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說起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大家可能會想到蔣介石、胡宗南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但今天的主角鄭洞國,雖然也是黃埔一期生,卻是個與衆不同的"奇葩"。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為啥這麼說呢?當時在黃埔系将領中,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簡直就是個笑話。連老蔣都會把這種人當成差生看。但鄭洞國偏偏就是個例外,他愣是混了大半輩子,都沒有一支真正屬于自己的部隊。

這事兒說來有點意思。按理說,像鄭洞國這樣的黃埔高材生,不應該混得這麼慘啊。可偏偏他就是個實心眼兒,别人搶功他不計較,别人甩鍋他不推辭,碰上硬骨頭他也啃。這種性格在軍界裡簡直就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說到鄭洞國沒有自己的部隊,還真不是因為他無能。抗戰初期,他就已經是第2師的師長了。問題在于,第2師是老蔣的嫡系部隊,不是鄭洞國自己帶出來的。

在那個年代,黃埔系的将領們都有一套"升官秘籍":先收編一支雜牌軍,把它改造成自己的嫡系部隊,這就算是有了"基本盤"。有了這個墊底,再加上老蔣的支援,往上爬就容易多了。

可鄭洞國倒好,他是個學霸型人才,直接被委以重任當上了師長。這麼一來,反而沒了自己的"基本盤"。這就好比你一畢業就當了經理,看似風光,但手下沒幾個真正跟你一條心的人,以後想再上一步就難了。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1937年,抗戰爆發。鄭洞國率領第2師參加了保定會戰。這一仗打得他心裡直發涼。

當時,鄭洞國的第2師隸屬于52軍,軍長是他的黃埔同學關麟征。按理說,老同學之間應該照應一下。可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鄭洞國的部隊陷入重圍,關麟征卻像是消失了一樣,既不增援也不下令撤退。

鄭洞國心裡别提多難受了。同是黃埔一期的同學,怎麼到了戰場上就不認人了呢?反倒是一支雜牌軍來救了他們。這事兒讓鄭洞國對關麟征徹底失望,從此兩人貌合神離。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說起台兒莊大捷,大家可能會想到李宗仁、孫連仲這些響當當的名字。但其實,鄭洞國才是這場戰役中的隐形功臣。

當時,大家都在關注台兒莊,卻忽視了更重要的運河防線。如果運河失守,台兒莊就成了案闆上的魚肉。鄭洞國帶着第2師在運河邊上死守,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為台兒莊大捷赢得了寶貴的時間。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可惜啊,這樣的功勞并沒有讓鄭洞國出名。他就像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配角,幹了最苦最累的活,卻沒人記得他。

@老實人不吃虧:"鄭洞國這哥們兒也太老實了吧?這要擱現在,早就被人當軟柿子捏了。"

但鄭洞國的老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種難得的品格。在那個大家都在争功诿過的年代,像他這樣堅持本心的人反而更值得尊敬。雖然短期内可能吃虧,但長遠來看,這種品格反而讓他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曆史愛好者小王:"感覺鄭洞國有點像三國裡的陸遜,明明很有能力,卻總是低調行事。"

陸遜确實也是以謙遜著稱的名将。但有一點不同,陸遜最終還是得到了重用,而鄭洞國似乎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賞識他的伯樂。這或許反映了兩個時代的差異。在三國那種英雄輩出的亂世,像陸遜這樣的人才更容易脫穎而出。而在民國時期的複雜政治環境中,鄭洞國這樣不善于鑽營的人反而容易被埋沒。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軍事迷大熊:"鄭洞國要是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說不定能成為第二個孫立人!"

鄭洞國和孫立人确實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軍事才能出衆、品行端正的将領。但孫立人有新1軍這樣強大的嫡系部隊作為依靠,而鄭洞國卻一直沒有自己的"基本盤"。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那個年代,一個将領的成就不僅取決于個人能力,還要看是否有強大的部隊支援。如果鄭洞國也有像新1軍那樣的嫡系力量,他的成就可能會更大。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吃瓜群衆小李:"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鄭洞國挺悲哀的。明明是個有能力的将領,卻總是被人當槍使。"

他多次被人"借用",卻從未被真正重用。無論是湯恩伯還是杜聿明,對他的任用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這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一個普遍現象:真才實學往往不如人際關系來得重要。鄭洞國的遭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許多有才能卻不善鑽營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軍史研究者老張:"鄭洞國最後被派去守長春,簡直就是被當成了棄子。這種做法太不人道了。"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讓鄭洞國去守注定失守的長春,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決定。這反映出當時國民黨高層決策的混亂和不負責任。他們明知長春難守,卻還要派一位功勳卓著的将領去"送死"。這種做法不僅是對鄭洞國個人的不尊重,更是對整個國家和軍隊利益的漠視。鄭洞國的遭遇,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當時整個國民黨軍隊的悲哀命運。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回顧鄭洞國的一生,我們不禁感歎:這位抗日名将的經曆充滿了坎坷和無奈。他明明有着出色的軍事才能,卻因為性格耿直、不善鑽營而屢屢受挫。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像鄭洞國這樣的"老實人"似乎總是吃虧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正是鄭洞國這樣的人,才在亂世中保持了一份難得的坦蕩和正直。他雖然沒有像其他将領那樣封疆大吏,但他的為人和品格卻赢得了許多人的尊重。

鄭洞國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代,正直和能力都是寶貴的品質。雖然在短期内,老實人可能會吃虧,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品格往往會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同時,鄭洞國的經曆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取決于個人能力,還與所處的環境和時代密切相關。在那個複雜的年代裡,單憑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強大的人際關系網絡。

鄭洞國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一個有才能、有品格的将領,最終卻被當成了可以随意犧牲的棋子。這不僅是對個人的不尊重,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抗戰勝利後,鄭洞國被幾大戰場搶着要,可卻沒人把他當成自己人

鄭洞國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它讓我們思考:在複雜的環境中,如何堅持自己的原則?如何在保持正直的同時,也能獲得應有的成就?這些問題,或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各位看官,你們對鄭洞國的故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