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在這條綿延的“新絲路”上,年輕一代正以他們的熱情和創造力,譜寫着時代的新篇章。通過深入采訪不同領域的青年,我們将呈現他們在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中的獨特視角與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充滿夢想與活力的青年,見證他們如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攜手共築美好未來。
雲南師範大學的陳玉保教授,帶着他的團隊,跨越山海,将沼氣、太陽能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科技“禮物”,送到了寮國、越南、盧旺達等國家。他們用科技的力量,點亮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寮國百姓,嘗着自家木瓜樹上結出的果實,笑呵呵地對陳玉保說:“自從用沼液施肥後,木瓜都變得更甜了!”這甜甜的味道裡,也飽含着科技帶來的幸福。
可再生能源改善寮國百姓生活
2013年9月3日,雲南師範大學、寮國可再生能源與新材料研究所于廣西南甯東盟博覽會上簽約,共建中國-寮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圍繞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這條主線,以技術轉移與聯合研發創新為重點,以實施産業化與示範應用為目标,以人才培養與能力提升為核心,開發與利用中國和寮國可再生能源,帶動和輻射東盟各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寮國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和經驗的分享,讓太陽能這些可再生能源能造福寮國百姓。”陳玉保說。自2015年起,陳玉保團隊的一系列太陽能應用示範項目在寮國落地開花,涵蓋了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取水、太陽能照明、太陽能幹燥等多個領域。
“剛開始是一片空地,如今我和團隊在寮國已建成專業并成體系的實驗室,其中包括太陽能光伏系統實驗室、太陽能光熱利用實驗室、生物能源綜合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等。”陳玉保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改善了寮國百姓的生活。
除了建設實驗室,陳玉保和同僚還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寮國的示範應用。據悉,他們在寮國建立了光伏并網工程、太陽能熱利用系統、太陽能幹燥系統、沼氣池等多個示範項目,惠及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場所。陳玉保說:“我們為寮國萬象婦女兒童醫院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保證了醫院24小時熱水供應。”
陳玉保介紹,自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已向寮國捐贈千餘台儀器與裝置。與此同時,在寮國可再生能源與材料研究所、萬象婦女兒童醫院等地建成了20餘個可再生能源集中示範區,其中包括1套光伏發電并網系統示範工程、2套太陽能取水示範工程、50套戶用玻璃鋼沼氣池、10餘套太陽能熱水示範工程等。此外,他們還幫助寮國教育訓練相關技術人員使用和維護裝置,培養了當地居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觀念和意識。
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人才
陳玉保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在他的推動下,雲南師範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自2014年開始招收可再生能源專業寮國籍碩士研究所學生、博士研究所學生。截至目前,已錄取22名寮國籍博碩士研究所學生。這些留學生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後,能成為寮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骨幹力量。
此外,雲南師範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還組織實施5期中國科技部國際教育訓練班以及國際論壇。2017年,在寮國萬象舉辦“中國-寮國可再生能源聯合實驗室境外應用示範國際教育訓練班”,來自寮國、泰國、越南等多個國家的20名學員參加教育訓練;并于當年在寮國萬象舉辦首屆“大湄公河次區域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國際論壇”。
在陳玉保的辦公室牆上,一張張照片記錄着他與寮國群眾之間溫暖的故事。2018年9月,在寮國一處農家小院裡傳出歡聲笑語,一位寮國婦女熱情地拉着陳玉保的胳膊。起初,陳玉保一頭霧水,看着女主人一會兒指向木瓜樹,一會兒又指向旁邊的沼氣池。後來經過一旁的留學生翻譯,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女主人是在興奮地告訴他,自從家裡建了沼氣池,用沼液給木瓜樹施肥後,結出的木瓜比以前更大更甜了!看着女主人神采飛揚的表情,陳玉保也忍不住開懷大笑。
陳玉保的故事,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和寮國合作的一個縮影。
可實作農業增産和環境保護雙赢
走進陳玉保所在的辦公室,各種形狀的可再生能源展品映入眼簾。據悉,這些展品就是他和團隊成員研究發明的科研産品。自2007年投身科研以來,陳玉保便與可再生能源結下了不解之緣。十七年如一日,他帶領團隊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應用,以及開發可再生能源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的作用。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這是陳玉保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每當這時,他總會指着展品,耐心地解釋道:“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能熱水器,隻是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種——太陽能。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很多循環再生的能源,比如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這些都是可再生能源。”
多年來,陳玉保和他的團隊将可再生能源研發出的相關技術推廣到了寮國、越南,以及遠在非洲的盧旺達等國家。他們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等資源,幫助建設了一座座清潔能源設施。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團隊深耕農業生物質能源高效轉換利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農業生物質能源高效轉換利用方面,陳玉保團隊實作了沼氣工程、生物燃油制備等一批技術成果轉化,他們利用限氧炭化工藝,以農業稭稈為原料制備稭稈生物炭,并将其與沼肥配施,在改良耕地土壤品質、提升農作物産量的同時,有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和作物土傳病害,實作了農業增産和環境保護的雙赢。
多年來,陳玉保的科研腳步從沒停歇過。對于他和他的團隊來說,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就像播撒希望的種子,樂此不疲。
策劃 王雲
開屏新聞記者 張田睿 實習生 宋祉萱 文 藍灏 攝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 供圖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何丹 陳潔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