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浙學勝地明招山碑刻題跋作品集》
武義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武義縣博物館 、武義縣書法家協會編,邵路程主編
西泠印社出版社,2024.5
ISBN:978-7-5508-4496-4
壹
目錄
貳
内文展示
叁
一座山的高度(代序)
明招山不大,也不高,在大陸衆多山峰中,隻能說是默默無聞。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實能夠為山增添名聲的,又何止仙人。天下山川,一經名家品題,也會身價倍增。
明招山何其有幸,它本是武義縣城東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山,但宋代大儒呂祖謙廬墓山中,講學于斯,則為其增添了思想的高度。
乾道三年(1167)正月,呂祖謙葬母曾氏于明招山。其年冬,學子來明招山從學。于是,朗朗書聲在明招山飄蕩開來。至次年秋,先生自明招歸城,授業曹家巷,明招山的講學之風,方才稍辍。但明招山,已經随着一批批學子的稱道,遠播人耳。
乾道八年(1172),呂祖謙葬父呂大器于明招山。此後至淳熙三年(1176),呂祖謙居住、往來明招之日多。
可以說,明招山因呂祖謙的居停,而一時聞名遐迩。即如著名學者葉适,後來也曾在《月谷》詩中說:“憶昔東萊呂太史,秋夜共住明招山。”可見那一段山居歲月,也曾為葉适提供思想之啟發。
關于呂祖謙的學行,朱熹曾經在《畫像贊》中評價:“以一身而備四氣之和,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推其有,足以尊主而庇民;出其餘,足以立教而垂世。”朱熹的評價,可謂推崇備至。而就呂祖謙的學問而言,似乎可将他比作一座蓄水池:上千年的學問傳承,他皆相容并蓄,如《讀詩記》采擇前人詩說,《大事記》赓續《左傳》《史記》,即此類;而後世學者,又有取法于氏著,若《古文關鍵》《東萊博議》的受尊于後世者,即其類。
因了呂祖謙,明招山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對先賢之紀念,對先賢思想之介紹,有時需要創造一些外在的條件。2023年秋,“仁山——浙學勝地明招山”展覽在武義縣博物館開展。“仁山”之名,一因展品中有一石刻,即“仁山”二字,一因呂祖謙說:“仁者,天下之正理也。”是以我們選此二字為展覽命名。
這個展覽,選取與呂祖謙家族,與宋代浙學,甚至與武義當地相關的碑刻39方,邀請書法家、學者進行題跋,再加以展示。為了使得整個展覽更具學術性,還通過展闆的形式,梳理了呂祖謙的交遊、弟子,以及宋代婺州學派、永康學派、永嘉學派的主要思想。
圍繞一群人,圍繞一座小山來策劃一個展覽,似乎有些小題大作。但對呂祖謙,這樣的動作是有益的。呂祖謙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在當時的學者中,他以廣博之識見,寬容之胸懷,在各學派間扮演着調停者的角色。但當今學界對于呂祖謙的研究,比起朱熹來,無疑落寞得多;而普通人對呂祖謙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是以,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普通人對呂祖謙,對其學術思想,增加一些親近感。
這本書,可算是對“仁山”展覽的總結。本書在編排上,分為研究篇和題跋釋文篇。研究篇收錄的六篇文章,或關注呂祖謙與明招山之關系,或考釋與本次展覽相關聯的文物,或探尋當下金石題跋展之意義,或記錄展覽之策劃思路,等等,從不同側面豐富了對“仁山”展覽的認識。此次收錄的文章,有些曾經在别的刊物和平台上發表過,本次收錄時,僅僅作了必要的文字校訂,而對于文章之格式,如是否使用注釋等,則一仍其舊,不強行統一。題跋釋文篇則将所有碑拓題跋作品,按照展覽順序進行排列,并将所有碑刻和題跋做出釋文,以便閱讀。題跋釋文篇部分收錄的拓片,除《宋葉适墓志》《宋薛良朋墓志》《宋沈樞仙岩題記并詩》已經注明藏地外,其餘拓片均藏于武義縣博物館,不再一一出注。而對于原石藏地,則予以著錄,以便學界研究時能有所依憑。
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關于明招,關于呂祖謙及他的友朋們的好展覽推出,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相關圖書的出版。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