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荒的年代雖已遠去,但召稼樓的迷人風采依然誘人,召稼樓的鐘聲依舊在人們的耳際回響,在曆史的上空回蕩。
“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闵行中學東校的青少年來誦讀《月滿召稼樓》。今天,你将聽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套闆葫蘆》節選。
點選收聽朗讀
“天人合一”的套闆葫蘆
葫蘆是有生命的璞玉,把它制成工藝品、藝術品能與玉石、象牙、果核制成的工藝品、藝術品相媲美。置于堂上案頭,供人品賞;作閨房佩飾,賞心悅目;拿在手裡,把玩健身。有清以來,至精至美的葫蘆藝術品成了皇帝和達官貴人、巨商富豪、文人雅士、喜好藝術人士的收藏品。
采訪秦貫卿玄孫秦瑀裁老先生(右)
制作套闆葫蘆的原理是“先天禁锢,後天加工”。其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叫素闆。即模内沒有花紋圖案,隻有長、方、扁、四角、六角、八角等圖形的模子。如果套制鶴頸葫蘆、細腰葫蘆,範匏者制好素闆後,将幼小的葫蘆納入模子中,用竹篾條把套闆箍牢即可。如果套制大葫蘆、扁葫蘆,則将适當大小的葫蘆納入模子後,還得用一塊竹片托住葫蘆底部,再用兩塊雙拼竹片壓住葫蘆頭部,雙拼竹片中間開一小孔,好讓葫蘆蒂藤自由生長,然後用竹篾條把套闆箍牢。套闆後,讓幼小的葫蘆在模子空間成長,秋老後,打開素闆,摘下葫蘆,拭去皮衣。這樣,各種形狀各種功用的套闆葫蘆就成了。這種藝術葫蘆隻求整體造型的變化和美觀,隻求輪廓線條的曲直長短。
貫卿祖(秦貫卿)用素闆套制出來的盤、盎、壺、碗、杯、筆筒、花瓶、煙盒、蟲籠等,形态畢肖,無可挑剔,宛若天然寶器,時人争相購買。然貫卿祖還會留下一部分,給它們錦上添花:有時用極細的燙針,在葫蘆上繪畫與葫蘆功用相比對的花紋圖案,這叫火畫。火畫的花紋圖案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渾樸蒼深,令人擊節三歎。有時用牛角刀,在葫蘆的表面押擠碾壓,使葫蘆表面呈現出浮雕一般的印痕,或名山大川、亭台樓閣;或嘉卉貴木、奔獸飛鷹;或聖賢仙佛圖像等等。用這種押花手法押出的圖案看上去平的,摸上去立體的,而且沒有一絲斧鑿之迹,真是巧奪天工。
有時用針劃法,就是用硬質的針尖在葫蘆上勒刻松竹梅蘭、時蔬仙果;或用篆、隸、行、楷等字型勒刻詩詞曲對印章等圖案,這種彌漫着濃濃書卷氣息的作品,常使讀書人陶醉其中。有時用刀刻法,即用銳利的小刀在葫蘆上雕刻書畫人物,花鳥魚蟲等圖案。圖案,神采兼備,勝于筆畫。添了“花”的素闆葫蘆審美層次,藝術價值又有了很大提升,是收藏家的必藏之寶。
另一種叫花闆。就是在素闆模子内雕刻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常見的有曆史故事圖、神話傳說圖、園林宅第圖、山水風景圖、義禮孝廉圖等等。用花闆套出來的葫蘆,形态圖畫天然成趣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然而,貫卿祖追求的是完美藝術和社會效益,他分别給花闆葫蘆上光、上漆、上色。這樣一隻隻的葫蘆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圖畫,成了一本本精美的圖書。玩家詫為鬼工,身價扶搖直上。貫卿祖的套闆葫蘆不愧是葫蘆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
資料圖
譽滿江南的套闆葫蘆——自然和人工完美結合的藝術品,隻有召稼樓地區的貫卿祖和少數幾位大家做得出來,隻有我們中國人做得出來。這在外國是沒有的。古物研究家王世襄在《中國葫蘆》一文中說:海外園藝家堅信,任何果實如遭套裹,與陽光空氣隔絕,必然停止生長而且蔫萎朽爛。雖然我詳細地與他們講述,他們還是大惑不解,直至示以木範(套闆)及成品,始首肯驚歎,咄咄稱奇,許為中華所特有。中國人勤勞智慧、富開創及改進精神,範匏一藝,雖然是微末之事,也足以為證。
然而,讓外國人驚歎稱奇的範匏一藝,卻因種種原因自清代光緒以後日趨衰落,最後被曆史的塵埃所湮沒。欣喜的是,近幾年,人們把關注的目光又投向了葫蘆文化。王世襄等幾位專家出了專著,對範匏藝術作了詳細論述;秦氏後人和葫蘆藝術的愛好者覓來了新鮮種子,翻出了祖傳套闆。中國獨有的套闆葫蘆——民族傳統文化的奇葩即将迎來自己的春天。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闵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曆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闵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闵行中學東校的青少年來誦讀《月滿召稼樓》。
浦江召稼樓所處的這塊土地,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地,是以,《月滿召稼樓》自然不僅僅單寫這座樓,而是浦江鎮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曆史沿革,風雲變幻。如今,召稼樓這本厚重的書已翻過去了沉重的一頁,這裡的曆史建築經過修複改建,成了上海著名的旅遊景點,成了浦江鎮欣欣向榮的縮影,昔日的風物有的已經湮沒,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的依然存在,且生機盎然。今天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生動的故事集結于此,目的是為流布後世,發揚光大。
2024年7月起,第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闵行聲音,發現闵行之美……
朗讀:闵中東校 高一2班 呂馨婷
圖文:明鏡文化
編輯:湯婧娴
初審:張嘉桐(實習)
複審:何婷婷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