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與俞曉夫在畫室見面時,他正在打算開畫一幅人物肖像寫生。“黑長直”發型的模特穿着白色高領毛衣,配黑色外套,坐在一張紅色的沙發上——紅、白、黑,色彩非常簡單,而俞曉夫的調色闆上卻已經擠上了紅白藍綠黃等各色顔料,這不禁讓人好奇,畫家們的眼睛是不是真的能比普通人看見更缤紛多彩的世界?“畫人物不用完全真實,更重要的是突出特點,要整體考慮畫面效果。”對此,俞曉夫解釋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吧。

“這沙發太紅了,嗯,不過也沒關系。”“皮膚裡要調點黃,這樣人物就壓得住背景了,不然沙發喧賓奪主。”“這個手的造型擺的很别緻啊,有意思。”俞曉夫邊畫邊講解,大家很快就知道了調色闆上那些複雜顔料的意義,當那些鵝黃、赭石、青綠的線條一點一點出現在原本應該是純白的毛衣上的時候,配合着濃色的紅沙發背景,這些“彩色”仿佛隐形了,你依然覺得這是一件“白”毛衣,可是衣服的褶皺、絨線的質感都從平面的畫布上躍然而出,栩栩如生,宛如一個光影的魔術。最後一筆點睛,隻見俞曉夫依然手持那支用來鋪色的大筆,隻輕巧一挑,一點極其細微的高光出現在畫中人的瞳仁上方,整個人物仿佛突然被賦予了生命,那副眼神流轉俏皮含笑的神态與模特幾乎一模一樣。

“你們在俞老師背後看不見他的表情,從我這個面對面的角度,我看到其實他一直在複制我的表情和眼神,特别有趣。”大功告成,模特輕快地加入聊天,雖然動作表情都變了,但反而與畫中人更顯相似。“一個好的畫家,最重要的不是‘畫得一模一樣’,否則與拍照片有什麼差別?在我看來,應該要能畫出人物的神韻,甚至性格,這樣才是一幅精彩的人物肖像。”在俞曉夫看來,畫家當然要畫出人物的美,但這個美并不是五官的美,而是把人物與環境通過藝術家的“整理”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最精彩的那一瞬間的定格與傳遞——至于怎麼“整理”,那就要看畫家的功法了。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穿越時空的旅行者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以神定形,這一直是俞曉夫繪畫的特色,這一點在他的一系列“曆史畫”中尤為明顯。與一些“高度還原派”不同,俞曉夫的曆史畫中常有“跨時空的穿越”,不同時代的人物同框,卻因為精神核心的相似,因為“精氣神”的契合,而讓這種“荒謬”化為“和諧”。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讓他一舉成名的《我輕輕地敲門》,到近年來陸續完成的《司馬遷回故裡》《大先生魯迅》《嘎達梅林》《塵埃》《辛亥革命宋教仁被刺》《中共二大會址》……對此也不是沒有質疑的聲音的,一直以來總有人會提出,這樣任意拼接、組合、穿越甚至有點無厘頭的表現方式還是曆史畫嗎?而俞曉夫的回答很坦蕩,“也許這已經不是曆史畫了,但我實在是毫不介意這些所謂的定義。我完全有能力去表達曆史畫的所有要素,隻是我常常在應該專注的時候,突然會感到乏味,于是就抽身出來去了另處。”在俞曉夫看來,曆史畫都是心聲,“無論什麼年代,一方面我注重氣節,崇尚古往今來的偉人,尤其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在内心深處我又講求知識分子的特立獨行,對現實世界始終保持關照的态度。”與此相輔相成的,是他“大刀闊斧”的畫法。多年來,他已然形成了一種不依賴照片、模特的創作方法,他很少畫草圖、小稿,但他會認真寫生,熟熟手,翻看資料、圖冊,尋找狀态,然後翻身上馬,直接在大畫布上揮灑。這種方式,他稱之為“大寫意”或者“默寫”。俞曉夫說,這是堅持了多年的習慣,一開始這樣畫時,效果還不太好,但是畫面卻生動、很活,有畫家自主的東西,不斷成熟進步之後,慢慢就可以了。是以“默寫”是建築在長期基本功訓練上的。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作品《巴黎藝術大逃亡》

而這種創作觀的雛形,其實從他那幅“落選的成名作”就已經初現端倪。雖然從三歲就展露出繪畫天分,被父母送入畫室學畫,但俞曉夫真正進入專業的繪畫領域,是他24歲那年在剛恢複聯考時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的油畫專業,之後的半個世紀,他都沒有丢下過畫筆,可他的繪畫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1984年,為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俞曉夫精心創作了一幅在他藝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油畫——《我輕輕地敲門》。畫面中,任伯年,吳昌碩、虛谷、蒲作英四位海派畫家姿态、面容各異,卻有着相同的遺世獨立和落寞失意。他們四人以及那隻立耳扭頭的小貓,目光都投向同一個方向——敲門者是誰?可能是沒有入畫的畫家,也可能是正在觀畫的每一個人……

是誰,在輕輕敲門?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我輕輕地敲門——紀念海上畫家任伯年,吳昌碩、虛谷、蒲作英》畫的是我去拜訪清末的四位海上畫家。這四位畫家都是布衣,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充滿自身沖突而又是極為平淡的人物。一方面他們是文人,矜持清高,孤芳自賞,書生氣十足;另一方面,他們有頗為失意,潦倒,甚至抽大煙弄壞自己的身體。他們身不由己,常常做豪門的食客,為主人們解悶,助助雅興,以換得一點碎銀……在了解這些人物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溝通。”于是,他和往常一樣,一頭紮進資料室。清朝男子服裝雖大同小異,但仔細辨認,還是各有不同的味道。“我選來選去,最後選用了其中最簡陋最不起眼的一種。我憑直覺認為這些繪畫大師穿上我選擇的服飾一定合體,并且一定會顯得寒酸而且好笑。”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作品《我輕輕地敲門》

在構圖上,他也頗費經營。首先,把這些人物在紙上擺來插去,讓他們一會兒站着,一會兒坐着,讓他們的情緒也一會兒高亢、一會兒低沉,上下左右,“我把他們都折騰得夠嗆。”與此同時,俞曉夫把他們的具體動作以及衣紋都努力地畫出來,把他們的高矮胖瘦、表情以及大體的光影也都盡可能地畫出來。就這樣,大約畫了十幾張構圖,然後再把這些構圖反複咀嚼,定下二至三幅,然後再把這兩三幅構圖用水粉色各自畫上一遍,看看哪幅構圖在以後的放大繪制中最不好辦。最後,定下最好辦的那幅。

接着,俞曉夫便根據構圖進行真人化妝拍照,把小構圖放大到畫布上去,用的是打格子的方法放大的。“放大後的畫面就遠不如小構圖那麼充實了。這時候,我就小心翼翼去思索,通盤地考慮問題,一點也不能着急。空的地方需要充實,充實了又不能顯得瑣碎。例如畫中那張桌子的左角,我不知畫了多少次,想破掉那裡的單調,就是沒辦法,後來我突然覺得放上一本字帖不是很好嗎?後來一畫,果然好了些,而且一本翻開的字帖給畫面平添了不少書卷氣,真可謂一舉兩得。”意外收獲的還有那隻白貓,原先俞曉夫的設計是它在任伯年的懷裡,可有一天他突然發覺這種表達太眼熟,有不少人都這麼畫,于是又改畫到現在這個地方……

如此精心打磨之後,畫作終于完成,無論是技法還是立意,俞曉夫都有自信這幅佳作會取得好成績。然而,這件作品卻在那屆美展中落選了。時隔四十年,如今的俞曉夫談起落選已經非常豁然:“我始終覺得,在改革開放的前夜,我的這幅畫是很有覺醒意識的,但也許醒得有些‘超前’了,不過它的出現、落選甚至于是以得到的關注都是很有意義的,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句——于無聲處聽驚雷。”而這幅落選的畫作也确實于無聲處啟發了很多後來人,敲開了很多人的心中的門。

與“大先生”的神交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說到魯迅,這也是俞曉夫的“神交”摯友。俞曉夫喜歡畫魯迅,在他迄今為止的所有作品裡,魯迅先生的出鏡率毫無疑問是最高的。“我喜歡畫魯迅。”俞曉夫說,“我畫的魯迅不僅僅是一位充滿了戰鬥性、橫眉冷對的魯迅,也是生活中具體的魯迅。他為了招待客人每天下午出門買烤鴨,他晚上抽煙熬夜,坐着黃包車出門。”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作品《魯迅先生在水鄉之一》

偉大的魯迅、健康的魯迅、複雜的魯迅、平民化的魯迅、思想開放的魯迅……每次創作,俞曉夫總能找到某個跳出傳統印象的有中國氣質的魯迅先生。“我一直在思索,生活中的魯迅是什麼樣子的。難道他老人家就整天皺着眉頭抽着煙嗎?“文革”時,陳逸飛、湯小洺等都畫過魯迅,都是橫眉冷對的經典模樣,甚至再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經有人畫過他了,木刻形象充滿了戰鬥性。但我認為,在今天的語境下,魯迅再也不能符号化和平扁化了,他應該帶有正常人的體溫和彈性。”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作品《耕耘》

于是,在一次國家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時,他選擇了魯迅。為此,專門跑到上海山陰路、紹興,甚至北京,追尋魯迅的足迹。底稿打了五六幅,最終選擇了魯迅一生中的三個片斷:一是從日本留學回到故鄉,也就是重見潤土或重遊百草園的時期;二是在上海,上海十年,無疑是魯迅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三是魯迅與宋慶齡、蕭伯納、蔡元培、林語堂在一起的曆史鏡頭再現。三聯畫的形式,巨大的尺幅,也給了畫家很大的想象空間。中間一幅的背景就是灰調子的十裡洋場,魯迅走在中間,身旁是抱着嬰兒的許廣平,還有他的學生,甚至日本友人。昏暗的天色中醞釀着風暴,他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皆不知道。“我想,那個時候的魯迅應該是這樣的,他很疲勞,需要休息。但是他一直走着,走在中國曆史的深處。”

其實,俞曉夫曾經想選擇一個魯迅與弟弟一起坐黃包車去看病的片段,甚至,還有畫家本人與魯迅一起在酒館裡喝酒暢談的場景——時空穿越是俞曉夫的特色。“但轉念一想,這些構思對這次主題不大适合。這次國家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我是花了極大的精力來創作的,為藝術,更為曆史。現在的年輕人,在市場化和時尚的沖擊下,在西方語境的影響下,奉行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對曆史的興趣越來越淡薄,對我們民族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這是很悲哀的,也是讓人擔憂的。那麼用一種他們願意接受也容易接受的圖像來解說,也許能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和思考。比如魯迅,中學課本裡有他的文章,但簡單的說教、機械的分析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排斥,是以我希望魯迅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具體人物,一個看上去可親可愛,也會說說笑話、調侃一下别人,坦然享受一下物質生活的爺爺,那麼,這位爺爺内心的煩惱和憤懑,他們就願意傾聽。”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作品《和睦》

雖然常有老朋友調侃俞曉夫的創作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但俞曉夫自己卻認為自己是個寫實主義。“我的寫實是比較個人化的,畫一些自己想表達、帶有人文意味的曆史畫,比如中國人和畢加索在一起這樣的題材。有一次,我看照片突然有了一些感受,認為曆史畫應該是兩邊各有聲部、舞台中有内容的合唱團,兩邊的畫比較當代一點,與曆史之間有些關聯也可沒有關聯,當中的肯定和曆史有關聯。于是,我找到了表現的形式,一種三聯式的曆史畫,兩面是現代的,中間的是相對比較中國化的東西。這些曆史畫超越了原有的曆史畫的概念,不是再現曆史,而是穿越曆史,是在曆史題材、事件、人物上重建的一種意境。我覺得畫得最成功的作品有兩件,《司馬遷》和《清明上河圖》。”可以說,俞曉夫的“寫實”,是在厚重的時代基調下用“寫實”手法組合不同時期的中外經典人物,但風格表達裡全然沒有對曆史的刻闆印象,而是獨立人格主導下,以國際性視角進行兼具人文思想和精神信仰的深度對話。

“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自稱是一個“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在主題厚重的油畫之外,他還在連環畫、外國文學小說插圖、漫畫領域有所建樹,這一系列“小作品”曾經還在《新民晚報》副刊上做過連載,之後俞曉夫專門為它們辦了個展,取名《表情》——在他看來,曆史題材創作的跋涉之途好比“寫作一部長篇小說”,那麼“表情”就是舞台上來來往往人物之間的對話片斷,隻言片語,卻是一個個“小人物”短暫而深刻的驚鴻一瞥。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表情”系列以洋人居多,這恐怕源自他油畫的“本職”和學油畫期間長期受蘇俄畫派影響的經曆,以及内心裡的一點“老克勒”情節。“無論圈内還是圈外,線上還是線下,大家對于我的繪畫風格有個一緻的觀點,即典型的上海味道,是的,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俞曉夫笑侃:“嚴格來講,我應該算在上海老克勒這一檔裡,隻是外表看勿大出,一點不刻意,也沒有定點喝咖啡的紳士風度,不玩品牌,隻是閑暇時歡喜随手塗出點外國漫畫小人白相相,當然,‘媚外’那是沒有的。”他習慣用法國人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意識流寫作方式去作畫,當然還會有些幽默、靈動,“那是上海本地産的,或許是自身就有的,也許曾經被賀友直和程十發啟蒙過?說不定的。同時一定會夾雜着上海老弄堂裡散發出來的市井氣息,聰明狡黠。”俞曉夫的插畫經常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當年可以從莫泊桑的《一個兒子》一直追到阿曆克斯·赫利的《根》,甚至在五六十歲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揀起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連環畫的方式找到《新民晚報》,在它的副刊上進行連載,和大衆分享。“可以這麼說,我是個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大畫小畫互補,完全沒有井水不犯河水這一說。”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在瓷器上創作

事實上,比起“大作品”油畫,俞曉夫與這些“小作品”的淵源更長,恐怕能追溯到他還沒有考進上戲美術系。因為還沒有恢複聯考,高中畢業的俞曉夫就進了工廠,隻能想辦法給報刊雜志畫插圖以保持練習和補貼生計。有一次,他看見朋友處有一本前蘇聯《星火》雜志的插圖冊,如獲至寶,但朋友一開始隻答應外借兩個星期。于是,俞曉夫趕忙借來,馬上開始沒日沒夜的臨摹,兩周不夠,又軟磨硬泡多借了一個月。就在這一個半月裡,他臨摹完了全部600張插圖——平均每天臨摹二三十張,日日不間斷!在高強度的臨摹後,身心俱疲的俞曉夫直接從閣樓上摔了下來,摔得腿骨骨折、腦震蕩。“我隻記得眼前有幾個光點在亮亮地晃,慢慢的亮點散開了,我一看,原來是辦公室的窗戶啊。而當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好慶幸我摹完了最後一張插圖。”而這番“瘋魔”之舉帶來的收獲,則是這600張“最高水準的插圖”已經深深刻在了他的腦中,“仿佛背出來了”,之後再給報刊雜志畫插圖,完全得心應手,随時可以喚出來派上用場。“這個經曆也讓我意識到,年輕人隻要肯努力,天下是真的無難事的。”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雲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俞曉夫師生雲南沙溪《油畫寫生》課程結業點評現場

如今,那個肯努力、肯攀登的年輕人已經成為業界的高峰。對于現下的年輕人和新鮮事物,俞曉夫卻絲毫沒有好為人師不肯附身的做派,相反,他依然在努力和攀登——反過來向自己的學生們學習電腦設計和AI繪畫。“我們年輕的時候看不慣老先生,現在自己成了老先生,我不想做個讓學生們看不慣的、固步自封的老古董,是以我一直在向年輕人學習。”在俞曉夫看來,向年輕人學習“不是要裝嫩”,也不是要抛開自己的過去變成全新的自己,而是不能停下求索的腳步。“我已經70多歲了,在6字頭的年紀裡,還覺得自己可以再畫幾十年,如今7字頭了,我突然感到了時光的短暫。唯有不斷求索不止前進不停畫筆,能讓我感到與時間賽跑的同時充實且安心,對于未來,我不知道還能畫多久,隻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創作中去。”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俞曉夫,1950年生于上海,教授,擅長油畫、連環畫。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上海美協顧問,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名譽理事。

俞曉夫: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間來回走動的雜家 ▸名家示範◂

文編 | 劉莉娜

美編 | Yep

攝影 | 蔡晴

欄目策劃 | 鄭中榮

視訊 | 上海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