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秋天的第五個節氣。随着寒露節氣的到來,氣溫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早上和晚上出門時會感受到明顯的寒意。與此同時,寒露節氣正處于農曆九月份,這是農作物收獲和播種的黃金時期。
民間也一直利用寒露時節的天氣來預測未來的氣候走勢,以便更好地為農業服務。老話常說寒露有三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什麼意思。
第一,寒露怕下霜。有句老話說:“寒露下霜,農夫心慌。”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知道,下霜的天氣通常出現在霜降節氣之後。如果寒露節氣就迎來降霜,那就說明冷空氣來得比較早。
雖然天氣提前降溫對人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但對莊稼來說卻是弊大于利。它可能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進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俗話說“寒露有霜,晚谷受傷”就是這個意思。古時候科學技技術不發達,人們種莊稼大多依賴好天氣。當農夫看到天氣反常時,心裡自然會感到有些不安。
第二,寒露怕下雨。寒露前後,農作物相繼成熟,人們都會趁着好天氣搶收糧食。這個時候,如果遇到好天氣,不僅有利于糧食收獲,對于晾曬也有積極意義。但如果出現降雨,情況就會完全不同。連續的陰雨天氣可能會導緻收割機無法工作,僅靠人力的話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人們擔心寒露下雨的原因之一。
第三,寒露怕刮大風。可能有人會說,刮風不是正常現象嗎?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這話聽着好像沒毛病,但是你别忘了,寒露是氣溫由涼爽轉為寒冷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一旦寒露節氣刮起大風,就容易發生大幅度的降溫。天冷的時候,我們隻需要穿上厚衣服。但對于莊稼來說卻不友好。大風降溫天氣可能會導緻莊稼倒伏甚至是減産。這也是老話說的“河怕寒露風,人怕老來窮”。
總的來說,在古代農耕社會中,天氣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會有直接影響,甚至會影響收成。是以,人們對反常的天氣變化比較擔憂。但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抵禦自然災害的手段和能力越來越強大。也就是說,現代社會中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我們也不需要過多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