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逐綠而行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阿壩“樣闆”——阿壩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走筆

作者:美麗阿壩

六月,是阿壩花開繁盛的季節,黃河浩浩蕩蕩自天邊而來,成群的牛羊和野生動物與雲水共舞、與黃河相伴,交織成生命之網。穿行于此,不禁感慨我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的畫面是那樣生動而真切。若爾蓋國家公園地處大陸“三大自然區”交錯過渡地帶,橫跨四川、甘肅兩省,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國家公園建立區總面積1.38萬平方公裡,其中四川片區8336平方公裡,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60.28%,均在阿壩州境内。

近年來,我州把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作為推動黃河上遊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頭等大事,緊扣“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濕地國家名片”目标,圍繞建立區内濕地生态修複、土地沙化治理、水生态保護修複等10大類任務,部署了黃河幹支流水生态保護修複、黑河濕地生态修複等17項工程,確定國家公園建設有規可循、有序推進。

站高謀遠 肩負重任

以最嚴标準守護最優生态

我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态功能區。區域内的若爾蓋濕地是大陸三大濕地之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黃河上遊水量的30%來源于此,是孕育“黃河之腎” 的涵養水源,也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着長江、黃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

逐綠而行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阿壩“樣闆”——阿壩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走筆

是以,對阿壩而言,生态保護不是 “選擇題”,而是“必做題”;不是“包袱”,而是機遇,更是肩負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

今年1月22日,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成都開幕,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将積極争取國家批複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這成為我州在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态示範區征程中畫上的又一個綠色注腳。

踏着時間的步伐,清晰可見若爾蓋國家公園的建設曆程——

2016年8月,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晉身“國家級”;

2019年12月,我省啟動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各項工作翻開新篇章;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明确要求“推動建設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态系統和生物栖息地”;

2022年4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函複同意川甘兩省共同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建立工作上升到國家層面;

2023年9月,若爾蓋國家公園建立工作通過省級自評和國家林草局初審。

生态立州,是多年來阿壩發展貫穿始終的核心和要義,阿壩深知建設若爾蓋國家公園,對履行國際濕地公約、築牢黃河上遊生态屏障、維護國家生态安全、更好保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聽從号召自上而下,我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訓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發揮不等不靠、先行先試、敢闖敢幹的優良作風,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品質發展”原則,以山水工程項目為依托,力争在服務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中,展現阿壩擔當、貢獻阿壩力量、打造阿壩“樣闆”。

扛起責任 共建共享

以和諧共生構築和美家園

最大的資源是生态,最大的責任是生态,最大的潛力也是生态。行走在若爾蓋大草原,綠意濃濃,一處處蜿蜒的河曲、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構成的濕地生态景觀,不僅有草木之美,更有野趣橫生。

逐綠而行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阿壩“樣闆”——阿壩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走筆

前段時間,濕地巡護員如科在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區域花湖境内發現,多年的“老朋友”——黑頸鶴夫婦已成功孵化出幼鳥,這是這對黑頸鶴夫婦在這裡繁育寶寶的第五個年頭,标志着“高原精靈”黑頸鶴迎來了繁育高峰期。

據了解,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的黑頸鶴從1999年的407隻增加到現在的1100餘隻,整個若爾蓋境内現有2000餘隻。保護區新增物種9種,一級保護動物從9種增加至17種,二級保護動物從25種增加至46種。

逐綠而行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阿壩“樣闆”——阿壩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走筆

近年來,若爾蓋縣把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生态系統和黑頸鶴等珍稀物種作為主要保護對象,持續實行禁牧、輪牧等一系列生态保護治理措施,把川西北高原濕地打造成了候鳥們理想的中轉站和栖息地。

若爾蓋國家公園不僅屬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屬于蒼茫寂寥中的野性生靈,這片廣闊的土地是“我們”美美與共的家園。

“如今,通過系統治理修複,花湖水位提升了0.52米,水域面積擴大了435公頃。”若爾蓋縣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說。黃河護河隊建成了,婦女們也加入了進來,成立了一支巾帼志願巡河隊。若爾蓋縣轄曼鎮還把每月的14日定為“轄曼鎮黃河日”,幹部群衆齊出動,撿垃圾、護草原,共同治理轄區環境,守護好生态家園。而這隻是啟動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以來當地諸多變化中的一角。

“變化”的背後,是我州全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結果。去年,全州建成黃河幹支流生态防護帶741公裡,常态管護天然林5580萬畝、天然草原4718萬畝、濕地884萬畝,全州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Ⅱ類标準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5.5%,土壤品質保持優良,碳排放量全省最低,空氣品質居全省第一。同時,治理幹旱河谷0.85萬畝、草原“兩化三害”743.2萬畝,治理河長134.37公裡、水土流失65.49平方公裡,整治入河排污口3595個,治理經驗得到國務院辦公廳和生态環境部通報表揚。

基于日益良好的濕地生态環境,如今,若爾蓋已成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的最美樂園、理想家園。

立足上遊 同心同力

以系統治理築牢綠色屏障

5月的阿壩大地,随着高原封凍期的結束,新一輪生态修複與治理工程迎來了“黃金施工期”。

若爾蓋縣在黃河幹支流域岸線抓緊實施動物近河飲水通道修建、生态護岸等工程,持續将岸線治理延伸到黃河支流。投資1.54億元,治理黑河嫩哇、麥溪、達紮寺鎮段岸線長29.96公裡,統籌保護黃河若爾蓋段的水系、濕地、岸線等自然資源,逐漸恢複河流水系生态環境。

生态修複治理不僅在河畔,在草原濕地深處,這項工作也正加緊進行。今年,若爾蓋若幹個治沙防沙小分隊将統一采用“重點突破,沿線合圍”的方式,對濕地内7.75萬畝各類沙化土地進行系統性治理。

同樣,忙着生态治理的還有阿壩縣的農牧民。為改變黃河幹流周邊草原退化現狀,當地搶抓5月種草視窗期,組織大型機械,對9萬餘畝有退化趨勢的草地進行種草修複,并對草場實施為期3年的保護性封禁。與此同時,黃河幹支流生态防護帶建設也在同步推進。經過教育訓練的阿壩縣農牧民按照标準樹木株距、規範栽種工序,将一棵棵樹苗種在了黃河幹支流沿線,為草原濕地建構起一條條天然綠色生态防護帶。

不得不說,正式設立後的若爾蓋國家公園,在緻力于生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上,每一步都是新的開拓。

樹牢上遊意識,強化上遊擔當,深入實施“七大保護”“七大治理”等山水工程,不斷厚植阿壩的生态本底。面對黃河上遊地廣人稀、聯防共治的弱項和不足,阿壩采取了連片齊抓、跨域共管,探索建立“河湖長+林草長+檢察長+警長+家長”機制,建立“鶴翔蘭薩”高原濕地生态保護公益訴訟品牌,組建群專結合的全國首支黃河護河隊,健全完善黃河流域生态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措施。據了解,2023年,我州兌現草原獎補資金3.7億元,帶動9888名農牧民當上了“生态管家”,吃上了“生态飯”。

逐綠而行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阿壩“樣闆”——阿壩州深入推進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走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好高原泥炭濕地,維護好高原濕地生态系統……如今,推動建設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為“出川清水向東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已成為阿壩兒女的共識,大家不懈努力“守綠生金”,繪就着新時代美好的圖景。

記者 | 烺潔夏姆

編輯 | 王淼

責編 | 尤莉

編委 | 梁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