根據收集到的普遍需求同相關服務企業洽談,最後經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席會議研究确定引入業态。“引入商家和業态,前提是要精準對接群衆需求。”征偉徑說,“現碾胚芽米售米機、‘一分鐘診所’服務機,都是這樣引入‘數字小屋’的。”

“我們還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退出機制。之前有一家銷售預制菜的商家,将自動售貨裝置搬進‘數字小屋’,由于經營不善,很快就退出了。”征偉徑說,“對‘數字小屋’内的引入商家,我們設定了3至6個月的試營運期,商家可以根據經營狀況決定是否續約。”

通過便民服務車,梁建中老人預訂上海e護通平台3個小時的陪診服務需198元,比在e護通平台直接預訂少花費60元。“社群老年人多,陪診需求量大,企業願意适當讓利。社群為e護通平台提供品牌推廣,也能獲得一定費用,又可以用來開展日常活動、公益事業等。”李永波介紹,目前,便民服務車已布設覆寫臨汾路街道16個小區,每月服務約3.8萬人次。

“完整社群建設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我們要不斷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營運管理模式,推動實作‘企業有利潤、居民得實惠、社群有收益’的多方共赢,讓營運管理可持續。”李永波表示。

記者:陸安怡編輯:路景斓資訊來源:《人民日報》、臨汾路街道采編基地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

可能你還想看

▶人戶分離,人心不離!蕃瓜弄的“娘家人”把TA們又聚到一起……

▶解放日報頭版報道:靜安處處黨史課堂,紅色文化潤物無聲

▶來看!7月政策申報、活動資訊丨靜寶帶你一圖讀懂

▶銷售額升了,投訴量卻降了近3成!怎麼做到的?|靜寶話營商

靜安這個街道的社群建設,登上《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