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蒙古曆史上,如果要評選一個影響力最大的人物,那麼非成吉思汗莫屬。
他幾乎成了蒙古人的精神圖騰。
可誰能想到,這樣一位統一草原、征服歐亞大陸的偉大人物,居然在外蒙古被“咒罵”了将近70年。
外蒙古為什麼要對自己的祖先如此不敬呢?
成吉思汗:從民族信仰到階級敵人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曾經橫跨歐亞,蒙古人在他的帶領下一路從亞洲打到歐洲,差點就征服世界。
然而,如此偉大的一位民族英雄,于外蒙古的特定曆史階段,竟被視作“階級敵人”。
1924 年,彼時大清王朝已轟然覆滅。歲月的車輪無情轉動,往昔的輝煌消逝不再。
在軍閥分裂的亂局中,中國面臨困境。外蒙古受蘇聯挑唆,脫離中華民國,成立了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然而,所謂的“蒙古共和國”實乃傀儡,事實上,掌控外蒙古命運的真正主宰者是蘇聯。
在蘇聯的協助和教唆之下,蒙古人民革命黨得以成功執政,其在上台後,迅速施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一項重要改革,就是意識形态全面向蘇聯看齊。
成吉思汗開始被新政府當作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開始遭貶低,被當成壓迫人民的封建暴君。
此轉變令人慨歎,極不公平,也凸顯出曆史評價的紛繁複雜與變幻無常。
于此次深度改革程序中,蒙古曆史遭蘇聯人肆意篡改,成吉思汗之功績竟被有意淡化乃至惡意抹黑。
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的崇拜已經有着幾百年的曆史,每年都有祭祀儀式,這種民間崇拜甚至比宗教還更加狂熱。
可在蘇聯的鐵腕統治下,祭祀成吉思汗成了禁忌。
成吉思汗的畫像與雕像慘遭損毀,任何公開對其的崇拜行為,皆遭到了嚴格的遏制與打壓。
蘇聯的意圖:為何要打壓成吉思汗?
那麼蘇聯為什麼非要對成吉思汗下手呢?這麼做對蘇聯又有什麼好處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得把時間拉回到13世紀。
彼時,成吉思汗統領着蒙古鐵騎,如風卷殘雲般橫掃近乎整個歐亞大陸,甚至兵鋒直抵今之俄羅斯地域。
1237 年,成吉思汗之長孫拔都征服基輔羅斯,對斯拉夫人統治兩百餘年。其影響深遠,于悠悠曆史長河中留下濃重一筆。
這段曆史于俄羅斯人而言,堪稱镂心刻骨。
蘇聯作為俄羅斯的繼承者,對成吉思汗這個“侵略者”的仇恨從未消失。
是以,蘇聯極力遏制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更不願意蒙古人們宣揚成吉思汗。。
如果對成吉思汗的正面形象不加以歪曲,那麼會會激發蒙古群眾的民族主義情愫,進而對蘇聯掌控蒙古構成威脅。
于是,蘇聯運用諸般手段,竭盡所能地對成吉思汗加以抹黑。
将他描繪成殘暴的封建主,企圖徹底抹去他在蒙古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這種做法是極不公正且充滿惡意的。
不僅如此,蘇聯亦懷有切實的政治思量。其考量基于當時現實狀況,對蘇聯的發展走向産生了一定影響。
蒙古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時,國内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倘若持續過度宣揚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必然會緻使蒙古人民對蘇聯的幹預心懷抵觸。
為此,蘇聯幹脆直接下令禁止對成吉思汗的任何公開贊揚。
曾經被神化的成吉思汗,現在成了教科書裡抨擊的對象。
蘇聯不僅企圖讓蒙古忘卻這位英雄,還妄圖迫使蒙古人銘記,他是一個“侵略者”,他的征服行為是對其他民族的壓迫。
高壓下的沉默:蒙古對成吉思汗的禁忌
但是人的思維慣性是很難改變的,蘇聯的高壓政策,并不能完全斷絕蒙古民族對成吉思汗的崇拜。
表面上,蒙古官方已經抛棄了這個老祖宗。
可在民間,對成吉思汗的信仰從未真正消失。
1962年,成吉思汗誕辰800周年。盡管長期遭受官方壓制,民間依舊自發組織活動,予以歡慶。
可是,這次慶祝活動還沒開始,就被蘇聯緊急叫停。
彼時,蒙古上司人澤登巴爾因蘇聯施壓,迫不得已下達指令,要求民間停止相關活動。
并對着群眾開始宣傳歪曲成吉思汗,說成吉思汗是個“恐怖分子”,根本不是什麼民族英雄。
事後,蘇聯方面為了清算活動舉辦人,不惜出動克格勃進行調查。
那些民間紀念活動的組織者一旦被查出來,運氣好點就流放到古拉格挖洋芋,運氣差點就直接被處決。
成吉思汗的複興
在蘇聯的高壓政策之下,成吉思汗本該被永遠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到了1985年,事情迎來了轉機。
此時的蘇聯進入了戈爾巴喬夫時代。
在經曆了勃列日涅夫的窮兵黩武後,蘇聯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對于鄰國的掌控力變弱。
更何況戈爾巴喬夫又是個鴿派,他所推行“新思維”政策,讓蘇聯對蒙古的控制進一步放松。
這時,成吉思汗信仰開始慢慢在外蒙古複蘇。
尤其是在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改革後,成吉思汗的崇拜徹底回歸。
曾經的“階級敵人”,又變成了偉大的民族英雄。
一年之後蘇聯解體,對于成吉思汗的狂熱更甚從前。
政府在教科書上也不再抹黑成吉思汗,反而使蘇聯成為了被批判的對象。
蘇聯還在的時候,外蒙古的意識形态是全面倒向蘇聯。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為了填補意識形态的空白,同時也為了提振民族自信心,蒙古政府再次把成吉思汗推上了曆史的舞台。
1992年,蒙古國制定新憲法,政府決定重新祭拜成吉思汗,以此弘揚民族精神。
此後,成吉思汗的雕像于多地矗立,以其名冠名的廣場、機場亦相繼落成。
2008年,蒙古竟建成世界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其巍峨屹立于烏蘭巴托城外,象征着蒙古這位精神領袖的歸來。
然而,成吉思汗的回歸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雖然他作為民族象征重新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但蒙古國本身的經濟問題卻并未是以得到緩解。
不少人覺得,與其斥巨資建構成吉思汗的紀念場所,倒不如将此款項用于增進民生福祉。
畢竟,成吉思汗再偉大,也無法直接解決蒙古人民面臨的貧困問題。
民族自信與現實困境
如今,成吉思汗已然成了蒙古國的标志。
每年,不計其數的遊客紛至沓來,參觀成吉思汗的雕像與紀念館。蒙古人民也借由他,再度尋回了民族自信。
蒙古政府不斷宣傳成吉思汗的曆史功績,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凝聚民心,增強國家認同感。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議。
成吉思汗的回歸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振奮了蒙古人民的士氣,但現實是,蒙古國的經濟依然疲軟。
2023年蒙古國人均GDP僅僅隻有5867美元,僅僅相當于四萬多人民币。
相比之下,中國的内蒙古自治區在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2023年人均GDP超過十萬人民币。
經濟發展的差距,甚至影響了婚戀市場。
因為同屬于一個民族,内蒙古和外蒙古經常通婚。
在過去有不少内蒙古的女性嫁到外蒙古,而如今基本上都是外蒙古嫁到内蒙古。
畢竟人性使然,誰都不會願意嫁到窮地方受苦。
内蒙古的經濟發展,讓許多外蒙古人民感到自卑。
原本外蒙古在蘇聯的援助下,經濟是遠超内蒙古的,而在失去了蘇聯的援助後,外蒙古的經濟便一蹶不振。
缺乏支柱型産業,國内的市場經濟改革也并沒有帶來預期的繁榮。
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依賴成吉思汗這個民族象征,是否真的能夠幫助蒙古走出困境?
這是許多蒙古經濟學家和官員正在反思的問題。
成吉思汗固然是偉大的曆史人物,但一個國家的崛起,終究要靠經濟、科技和現代化的制度建設。
參考資料:
新浪财經 《蒙古國,如何淪落為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國家經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