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似天宮樂音,似心靈旋律,似素雅水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未登大廟,已聞樂聲,白居易這句詩大概是對“文昌洞經音樂”的最好形容吧!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七曲山大廟文昌洞經樂團)

洞經音樂流傳于四川、雲南,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洞經音樂最早是祭祀文昌的古樂,他的發源之地是文昌祖庭梓潼。

《文昌大洞仙經》是文昌祭祀科儀誦經法會吟誦的經文它不是一般的經文讀本,而是談演本。該談演本能使觀者易曉,誦者易悟,是一種通俗性的勸善歌。《文昌大洞仙經》是一種說唱體,散韻結合,常常有說、誦、詠,哨詠,宣詠的要求~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在談演《文昌大洞仙經》時,還有器樂伴奏,在《淨壇咒》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太上說法時,金鐘響玉音。

百穢藏九地,群魔護骞林。

天華散法雨,法鼓震迷沉。

諸天慶善哉,金童扶瑤琴。

這段所說的金鐘、法鼓、瑤琴都是在談演洞經時的伴奏樂器。為談演洞經伴奏的音樂稱為“檀熾鈞音”,這就是最原始的文昌洞經音樂。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蜀人衛琪上表将《文昌大洞仙經》獻給朝廷,翰林學士張仲壽為注本題識雲:“《大洞仙經》蓋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見也。”衛琪注本卷首繪有“蒼胡吉寶檀熾鈞音圖”,圖中繪有園物,光芒四射,周圍繪有古樂器17種28件。由此可見數百年前用以談演《大洞仙經》的樂器種類繁多,樂隊龐大。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談演《大洞仙經》時,有講,念,唱,誦,宣等。講,念,宣時隻用木魚擊節。唱和誦是則用音樂伴奏,演奏時以鼓為号,管弦齊奏,鐘,鼓,鼓并作。樂曲飄逸,輕慢,悠揚,舒緩,給人以敬畏和飄渺的神秘感。明清以來,談演《大洞仙經》已走出廟堂,在民間文昌祭祀活動和文昌掃蕩,迎送文昌時廣為效仿。并通過民間管道流傳至雲南等地。随着時間的推移,祭祀文昌的洞經音樂逐漸從文昌祭祀活動延展至民間的驅瘟除穢,祭祖祀宗,民間社火,法會設壇,以及人們生活中的婚宴,壽誕,慶典等,文昌洞經音樂在長期的發展和傳承中吸納了大量地方民族民間音樂元素。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洞經音樂通過上千年的演化和發展,她走出廟堂淡化了宗教科儀,走進世俗。根植民間,她廣泛吸收營養而又自成體系,她韻味高雅,風格古樸,旋律清麗,婉轉纏綿猶如天籁之音。給人恬淡閑适之感。她是中華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文昌洞經音樂精深博大,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點和藝術特色,其樂鳳充滿教化的力量和引人向善的神韻和激情,在演奏方式和器樂配置上仍保留着古代遺風。目前文昌洞經音樂已被公布列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成為人類有重要價值而又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産。

(來源:七曲山風景區)

秋韻綿長 藝彩飛揚 ‖ 探秘文昌洞經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