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直新聞推出特别策劃《洞見中國》全媒體産品,與來自奧地利、南韓和波蘭的海外學者面對面談話,剖析中國改革和發展不斷取得的成功經驗,洞察中國發展至今的曆史大勢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廣闊前景,為中國經濟社會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提供獨特觀察視角。
在系列策劃的第二期,直新聞記者對話的嘉賓是南韓首爾大學經濟學系資深教授李根,他同時身兼南韓經濟學會候任會長、經濟追趕研究中心主任,還曾擔任南韓經濟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熊彼特學會(ISS)會長等職。在專業領域上,李根教授關于“追趕經濟學”作出了大量研究,對于上世紀亞洲“四小龍”,特别是南韓的發展模式的分析尤為獨到。他認為,過去的“東亞模式”已經基本結束,但在新的時代裡,中國經濟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證明了東亞經濟體向高品質發展轉型是完全可能的。
視訊加載中...
李根:“東亞奇迹”已成“過去式”
中國式現代化仍是“進行時”
1993年,世界銀行出版了一本名為《東亞奇迹》的書籍,其中分析了為何東亞經濟體比拉美、非洲和其他地區的新興市場發展更快。這項劃時代的研究成果迅速引爆全球學術界,一時間,“東亞的經濟模式”成為海内外學術界的熱詞。而中國的特殊發展模式,也更多進入海外經濟學者的視線中。
提及此事,南韓首爾大學經濟學系資深教授李根向直新聞說:“世界銀行使用這個詞,是因為要同時實作經濟高速增長以及提升社會平等兩個目标并不容易,但當時東亞(日本、南韓等)的一些經濟體卻做到了,這也是為什麼會用'東亞奇迹'這個詞來形容那個時代。”
多年間,李根教授關于“追趕經濟學”作了大量研究,對于上世紀亞洲“四小龍”,特别是南韓的發展模式的分析尤為獨到,也受到國際經濟學界的認可。2014年,李根憑借《經濟追趕的熊彼特分析》一書,獲得了著名的“熊彼特獎”。這一獎項是為了表彰在經濟研究和實踐領域有着開拓創新貢獻的傑出人物,曆屆獲獎者包括德國前總理科爾、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德拉吉等。2019年,李根教授獲得了歐洲演化政治經濟學會年會(EAEPE)頒發的“卡普獎”,并于2023年被歐亞商業與經濟學會年會(EBES)授予“年度學者”稱号。根據谷歌學術的資料,他的論文總被引用約14400次。
李根著述《經濟追趕的熊彼特分析》
而關于過去人們讨論頗多的“東亞奇迹”是否還會出現等問題,李根強調,如今日本、南韓等正出現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及社會不平等日趨增長的現象,現在再用“東亞奇迹”這個概念進行描述,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特别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他看來,嚴格來說,“東亞奇迹”所指代的特定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但中國崛起所代表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一定是“進行時”。
“中國的發展象征着東亞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階段,過去這些年裡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經濟發展成果”,李根說。
要破解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科技創新不可或缺
在李根看來,衡量經濟體制改革成功與否有幾個“金标準”,其中就包括長期的增長與可持續的發展。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南韓首爾大學經濟學系資深教授李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擺脫貧困,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再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曆史性程序。李根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人類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矚目成就,因為改革開放緩解了中國人口的壓力,孕育了大規模的中産階級。此外,改革開放最大的貢獻是消除貧困。
不過,李根也直言,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将遇到的挑戰還有很多,也就是西方世界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然而,對于中國而言,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中國正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并以科學技術創新引領産業更新,從勞動密集型産業逐漸轉向技術密集型産業。這無疑是正确的“解題思路”,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
“破解之道依然在于持續的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也正是以,中國目前的經濟改革強調實作新形态的增長(即高品質發展),更側重于制造業的整體更新以及更有效率的科技創新等”,李根說。
日前,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釋出的一份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報告顯示,中國在核能和電動汽車領域已跻身全球創新前沿,在人工智能(AI)、量子技術等4個領域與全球領先者相差無幾。報告還稱“中國的創新體系比人們之前了解的要強大得多”。報告進一步指出,在創新領域,中國曾一度被認為是追随者,但近年來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政府和企業加大了對高價值技術研發的投資力度,中國創新的持續推進要歸功于中國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作者丨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