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朱德總司令親筆題詞“移山填海”表彰鷹廈鐵路的壯舉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

原創 崔薇薇等梅梓祥推薦

2024年07月25日 19:52 福建

梅梓祥導讀:

本章主要記叙鐵道兵修建黎湛、鷹廈鐵路。

1953年,鐵道兵抗美援朝凱旋回國,王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威脅大陸的安全,也影響海上交通和經濟建設。黨中央、中央軍委指令鐵道兵搶建黎湛、鷹廈鐵路。

這是鐵道兵由戰争轉入和平時期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首戰。經過戰争洗禮的鐵道兵部隊,按照黨中央的号令“戰鬥的姿态,搶修的速度”,總部機關移駐鐵路工地,在科技、裝備落後,施工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學習抗美援朝戰争中開展“立功創模”運動的經驗,積極開展勞動競賽運動,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敢為天下先,實施“大爆破”,移山填海築海堤,創造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個奇迹。從1954年9月黎湛鐵路開工,到1956年12月鷹廈鐵路通車,僅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便建成315.7公裡黎湛鐵路、697.7公裡鷹廈鐵路。鐵道兵也以此獲得“革命速度”和“祖國鐵路建設突擊隊”的贊譽,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征戰萬裡鐵道運輸線啟程!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移山填海(1954—1957)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3年崔田民從北韓回國

(一)

1953年10月18日,崔田民随鐵道兵團機關從北韓駐地藍田回到北京。

回到闊别三年的祖國,和平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時的中國已經度過了國民經濟的恢複期,黨中央釋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宏偉任務。從1953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全國進入了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新時期。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是一幅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的美好藍圖。回到國内的鐵道兵部隊陸續進駐寶雞、華縣、渭南、鹹陽、三原、洛陽、陝縣等地,準備投入寶成鐵路中段工程的修建。

回到國内,崔田民去看望了不再兼任鐵道兵上司職務的滕代遠。滕代遠告訴崔田民,他的職務将由王震接任。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将上任的王震,并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鐵道兵”三個字的報頭。1954年元旦,朱總司令也為鐵道兵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鬥!”

這一切都預示着鐵道兵将以新的姿态擔當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為《鐵道兵》報題寫報頭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4年1月1日朱德為鐵道兵題詞

1954年3月5日,根據中央軍委1953年10月10日的電令,由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軍委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壽軒、郭維城任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員,劉克任技術副司令員,龍桂林任後勤副司令員,徐斌任參謀長。同時召開了中共鐵道兵首屆代表大會,選舉産生了中共鐵道兵委員會。王震、崔田民、李壽軒、陳力、劉克、龍桂林、徐斌、袁光、郭維城組成了鐵道兵黨委常委會,王震為書記,崔田民為第一副書記,李壽軒為第二副書記。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中共首屆鐵道兵代表會議全體代表合影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王震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崔田民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李壽軒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陳力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劉克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龍桂林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徐斌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袁光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郭維城

會上崔田民代表鐵道兵黨委作工作報告,他強調:“首先要肯定鐵道兵的性質是兵,是修鐵路的技術兵,他不同于步兵和其他特種兵,也不同于鐵路工程隊,就是說它是修鐵路的軍隊。”“鐵道兵的任務無論平時和戰時都是修鐵路。”

這次會議為鐵道兵以後參加國家鐵路建設和按照鐵道兵特點建設部隊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群組織基礎。

從此,鐵道兵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新的兵種,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征程。

5月,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鐵道兵第三屆慶功大會上,朱德親臨會場,并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他号召鐵道兵指戰員:“下決心在鐵道兵部隊長期工作,把鐵道兵建設當做終身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祖國和人民修建四通八達的鐵路網。” 這次大會既是對英雄模範的表彰大會,也是對鐵道兵參加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動員大會。

這時,尚在北韓的鐵道兵留守部隊開始陸續回國,回國部隊部分進駐黑龍江綏化、安慶、鐵力一線,準備進入小興安嶺修建湯林鐵路;部分進駐甘肅天水、廣西玉林、河南新鄉等地區待命。

慶功會剛一結束,王震就率隊去寶成鐵路沿線視察,崔田民則率工作組去了小興安嶺。鐵道兵部隊10個師、1個獨立橋梁團8萬指戰員齊裝滿員,時刻準備投入國家新的鐵路建設。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4年5月14日朱德總司令親臨鐵道兵第三屆慶功大會

(二)

在北韓戰争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第七艦隊就開進台灣海峽,到這時已進入第5年。中共中央判定美國第七艦隊意在封鎖台灣海峽,是對大陸安全的嚴重威脅,不僅阻撓我解放台灣,還嚴重地影響大陸的經濟建設和海上交通。

朱德、彭德懷親自找王震、李壽軒、崔田民談話,讓鐵道兵準備接受新任務。

1954年7月23日,中央軍委向鐵道兵下達了搶建黎(塘)湛(江)、鷹(潭)廈(門)鐵路的指令。指令指出:這兩條鐵路的修建,不僅對粉碎敵人海上封鎖、解放台灣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對發展沿海經濟,打開出海通道,支援國家建設,也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指令要求鐵道兵按戰時搶修的姿态突擊完成這兩條鐵路的修建,迅速改善東南沿海的鐵路交通狀況。

周恩來親自召開會議,研究了兩條鐵路的部署。他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項戰略性的任務,中央決定交給鐵道兵去完成。”“任務是緊迫的,中央相信你們能夠完成。因為鐵道兵在北韓那麼困難的條件下,還能搶修搶建鐵路。毛主席說過,那樣一股精神真是叫人感動得掉淚。希望你們發揚那種勇敢頑強的戰鬥作風,以搶修的精神,戰鬥的姿态,迅速搶通黎湛、鷹廈鐵路。”

早在1949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愛國華僑領袖、華僑首席代表陳嘉庚就向大會送出修建福建鐵路的提案。提案獲通過,毛澤東作了“當為徹底支援”的批示,後因抗美援朝未能實施。

1954年八一建軍節這天,中央發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号召,鐵道兵開赴東南沿海,搶建黎湛、鷹廈兩條鐵路,正是解放台灣的重要部署。

建軍節當天,毛澤東在中南海召見了王震,了解兩條鐵路的準備情況,他語氣堅定地說:修建這兩條鐵路“關鍵是快。”

8月5日,鐵道兵黨委召開全體會議,确定了兩條鐵路的施工方案和兵力部署。會議還在進行之中即發出調動部隊的指令,所有參建部隊立即進行出發準備。

會議同時決定鐵道兵上司機關移駐廣西貴縣,到施工前線臨近指揮。

會議結束的第二天,王震即率崔田民、郭維城、劉克、徐斌、陳力(政治部副主任)、王景坤(後勤部長)等冒雨飛往南甯。

王震一行在南甯與自治區黨委共同商定了搶建黎湛鐵路中民工調動、征地搬遷、物資供應等問題。到柳州鐵路局和鐵道部西南設計院第三勘測隊,商讨勘測設計和接軌問題。到沿線的黎塘、郁江、玉林和湛江勘察了有争議的橋址、線路以及施工現場。審定了工程計劃,安排調整兵力部署,在現場劃分了各師管區。

接到指令的當天,參加搶建黎湛鐵路的鐵道兵部隊即陸續開始從中原、從西北、從東北向廣東、廣西進發。

1954年9月25日,黎湛鐵路破土動工。

黎湛鐵路北起廣西黎塘,南至廣東湛江,全長315.7公裡。鐵道兵6個師和一個獨立橋梁團的部隊及沿線10萬民工奮戰8個月,于1955年5月19日全線接軌。接軌後大部隊移師鷹廈線,崔田民和郭維城留在黎湛線負責收尾工程,7月1日崔田民到湛江主持了通車典禮。彭德懷代表軍委以及鐵道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和廣州軍區都發來賀電。12月31日黎湛線傳遞營運。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5年4月在廣西貴縣郁江大橋功臣會上,崔田民給功臣模範戴光榮花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修建郁江大橋的橋墩采用先進的氣壓沉箱技術,戰士們在15米深的高壓、悶熱的沉箱中作業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郁江大橋工地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5年5月19日黎湛鐵路全線接軌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5年7月1日黎湛鐵路正式通車

黎湛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後鐵道兵承建的第一條新線鐵路,比計劃提前一年半通車。它的建成使西南多了一個水陸聯運的新港,一個新的出海口,這對打破敵人的海上封鎖、鞏固華南海防、加強華南的經濟建設和支援海南島的經濟建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5年12月,黎湛鐵路通過了國家驗收交接委員會的驗收,評價黎湛線是高速建成的一條優質鐵路幹線,贊譽黎湛鐵路的建設是“革命速度”、鐵道兵部隊是“鐵路建設突擊隊”。八一電影制片廠為黎湛線通車拍攝了《300公裡紅旗飄》的紀錄片,歌頌鐵道兵的業績。

由王震提議,鐵道兵黨委作出決定,參加修路的指戰員,從司令員到戰士,每人栽植道行樹10棵。黎湛鐵路通車之日,72萬株桉樹形成的綠色林帶,從桂東平原一直延伸到雷州半島。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7年5月,鐵道部長滕代遠率鐵道部工作組視察黎湛鐵路

(三)

在黎湛鐵路修建的同時,1955年2月,鐵道兵3個師的部隊就已經先期在鷹廈線北段開始施工。5月黎湛線修通後,又增調5個師的部隊從廣西馬不停蹄地轉戰鷹廈線。鐵道兵上司機關也随之從廣西貴縣移駐福建南平市黃金山,将在這裡指揮鷹廈鐵路700公裡沿線上鐵道兵8個師、1個獨立橋梁團的部隊和閩贛兩省約12萬民工。搶建鷹廈鐵路的大會戰就此全面展開。

鷹廈鐵路原定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期修建的項目,為了國防的需要,中央決定提前修建。鷹廈鐵路是一條戰備線,北起江西鷹潭,南抵海防前線福建廈門,這條鐵路對于鞏固東南海防,有特殊重要的軍事意義和政治影響。開工8個月時,國防部長彭德懷要求鐵道兵提前一年,在1956年年内建成通車。崔田民在1955年11月召開的鷹廈線第二次工程會議上号召鐵道兵全體指戰員:提前一年通車,是我們一切工作努力的目标,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鷹廈鐵路全長697.7公裡,全線隧道47座、橋梁159座、涵洞1658座,要穿越武夷山區和戴雲山區,整條鐵路都蜿蜒于“閩道之難難于蜀道”的崇山峽谷之中,坡陡彎急,地勢險要,全線僅有100公裡的路段較為平坦,施工條件異常艱苦危險。當時部隊的施工機械極為簡陋,主要是風槍、鬥車、推土機和運輸車輛以及少量工程機械,大部分工程靠人力用鐵錘、鐵鍬、肩挑背扛完成。戰士們每天都頭戴柳條帽、系着墊肩,扛着扁擔、鐵鍬、大錘、鋼釺奔向工地。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為按時搶通鷹廈鐵路,由于機械裝置不足,大量使用人工作業

在艱巨、艱苦的施工任務面前,政治工作是最堅強的保證。崔田民根據在抗美援朝戰争中鐵道兵團開展“立功創模”運動所取得的經驗,提出各部隊在施工中開展勞動競賽運動,在勞動競賽中落實政治思想教育。施工最關鍵的1956年,鐵道兵頒布了開展勞動競賽的辦法,對評比、獎勵等作出了具體規定。這一年鐵道兵召開了“先進生産者運動”,動員大會和兩次積極分子大會,崔田民都分别做了動員報告,倡導《把先進生産者運動進一步開展起來,堅持下去》。勞動競賽這一帶有鐵道兵特色,在施工部隊中開展的群衆性政治說服的運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指戰員的革命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激發了人人争當先進,個個争當模範的熱潮,在部隊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施工高潮。

鐵路鋪軌,12.5米一根的鋼軌重530多公斤,要8個戰士擡着,兩個連輪班幹,曾經創下一天鋪11公裡的紀錄。戰士們說:“我們年輕,20來歲,又是軍人,不怕苦。”

1956年2月,2萬兵力苦戰8個月,挖出全線最長的隧道——貫穿閩贛邊界武夷山脈的大禾山隧道。

8月,推平了4座山頭,填平了3條溝壑,穿越“閩中屋脊”戴雲山的13座隧道全部打通。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蘇聯專家在工程技術研究會上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爆破專家朱忠節

戴雲山是決定鷹廈鐵路施工進度的“關口”。施工中,鐵道兵年輕的爆破技術人員通過嚴格的實驗和科學的計算,修正了蘇聯教科書中和蘇聯專家提出的爆破公式,減少了裝藥量,提高了爆破效率。在被稱為“移山”工程的戴雲山定向大爆破中,最大的一次爆破裝藥234噸,一下子削平了80米高的山峰,同時完成了特大拉溝和高填方工程,大大提高了施工進度。這一爆破公式被譽為“鐵道兵公式”,後來被國内各建築施工機關廣泛采用。

被譽為“填海”的工程是在杏林海灣和高集海峽投石120萬立方,築起由杏林到集美再由集美到廈門寬19米的十裡海堤,将廈門島與大陸連在了一起,火車可以通過長堤直達廈門。

鷹廈鐵路是一項要移山、要填海,要穿越崇山峻嶺、要跨越海灣和海峽的艱巨鐵路工程,鐵道兵8個師1個獨立團的兵力奮戰22個月提前一年完成了鋪軌通車。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移山”工程—戴雲山大爆破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鷹廈鐵路1955年2月21日開工,首先在鷹潭至資溪間劈山削嶺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鷹廈鐵路填挖20米以上工程150多處,最高填方37米,最深挖方41米,圖為深路塹施工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苦幹100多個日夜,填築近百萬立方米的岩石,十裡長堤露出海面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宮子灣大填方鏟掉了4座山頭,填平了3處深谷,填方近50萬立方米,是鐵路建設中少見的移山填谷工程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鐵道兵部分上司和蘇聯專家在一起:左起技術副司令員劉克、副司令員李壽軒、副政委崔田民、後勤副司令員龍桂林

蘇聯專家看到鐵道兵部隊能在機械很少的條件下完成鷹廈鐵路這樣“移山填海”的巨大工程,感到非常震驚,他們對鐵道兵副司令員劉克說:“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是多麼動人啊!你們的戰士比金子還要寶貴!”

搶建鷹廈鐵路的日日夜夜,是崔田民工作最繁忙的日子。他除了協助王震全面負責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外,還多次出面協調疏通鐵道兵與中央、與地方以及與蘇聯專家的關系,解決工作中産生的沖突和問題。對特别重大、中央督辦的事件,崔田民及時妥善處理,并負責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做出報告。

鐵道兵駐閩期間,崔田民兼任福建省省委委員。福建省委、省政府對鐵道兵修通鷹廈線寄予厚望,希望能早日結束福建沒有出省鐵路的曆史。省委書記葉飛不止一次地對崔田民說:“修鷹廈鐵路越快越好,哪怕提前一天修通也是好的。”

1956年12月,鐵道兵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提前一年修通了鷹廈鐵路。

這條長700多公裡的鐵路從廈門到達江西的鷹潭,和浙贛鐵路相接,改變了福建交通閉塞沒有出省鐵路的局面,打開了福建邁進工業化的大門。朱德親筆題寫了“移山填海”四個大字,以表彰築路軍民的壯舉。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6年12月9日鐵軌鋪到鷹廈鐵路終點廈門站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十裡長堤上矗立着朱德總司令的題詞碑

鷹廈鐵路的建成使廈門成為收複台灣、統一祖國的前哨。周恩來總理當年曾說,解決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的問題,要看“二王”,一個是王炳南在華沙和美國談判,一個是王震率領鐵道兵十萬大軍修建鷹廈鐵路。1958年台海局勢緊張時,炮擊金門的大批武器彈藥和裝備通過鷹廈鐵路運抵前線。

在搶建鷹廈鐵路期間,1955年4月,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代表國防部和鐵道部在南昌召開了鷹廈鐵路設計、基建、施工三方會議,會議對工程造價逐項做了稽核和壓減,總投資壓縮至6.19億元,後經鐵道部鑒定再次壓縮了工程造價總投資,最後确定為4.25億元。5月,崔田民參加了鐵道兵黨委召開的南昌會議,會議通過了鷹廈鐵路總的指導性施工組織設計、計劃管理和經濟核算以及政治工作等決議,确定了工程計劃、任務分區和施工部隊的部署。8月,鐵道兵黨委實時做出了《關于貫徹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訓示的決議》,要求各級黨委大張旗鼓的在修路中大興增産節約之風。決議強調降低鷹廈鐵路的工程費用,自下而上地制定具體節約計劃,精簡緊縮機關人員,縮減一切特殊開支。最後,鷹廈鐵路的總造價比壓縮後的預算又節省了一個多億,鐵道兵用這一個多億修建了經南平連接配接省會福州市的外(洋)福(州)鐵路(即南福鐵路)和通往礦區的漳州、漳龍、梅潘支線,為福建的工農業生産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廈門、在福州、在鷹廈鐵路沿線,鐵道兵的名字家喻戶曉。鐵路修通後,華僑歸國觀光團和福建省各級政府的慰問團絡繹不絕。他們贊揚鐵道兵:“高山向你們低頭,河水為你們讓路。”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崔田民(左)和劉克副司令員陪同慰問團視察築路工地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印尼華僑在鷹廈鐵路隧洞前合影留念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6年春節,崔田民(後排)、李壽軒(前排)同機關幹部家屬一起在南平體育場觀看慰問演出

(四)

黎湛、鷹廈鐵路的建成,是鐵道兵部隊以最快的速度落實中央軍委開辟華南通道、鞏固東南海防戰略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鐵道兵部隊在和平時期大規模參加國家鐵路建設的奠基。

從1954年9月黎湛鐵路開工到1956年12月鷹廈鐵路通車,鐵道兵部隊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赢得了黨和國家的高度信任和人民的廣泛贊譽。黎湛、鷹廈兩條鐵路竣工後,不但通過了國家驗收委員會的驗收,還得到較高的評價:“黎湛鐵路建設工程,達到了好、快、省的優良成績,全線工程與裝置均符合幹線标準,可以傳遞營運。”“鷹廈鐵路全線施工品質良好”,“符合使用要求”,“鷹廈鐵路工程進展迅速,品質良好,是大陸鐵路建築史上首創的一頁。”蘇聯專家贊揚說:“這無論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少見的。”為祝賀鷹廈鐵路通車,鐵道部長滕代遠專門發表文章,指出“鷹廈鐵路建成并傳遞使用,是大陸社會主義建設的又一次偉大勝利。”鐵道兵從此獲得“革命速度”和“祖國鐵路建設突擊隊”的贊譽。

修路期間,鐵道兵黨委根據參加修建兩條鐵路的初步經驗,從部隊的長期建設着眼,于1955年2月根據“鐵道兵部隊平時執行建立鐵路任務,采取承發包的方式進行施工的規定”,下發了具體實施辦法。5月,又在南昌黨委會議上,對建立承發包制度作了專題研究,确定了以師為獨立核算機關建立各項規章制度的原則。從鷹廈線開始,鐵道兵開始采取承包方式進行施工,并初步建立了獨立核算體制和經濟核算制度,使施工中的預概算控制、品質監督和管理水準更加規範、不斷提高,并貫徹于鐵道兵的始終。

黎湛、鷹廈鐵路建成之後,鐵道兵從上司機關到施工部隊,對組織指揮、鐵路施工管理,乃至施工技術的各個環節,都有了長足進步。中央對鐵路建設“三高一低”的要求,即高速度、高品質、高标準、低造價,鐵道兵堅決照辦。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确定了鐵道兵兵種符号

1955年9月全軍實行軍銜制時正值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上司機關當時駐地福建南平,幹部全部駐閩,故将級軍官到南京參加了華東地區的授銜儀式,接受了劉伯承元帥、陳毅元帥的授銜和授勳。崔田民被授予中将軍銜,并榮膺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同時被授予中将軍銜和三個一級勳章的還有鐵道兵第一副司令員李壽軒。鐵道兵部隊被授予少将軍銜的有第二副司令員郭維城、參謀長徐斌、副參謀長張吉厚、政治部副主任陳力、政治部副主任袁光、5師師長何輝燕、後勤副司令員闵學勝、11師師長孔令甫、5師政委朱紹田共9人。同年11月12日,在北京鐵道兵上司機關舉行了校官、尉官授銜儀式。副總參謀長兼鐵道兵司令員、政治委員王震上将代表國防部長彭德懷授予鐵道兵部分校官軍銜。李壽軒、崔田民分别代表王震司令員授予部分尉官軍銜。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王震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李壽軒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崔田民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郭維城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徐斌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張吉厚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陳力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袁光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何輝燕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闵學勝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孔令甫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朱紹田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鐵道兵校、尉級軍官舉行授銜儀式結束後部分上司合影:左起參謀長徐斌、作戰處長宋瑞章、副政委崔田民、6師政委張治安、司令員兼政委王震、11師政委魏然、副司令員李壽軒、黨委秘書白寶玉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崔田民榮膺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關于向崔田民授予三個一級勳章的審查準許檔案

1956年4月,中共鐵道兵第一屆代表大會在南平召開,會議總結檢查了兩年來鐵道兵黨委的工作情況和完成工程任務的情況。會上王震傳達了一個月前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精神。根據這一精神,崔田民在政治工作報告中,特别強調了在完成鐵路建設任務中加強黨的上司的問題。會議重點讨論了如何加強黨在鐵道兵的上司作用,并通過了鐵道兵政治工作決議。這次會議為鐵道兵部隊在分散執行修建任務中保證黨的上司奠定了基礎,使黨員和幹部在施工中勞動帶頭、吃苦帶頭成為鐵道兵部隊的光榮作風和優良傳統。

在選舉産生的新一屆鐵道兵黨委會中,王震為第一書記,崔田民為第二書記,李壽軒為第三書記。同時選舉産生了崔田民任書記的鐵道兵監察委員會。選舉王震、崔田民為鐵道兵出席黨的八大的代表。

這次會議還确定了由王震負責鐵道兵在黑龍江省虎林地區籌辦農場的規劃和墾殖局的組建工作。王震一向熱心農墾,為安置抗美援朝和建立鐵路期間的複員官兵,早在1954年6月他就開始籌劃開發“北大荒”。1956年4月得到國務院、國防部的正式準許,将“黑龍江密山、虎林、寶清、饒河地區一千萬畝荒地”劃撥給鐵道兵建立農場。鐵道兵拿出5500萬元、王震從鐵道兵調出汽車和機械近200台投入“北大荒”的開發。不到一年時間鐵道兵建成農場12個,當年開荒100多萬畝。12個農場分别以鐵道兵部隊各師的番号命名,從850農場—8511農場。如以鐵道兵3師(番号8503部隊)命名的農場就叫“853農場”,該農場因開發了雁窩島而聞名全國。

1956年5月,國家成立農墾部,王震被任命為農墾部部長。1957年,鐵道兵的12個農場、260萬畝耕地全部移交農墾部。2萬多名鐵道兵複員官兵以他們特有的聽黨話和吃苦耐勞精神成為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中堅力量,當地男女老幼都親切地稱呼他們“老鐵兵”,以表達對他們的崇敬之情。“老鐵兵”也幾乎成了“北大荒”開拓者的代名詞而流芳史冊。

1956年1月,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和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分别在《鐵道部建立鐵路工程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關于全國15年建立鐵路與複修鐵路施工任務的協定書》上簽字。“協定書”規定了鐵道兵将在1953年—1967年的十五年期間建立鐵路63條,總長23313.5公裡,占全國建立鐵路的42.13%。

1956年12月,鐵道兵完成了黎湛、鷹廈兩條鐵路的搶建任務後,即開始了執行國家1953—1967十五年鐵路建設遠景規劃中後十年的宏圖大業。

《崔田民》書摘:移山填海(1954—1957)原創/ 崔薇薇等 梅梓祥

鐵道兵第一次黨代會全體代表合影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