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了,中國畫不靠透視,照樣可以表現三維世界,隻不過之前理論上沒有很好的總結。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學者和畫家們也在研究和總結傳統國畫理論,其中對于具體運用中結構層次的把握,當代美術理論家王伯敏先生就歸納出了“七觀法”。
王伯敏
為啥今天一笑要鄭重其事的介紹這個“七觀法”呢?
因為這個“七觀法”就是讓中國畫立體視覺魔法的口訣。這口訣看似簡單,實際奧妙無窮,且聽我慢慢道來。
七觀法
步步看:這是一種層層深入的觀察方法,就像是你在逛街,每走一段,街邊的店面都在變。在中國畫裡,畫家也是這樣,他們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山啊、水啊、花啊,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步步看的魅力。
面面觀:這就像是你圍着一個蛋糕轉圈,從每個角度都能看出它的不同。畫家們也是這樣,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對象,這樣才能把物體的每個面都畫得活靈活現。
專一看:就像是你對某個人一見鐘情,專注地看着他,記住他的每一個細節。畫家們也是這樣,他們會對某個特定的物體進行深入觀察,這樣才能在畫中展現出它的精髓。
推遠看:就像咱們站在山頂看山下,一切都變得那麼小、那麼模糊。但這樣看,你能更好地把握整個畫面的氣勢和氛圍。就像那句詩說的:“不識廬山真面貌,隻緣身在此山中。”你得跳出局部,才能看到整體。
拉近看:這個和推遠看相反,就像咱們用放大鏡看螞蟻,能看清它的觸角和腿。畫畫時,把遠景拉近了畫,也能畫出很多細節和驚喜
取視移:類似于工程制圖中的“軸側投影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描繪建築物,避開了焦點透視法的成角透視,使所畫物象不受推遠、拉近的影響,取得了畫面構成上的自由。
合六遠:這個可是個大招!它結合了古代郭熙、韓拙、黃公望等人各自提出的“三遠法”,去掉重複,概括成六種觀察方法,分别是:高遠、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和幽遠。這些觀察方法就像開了六個不同的窗戶,每個窗戶都展示了風景的不同面貌。
舉個例子,畫一座山,你可以從山腳仰望山頂(高遠),也可以從山前窺探山後(深遠),還可以從近處看向遠處的山(平遠)。這樣,你的畫就會像是一個立體的模型,讓人仿佛能走進去。
王伯敏先生的“七觀法”,其着眼點是山水畫,但其畫理卻完全适應于中國畫的其他分科。比如你要畫一幅花鳥畫,你可以先站在遠處看看整個花叢的形态,這就是“推遠看”;然後再走近點,看看在花叢中飛舞的蝴蝶、蜜蜂,這就是“拉近看”;接着,你可以圍着最主要的一株花轉一圈,從各個角度觀察它,這就是“面面觀”;如果你發現某朵花特别有意思,就可以盯着它看一會兒,這就是“專一看”。最後,你可以把這些觀察到的景象綜合起來,畫出一幅既真實又富有藝術感的花鳥畫了!
通過“七觀法”,就像是給畫家們的眼睛裝上了翅膀,讓他們能在畫布上自由飛翔,捕捉每一個角度的美使得畫家們能夠創造出既真實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當然,一笑的對“七觀法”解讀可能還不是那麼精準,建議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王伯敏先生的《中國山水畫七觀法謅言》原文,說不定您能了解的比我更透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