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量稅猛于虎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内卷時代,流量模式發生轉變,自然搜尋占比下降,推薦流量當道,付費流量成本高昂,對商家來說挑戰巨大。

近日,随着拼多多“百億減免”落地,以及近在咫尺的2024年“雙11”,商家端也展開了對各電商平台經營成本的“年度大讨論”。

有商家算了一筆賬:“流量推廣費,技術服務費,支付服務費,各種功能還有按月按年扣的軟體服務費……說多不多,但作為包子褶裡的肉,還是很大一筆的。真是不開店不知柴米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對商家來說,在流量紅利消失、商家經營成本持續上升的當下,此時“精打細算”尤為重要。也有商家表示,平台技術和維護都需要花錢,收費無可厚非,關鍵是流量要到位,重點是讓自己把東西賣出去。

那麼,詳細起底各大電商平台上的商家成本,究竟哪項費用才是商家頭上的“終極大山”?在流量紅利消失的當下,又有何破局之道?

一、起底各平台商家綜合成本:

比起“起步價”,流量費更肉疼

“一個甯波老法師,加兩個紅幫裁縫,一把揚州剪刀,我阿寶就變成了寶總。”在電視劇《繁花》中,紅幫裁縫為寶總定制西服的場景給觀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電商時代,“紅幫裁縫”們也紛紛轉戰線上。

來自浙江甯波、做女裝工廠起家的韋先生就是其一,自2013年開始,韋先生先後輾轉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多個平台,不斷“開疆拓土”,也頗有經營心得。

據韋先生介紹,三個平台中,京東是物流建設最好的,把貨鋪進去比較放心,但同時自營抽傭及履約費用也相對較高——20%的抽傭,7%的履約費用,并伴随及毛保制度等幾重成本。

“毛保制度就是毛利保護嘛,京東和供應商協商确定的一個毛保點,保證電商平台能‘不賠本’,從每件商品的銷售中獲得一個最低利潤比例,根據品牌、品類差異不同會設定10%-25%之間的毛保,一般來說,自營業務的毛利保護點會比POP店鋪(即平台上的第三方賣家)要高。”

韋先生表示,京東POP商家雖然抽傭較低,但同樣需要投入資金進行營銷和物流,POP商家營銷開支一般在10%上下,含第三方物流的綜合成本約為25%左右。綜合下來,商家營銷成本不大可能低于15%。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嘛,京東物流、品牌建設走的都是重工路線,這方面做的比其他家好,就決定了商家成本不可能太低。”

而淘寶全年投入的預算為幾塊,類目傭金、信用卡手續費、天貓積分等組成平台基礎綜合費用,占總收入比重約為5%-7%。韋先生說,在淘寶經營,這些基礎服務費無非是“灑灑水啦”,大頭是營銷投入支出,淘寶有各種各樣的花式付費營銷工具。

“比如直通車,就是付費的手淘搜尋廣告位,能讓你的商品展示在搜尋頁面;引力魔方,就是之前超級推薦和鑽展的整合,能讓商品展示在首頁,相當于在步行街裡廣告大屏投屏;還有萬相無界,這個就比較智能了,也非常定制化。”

據韋先生拆解,萬象台包括關鍵詞、全站推廣、精準人群等等,不僅能讓你進行關鍵詞推廣,還能在站内自動搜尋目标客戶進行追投:“相當于追着客戶發傳單,投放到人家家門口。”

琳琅滿目的投放方式,也讓韋先生忍不住心動,經常掏腰包投放,每年要花一大筆“廣告費”,占總收入的比例介乎10%~30%之間。

“淘寶現在的優點是錢都花在刀刃上,很‘辣手’的,确實是一分錢一分流量,缺點是‘刀刃’越來越貴了,競争也越來越激烈。而且投放這個東西,一上桌就很難下來,要不停投入資金維持店鋪的曝光率和銷量,我有同行就屬于投上瘾了,流量推廣費在總成本裡最高能達到至70%。”韋先生感慨道。

而對電商老手韋先生來說,則比較克制,盡量把自己的流量推廣費控制在總成本的50%内以維持平衡。韋先生頗為得意地表示,自己之是以不會“all in推廣”,是因為自己不斷探索其他平台的經營,“多條腿走路”。2016年,拼多多嶄露頭角後,韋先生果斷在同行中首批入駐拼多多。

“拼多多的優勢就是綜合經營成本更低,拿抽傭來說,非百億補貼商家無抽傭政策,百億補貼商家也僅收取較低比例的抽傭,一般1%~3%,不超過5%,相比行業普遍5%左右來說,可以給新手降低很多營運成本。技術服務費也隻有0.6%,對幹我們這行的來說,都屬于不痛不癢的小支出。”

二、商家如何“降本”:

有人薅平台羊毛,有人試水“搞路子”

韋先生表示,對商家來說,能“薅到平台羊毛”,是降低營運成本的重要來源。

比如8月中旬,拼多多向參與站内資源位活動的商家推出了技術服務費可退權益。

随後拼多多又對“技術服務費退返權益”進行加碼,先用後付技術服務費的費率由1%降至0.6%。

韋先生介紹,這種羊毛不薅白不薅,意味着自己的經營成本進一步降低:“雖然以前也沒多少,但是也沒有嫌優惠多的道理,省一點是一點。”據其表示,8月底,拼多多向商家推出的“推廣服務費退返權益”也已生效,消費者在發貨前進行全額退款的訂單,平台會自動返還商家推廣軟體服務費對應金額的推廣紅包。

而正因為“有羊毛可薅”,在韋先生的朋友中,很多近兩年剛入門電商的,會選擇拼多多試水、“搞搞路子”,有起色後再擴充到其他平台。

“拼多多綜合成本低,對新手來說不用一下子投那麼多錢,而且自然流量相對多一些,你想啊,人家剛入門,還沒賺錢,就花一大筆錢去買流量,換誰也會肉疼一下的。而且那些花裡胡哨的投流玩法,剛入門也學不明白,光看着頭都大了。”

誠如所言,9月5日,拼多多最新釋出的商家通知則顯示,商家店鋪的基礎保證金将從1000元下調到500元,新入駐的個人店鋪、企業店鋪初始化保證金也将下調至500元,并對售後服務體系做出更新,支援商家對異常訂單、惡意投訴訂單、消費者負向體驗訂單等進行申訴,商家申訴成功後将由平台對相關訂單進行賠付。

這無疑提升了商家話語權,加上拼多多的自然流量,讓新商家心裡更有譜。不過,拼多多上的自然流量同樣是有條件的,不能“空麻袋背米,既要,又要”:“想在拼多多做起來,要學會‘軋苗頭’,在同類商品中,你得有一樣最出挑的,要麼是最低價,要麼是相同價格裡品牌最拿得出手的,”

這對自有工廠起家的韋先生并沒有什麼難度——在韋先生的工廠,有一條線是專門給拼多多定制的。

“想降低成本有很多種辦法,反正我的底線是,再省也不能省品質,品質過得去才能有複購,幾年下來也積累了一批品牌粉絲,也讓我朋友看到了,工廠店能通過薄利多銷賺錢,而且做的不是‘一錘子買賣’。”

那麼,在“流量稅猛于虎”的電商下半場,商家有何應對之道?哪些方面是商家考察的重點,平台能做些什麼為商家賦能?在這場以争奪消費者注意為起點的“流量保衛戰”中,又最終如何作用于消費者?

三、流量比黃金珍貴的電商下半場:

商家希望平台提供什麼?

如今,對多平台均有布局韋先生來說,“流量”和基于流量帶來的轉化是永恒的重心——相比大差不差的基礎服務費以及和“多賣多交”的抽傭費用,對商家來說,能否把商品賣出去、在賣出去過程中交多少營銷費用才是最為關心的。是以,流量費用是商家心中考查重點。

談及流量,至今淘寶還是韋先生的白月光:“14年到21年的時候,在淘寶賺錢是真的很容易,自然流量到處都有,隻要肯幹,就真是天道酬勤。那幾年我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每天一睜眼就是接單,發貨,雇了十幾個人人手還是不夠,我把60多的老爸都叫上一起發貨。”

然而這幾年,流量變貴了:“現在每天燒幾百塊挂直通車,這我也能了解,存量時代流量就那麼點,好貨卻越來越多了,這就是年輕人說的内卷吧。”

韋先生感慨道,其他平台同樣有這個問題。

“比如京東的優勢就是口碑好、物流快嘛,但自然流量相對少一些,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京東更适合那些大品牌商家,人家根本不缺流量,把貨鋪到京東用京東的211物流力,兩全其美,但是對我們這種不上不下的商家來說,就很尴尬,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增長。”

誠如所言,對傳統電商平台來說,早在幾年前,“英雄不問出處”的流量紅利時代就已經結束,流量推廣費的更是不斷擠壓商戶的利潤空間。内卷時代,流量模式發生轉變,自然搜尋占比下降,推薦流量當道,付費流量成本高昂,對商家來說挑戰巨大。

營銷費用不斷上漲,搜尋關鍵詞“價高者得”,流量資源向大品牌傾斜,中小商家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流量費用成為商家不可承受之重。

在“流量比黃金珍貴”的當下,韋先生同樣摸索出了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像一個漁人一樣“出海”多平台挖掘自然流量,另一方面,摸索出付費流量的最佳投放之道,争取投資回報率(ROI)最高化。

對商人來說,自然流量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韋先生介紹,自己關注了很多營銷部落客、加了很多交流群,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商家分享自己“商品标題、關鍵詞設定、商品描述”等資訊優化秘籍,還有n種鋪貨方法,以此“白嫖”更多自然流量。

“比如,在拼多多上鋪貨就是一種,這種是最适合不願意花錢但願意花時間的商家,就是一直找款一直上連結,看是否能鋪出首頁流量标簽的連結。一個款首頁流量可能給你100個訪客,10個款就是1000,100個款就是1萬。”

而在付費流量端,韋先生介紹道,想ROI最大化,要緊跟着平台政策走,及時掌握流量“優惠套餐”:“這幾年愁流量的不光是我們商家,還有平台,也害怕商家流失,是以他們也會想盡辦法幫助商家增長,上線各種‘流量優惠包’,還有營銷工具等等。”

誠如是以,近年來,AI、大資料時代,平台正通過智能算法和技術手段,将付費流量與自然流量進行有效整合和互補,進而實作全站ROI的最大化。

比如,今年4月,阿裡今年上線了“全站推廣”,使付費流量能夠更有效地撬動自然流量。韋先生介紹,商家隻需要在全站推廣内選中這個貨品,然後設定好你每天的預算和目标投産比,點選确定就over:“這樣一來,營運的難度更低了,而且可以調動的流量更多了。”

再比如,今年6月,拼多多上線了“搶單神器”工具,商家可以利用“搶單神器”針對近期在平台上咨詢、收藏、浏覽過同行同款商品的消費者,進行精準的商品推送。

“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是個網約車司機在搶單。”不過,調侃歸調侃,韋先生使用“搶單神器”複制新品時,自己隻需對新商品做出降低價格的調整,就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流量提升——作為工廠店,韋先生從來不怕比低價。

不過,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當商家們為了争奪流量而付出高昂代價時,作為流量的“具象化載體”,消費者受到何種“作用力”?

韋先生介紹,商家“割肉”搶流量對消費者來說,是有時歡喜有時憂的:“因為買量本質上還是價高者得嘛,這種時候就不提高售價來覆寫流量成本,保證一定的利潤空間,或者減少優惠券、折扣什麼的,也就是很多消費者口中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是自然流量是另一回事,商家往往通過低價等手段打爆自然流量,吸引消費者注意,相當于直接把買量的錢讓利給消費者:“這種時候,最終受益的就是消費者。”

談及未來的布局政策,韋先生表示,自己不會太激進,而是将一邊繼續付費買量、一邊不斷提升自然流量占比,并結合各平台的政策調整打法,最終實作一個平衡,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與消費者的正向連結:“我們的最終目标還是更深地占據消費者心智,把消費者轉化為品牌的忠實使用者,或者說‘自來水’,而不是為了買量而買量。說一千道一萬,把‘流量’變成‘留量’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