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虛構寫作|“代号稻種”除夕夜被盜,墳親家用雞毛信送“筷桃”

“代号稻種”除夕夜被竊/“雞毛信”使案情複雜

▓ 張長甯

紅色經典雞毛信的故事,家喻戶曉。80年代的一封雞毛信,卻讓人忍俊不禁。

這是一個塵封40餘年的舊案,事發背景是人民公社被取消的前一年——

1983年除夕,央視首屆春晚成為全國人民視聽盛宴,給觀衆印象最深的節目是歌曲《鄉戀》。當李谷一登台歌唱這首歌時,某市南郊的圩裡崗公社倉庫遭竊,其保管員為看春晚擅離崗位,等到淩晨電視結束他返崗回到倉庫,驚恐發現:一袋在華南稻區試産收獲的良種不翼而飛……

2月13日正月初一的清晨,城區經過整夜的煙花爆竹洗禮,硝煙味仍在空氣中彌漫。

一個從南郊趕進城的瘸腿老大爺,摸到城郊郵政局職工宿舍,蹑足來到其樓梯肚的臨時屋前,匆匆往門縫塞進一封信後,才輕聲叩門,聽到屋裡動靜迅速撤步離去……

開燈起床的小夥子姜建勤(化名),拾起地上的一封信,見牛皮紙信封殼無一字,卻粘着兩根雞毛;信殼裡裝有一雙木筷和畫有壽桃的紙片。顯然,這是給他發出警示:快逃!

小姜是兩年前頂父親的職,由插隊知青搖身變為端“鐵飯碗”的郵差,負責南郊圩裡崗等公社片區的郵政業務。

對“雞毛信”正懵圈的小姜,忽聽到屋外傳來“建勤大侄,快來救我”的呼喊聲,遂推門沖出,見門衛老李正押着一瘸腿大爺前來對證,忙解釋老人家是“墳親家”姓龐,從十幾裡外的鄉下趕來送信,誤會一場。原來,當龐大爺剛溜進這幢宿舍樓,就被老李當作竊賊緊盯尾随……

在小姜住的陋室裡,當龐大爺瞥見晾着的一件舊棉袍、一隻空麻袋時,心裡頓時一緊坐地不起,喃喃嘟囔道:“大侄子啊,這下攤上大事啦!你偷盜的不是一袋稻米,而是一台拖拉機都換不來的新品稻種,咱公社今年的水稻示範基地增産擴産,就指望它了呀!”

在此插話交待一下:民間所說的“墳親家”,即“墓主”與“守墓人”之間的聯絡親情的互相稱呼。小姜雙親去世後合葬的墳墓,就埋在龐大爺自留地旁一塊向陽坡地下,姜、龐就此成為墳親家。

20年前,小姜的生母不幸病逝,其父老姜常一個人騎車到郊外,以休閑釣魚排遣寂寞。後來在圩裡的崗堤下尋找到一處野塘,因靠近老龐的農舍就趁釣魚搭夥解決午餐,三毛錢半斤糧票,兩葷一素飯管夠。

三年五載過去,老姜與老龐成了煙酒不分家的好友,有時還抵足而寝徹夜長談。有一回,老姜在那片野塘釣魚,照例将半導體收音機的天線挂在樹枝上,正當他樣闆戲《海港》聽得帶勁,突被埋伏的“刀疤臉”小青年指證“特務”,一衆村民當即圍上将其摁住,連同“發報證據”一并送公社處理,後經市裡無線電管理部門派員下來技術鑒定,所謂間諜工具,不過是當年風行的組裝礦石收音機,實在“提不上筷子”,遂放人回家。

在此“劫難”中,老龐因恐遭牽連當“縮頭烏龜”躲到外村,事後得知虛驚一場而深感慚愧。老姜去世後,老龐親自為之料理後事,并将自家的風水寶地辟出一處,以供老姜及妻骨灰埋葬地……

話說倉庫保管員發現代号為“CW001号”的新品稻種被盜,遂向駐公社公安派出所報案。這批總量37公斤的優質稻種,關乎全公社新辟的水稻示範基地增産計劃。除夕夜,駐點公安民警和公社基幹民兵展開拉網排查。有人舉報,傍晚騎車來公社辦郵差的姜建勤嫌疑最大。那晚他送完加急電報後,便無人知道去了哪。約九點鐘左右,有村民見他騎車匆匆離村,車後架子上馱着鼓鼓囊囊的一麻袋東西……

淩晨三更過後,獨居老人龐大爺被急促敲門聲催開房門,民兵營長領着派出所所長光臨。由于老龐這天并沒見過“墳親家”姜建勤,一點線索提供不了。然而,龐大爺在來訪者離開後,發現廚房竈台爐膛動過火,滿屋存留糞便臭,家裡少了一件舊棉袍、一隻裝過稻谷的空麻袋,揣測是小姜一時犯糊塗作的案,于是鎖上房門趕往城裡“通風報信”。離家前拿了一雙筷子,又從年畫上将老壽星所托的壽桃撕下,欲以此隐喻通知小姜“快逃”!

小姜聽完龐大爺之言,二話不說用自行車馱着老龐飛騎下鄉,聲稱到公社駐點公安派出所“投案自首”。

二人趕緊趕慢騎到公社,老遠看到民警和民兵,押着一個刀疤臉男子迎面而來,刀疤臉肩上,還扛着一個沉甸甸的麻袋。後據公社幹部透露,是一條警犬通過賊人留下的氣味,一路嗅過圩堤,又繞回村裡尋到刀疤臉的家,并在地窖發現那袋稻種……

非虛構寫作|“代号稻種”除夕夜被盜,墳親家用雞毛信送“筷桃”

面對此狀,龐大爺一臉疑惑地問小姜,你認識這個刀疤臉嗎?小姜回答,正是這個壞家夥,十幾年前夥同不明真相村裡年輕人,陷害他爸利用野外釣魚用無線電向台灣發報。當時小姜趕到公社與刀疤臉直面對質,還被這家夥扇了一記耳光……

原來除夕下午近傍晚時分,小姜騎單車送完加急電報到圩裡崗公社,回去的路上天已擦黑,一不小心連車帶人掉進路旁糞坑裡。除夕夜寒風凜冽,小姜扛着自行車就近去“墳親家”龐大爺家求援。可龐家沒人,小姜知道開門鑰匙在哪,開鎖進屋,在廚房生火烤熱身體,找件龐大爺的舊棉袍穿上,并将搓洗後的棉衣棉褲裝進一個麻袋,修好車匆忙回家。

問題就出在小姜也沒留條,心想過節要來拜年,還棉袍時再解釋不晚。龐大爺當年愧對小姜父親,護侄心切,擅自冒險送出雞毛信,以釋懷了願,鬧出啼笑皆非的“烏龍劇”,成為此案偵破過程中的一大笑話!

插圖 | 顧穎

特約編輯 姚征濤

作者介紹

非虛構寫作|“代号稻種”除夕夜被盜,墳親家用雞毛信送“筷桃”

張長甯 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大學學曆,分别在《南京日報》、新華傳媒集團從事新聞采、編業務30年。

非虛構寫作|“代号稻種”除夕夜被盜,墳親家用雞毛信送“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