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
曾經中國就是憑借強大的制造業,讓中國生産的機車風靡東南亞,最強盛時期“中國制造”占據東南亞80%的市場。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制造的機車并沒有能夠一直霸占榜首,甚至從市場80%的占有率直接降到1%。
中國機車不僅被日本産業代替,還遭到非常差勁的風評,可以說完全丢了人心。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中國制造”從人人追捧走到人人避之不及的産品了呢?
“中國制造”風靡東南亞市場
在當今汽車、交通工具等交通發達的年代,東南亞許多國家群眾的出行方式依舊以機車為主。
以越南為例,由于機車遍布大街小巷,素有“機車王國”之稱,現在越南群眾出行的第一選擇還是機車。
起初東南亞的街道上,基本上都是日系機車,此時中國車企還沒有進入東南亞市場。
随着國内不斷的發展,機車成為衆人出門的首選交通工具,國内的街道上經常能看到騎着機車出行的人群。
在國内機車市場逐漸飽和之後,機車車企将目光逐漸投向國外市場,東南亞被列為主要的投資市場。
重慶力帆是最早一批進入東南亞市場的企業之一,21世紀初就在東南亞開始建廠生産機車。
緊随其後更多的機車企看中東南亞市場的發展前景,一時間“中國制造”蜂擁到東南亞市場。
彼時的東南亞各國内都在使用日本生産的機車,但是定價通常在1500美元左右,這對一般家庭來說可謂是“天文數字”。
中國牌機車的出現,打破東南亞群眾的認知,完全不敢想象還有800美元的機車,直接比日本制造少了一半的價錢。
1999年,20多個中國機車品牌進入越南市場。
當時一台100CC日本牌子的機車售價在2100美元,中國同等量的機車隻要700-800美元,與之相比可謂是物美價廉。
甚至部分低端配置得機車售價隻有500美元左右。
有了第一個人嘗試就有第二個人嘗試購買中國機車,一時間“中國制造”成為東南亞的新寵。
越南、高棉等國家還能看到警察的巡邏車也是中國牌子的機車。
中國品牌憑借價格優勢迅速風靡東南亞,短短時間就搶占東南亞機車80%的市場佔有率,将其他國家的機車幾乎擠出市場。
但是這樣的盛況并沒有持續很久,因為種種原因讓中國機車從80%的份額,以腰斬的方式降到1%。
環球時報2024年3月16日,20年前,中國機車為什麼“折戟”東南亞?
“中國制造”神話跌落
“中國制造”利用價格優勢替代其他國家生産的機車,這一階段也被稱為“中國沖擊”。
此時日本因感到“中國沖擊”帶來的巨大威力,日本本田帶頭推出廉價車型,價格隻有之前售價的一半。
正是因為日本的這一舉動,讓中國份額出現小幅度的波動,為維持“中國制造”的熱度,中國車企再選擇降價。
在日本車企的觀點中,若是持續降價,最終得到的結果隻能出力不讨好,沒有為了恢複市場佔有率冒險降價。
随着日本車企市場佔有率逐漸減少,東南亞市場中幾乎隻剩下中國品牌的機車。
由于中國大部分機車車企都看中東南亞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一股腦全部擴充相關市場。
東南亞各國對于機車的需求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市場飽和是遲早的事情。
中國各大車企最開始似乎根本沒有意思到這個問題,待到東南亞機車供大于求才驚覺,也讓機車的銷量呈直線下滑狀态。
為了讓海外市場穩定,中國品牌便開始了“價格戰”,就像在比賽誰家的機車更便宜一樣,直接導緻的結果價格完全背離成本,同時又違背市場規律。
在中國品牌機車“價格戰”高峰期的時候,每輛機車的平均售價每個月都要下跌70美元。
而這也産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價格受到嚴重影響,成本自然也會相對應的降低,緻使産品的品質也大幅下滑。
之後非常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東南亞群眾購買新的機車,返修率非常高,在使用的過程中小故障接二連三的出現。
東南亞許多消費者都表示,中國品牌的機車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要大修一次,快的話四五年的時間就直接報廢。
同時在油耗方面中國生産的機車也遠不如日本機車。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個别中國車企,眼見中國牌子的機車市場佔有率逐漸下滑,便想着盡快将庫存售出。
全部賣完之後直接撤離當地市場,對于售後服務等完全不在考慮的範圍内,讓許多消費者投訴無門,對中國品牌的好感度大打折扣。
有媒體暗訪東南亞機車市場,發現門店幾乎看不到“中國制造”的影子,許多都是日韓車企的機車,還有中國台灣的三陽。
銷售員表示,中國大陸生産的機車品質不好,一般都不推薦顧客購買。
這一情況也直接證明中國車企内部的“價格戰”,不僅讓“中國制造”從巅峰時期的80%直接降到1%,還在東南亞直接丢了人心。
一旦形象受損,再想要重新被信任,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環球時報2016年9月27日,占得先機卻未勵精圖治 相愛相殺落得自毀市場
結語
中國機車能夠短時間内實作迅速搶占東南亞市場,并達到巅峰時期80%的市場佔有率,充分說明中國制造業的成熟和完整。
但是由于存在惡性競争,不僅讓中國機車全面敗退,還導緻“中國制造”在東南亞丢了人心。
時至今日今非昔比,目前國際大力推行綠色出行,這也就意味着中國還有機會,畢竟中國不管是電動車還是電動汽車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想要沖擊海外市場,不能再讓事情重蹈覆轍,若是依舊存在“價格戰”,中國制造将無法順利進入海外市場,甚至還會全線撤出。
隻有齊心協力,将所有的力氣使向一處,才能讓中國發展的更加強大,中國制造才能擁有更長遠的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