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房同蒂,千子如一。在康巴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畫卷在康巴什大地鋪展。
畫好黨建引領同心圓
近日,康巴什區未來學校禮堂内座無虛席,一場集音樂、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展現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舞台上的思政課”正式開講,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與探索,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思政+音樂”“思政+朗誦”“思政+舞蹈”,舞台上的思政課第一次創新性地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舞台上的思政課形式呈現,康巴什區各中國小教師及學生代表深入挖掘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内涵,抒發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真摯情感,呈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傳承。
“舞台上的思政課”回顧了建黨103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分享了設計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自動升降裝置的林治遠和“兩彈元勳”鄧稼先的故事,诠釋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禾下乘涼夢”向祖國的深情獻禮,抒發了青年學子傳承信仰力量、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奮鬥精神。舞蹈《我們都是追夢人》《小馬奔騰》、歌唱表演《中華民族唱起來》以及大合唱《歌唱祖國》等作品,在沉浸式思政課中增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唱響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華章。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不僅代表着堅韌不拔的精神,還展現了各族人民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毅力。我們要發揚蒙古馬精神,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康巴什區第一國小馬胤慈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舞台上的思政課”是康巴什區各民族同心向黨的縮影。在康巴什區委、區政府的上司下,各族群衆過上了好日子,始終将黨的恩情牢記在心。
濱河街道興旺社群的郭麗由陪讀家長變成社群文藝骨幹,通過表演二人台、民族歌舞等群衆喜聞樂見的節目,向外展示黨的好聲音、好政策和幸福生活。為把溫馨的小家庭“串”成和睦的大家庭,濱河街道組織了“鄰裡文化節”“鄰裡百家宴”“鄰裡集市”等活動,促進轄區各族居民群衆全方位互嵌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的強大合力。
共事共樂建立建強服務載體,康巴什推動青春山街道園丁社群、哈巴格希街道達爾罕社群、濱河街道興旺社群、康新街道悅和社群4個社群建成民族團結進步典範社群,創新打造“一街道·一品牌·一特色”的“三個一”城市民族工作典範,推動形成了“興旺人的興旺日子”“”等典範引領品牌,建立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陣地76個,讓群衆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滋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烏蘭木倫蒙語意為“紅色的大河”,秋日的烏蘭木倫湖仿若人間仙境。遊客一邊欣賞沿岸18組大型壁畫展現的鄂爾多斯波瀾壯闊的發展曆史,一邊沉浸于大型音樂噴泉或激昂或悠揚的聲光水景巨畫。
向北跨過城市中軸線,步入草原絲路文化旅遊景區·康鎮,暑期大型實景劇“遇見鄂爾多斯”打造出“天地大舞台”的概念,将騎手、摔跤手、擠奶姑娘融入演藝當中,通過“人物、馬隊、駱隊、聲、光、電、火、影、景”,生動展示了各民族在鄂爾多斯共同拼搏奮鬥的故事,傳遞着幸福生活的溫暖與喜悅。
康巴什區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居住着24個民族。在這裡,美麗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吸引着各地遊客前來探尋與體驗。“開展‘暖城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推廣,切實将民族團結内容融入景區景點建設之中,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康巴什區文化旅遊局金娜說。
積極做好文旅賦能畫好“同心圓”,全區深入挖掘“北疆文化”鄂爾多斯特色,堅持“人民演、演人民、演給人民看”,組織烏蘭牧騎、文化館創作《鄂爾多斯戀曲》《暖起我們的家》《那達慕的清晨》《馳騁》等主題小戲獨幕喜劇、器樂合奏、舞蹈等文藝作品,全面反映時代新氣象、讴歌人民新創造,充分發揮烏蘭牧騎職能優勢,通過文藝演出、走訪慰問、文藝輔導等方式,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主題活動68場次。着力打造文旅品牌,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社會氛圍,組織開展“5.19中國旅遊日”主題月系列文旅活動、春夏文旅消費促進活動、百日消夏文化惠民活動、群星演唱會、草坪音樂會等各類文旅活動近120場次,參與人數約26萬人次,讓各族群衆在文化旅遊活動中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全域打造示範建設體系,不斷完善旅遊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成功将泰華休閑街區列入自治區級旅遊休閑街區,在四大場館、三個景區和兩個博物館的醒目位置張貼“暖城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報、宣傳智語,并利用LED大屏滾動播放。亞洲雕塑主題公園廣場南側新增大型宣傳牌1處,市民廣場新增5塊掃碼語音講解牌,全區30塊智慧語音講解牌地圖全部進行更新,一朵朵象征團結與幸福的花朵競相綻放。
唱響共同富裕幸福歌
中秋前夕,一條喜訊從康巴什區黨建引領“以工代赈”項目勞務費集中發放現場傳來,康新街道的王永利和嶽永峰分别領到了屬于他們的勞務費。鄂爾多斯市惠康勞務有限公司的王永利表示:“這次勞務隊領了189325元。這對我們轉移農牧民來說真是好政策,經濟收入大大提高了。”嶽永峰則笑眯眯地說:“我參加了東康線北出口園林養護項目,今天領了10來萬,美滋滋!”
康新街道轄區内低收入和陪讀群體較多,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家門口”實作就業創收。為此,街道建構起了“黨委上司、街社組織、部門指導、農民參與”的增收緻富新模式,優先保證政府投資類項目通過黨建引領“以工代赈”招标、發包,讓群衆在家門口端起了“金飯碗”。
目前,街道已成功備案登記59家轉移農牧民勞務隊,統籌配置設定及實施32個“以工代赈”項目,合同金額達634萬元,有效帶動150多名轉移農牧民持續增收,真正實作了讓居民在家門口“有活幹、有錢賺、有盼頭”的美好願景。
同時,康新街道通過打造“街社經濟共同體”“創富實踐共同體”“共富孵化基地”,有效激發了“社群集體經濟”的新活力,實作了“共富共享”互相促進。
社群集體經濟公司依托“創富實踐共同體”,培育了家政服務、裝台布展等兼具公益性與商業性的集體經濟。通過“非遺創富、直播帶富、文化潤富”等合作項目,為各族群衆提供了多樣化的技能教育訓練,培養了一批共富“帶頭人”和社群“經濟人”。
目前,幸福康新社群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自主實施項目13個,合同總金額270萬元。收益将以實施公益項目的方式反哺轄區居民,讓各族群衆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康巴什區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落實到統籌推進高品質發展、民族團結和共同富裕工作中,讓全區各族群衆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融為一體。未來,康巴什将持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康巴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