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一件事刷屏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最新釋出會。
财政部部長藍佛安,親自介紹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會上,藍部長說,按照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财政部在加快落實已确定政策的基礎上,圍繞穩增長、擴内需、化風險。将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援地方化解隐性債務。
2、發行特别國債,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3、疊加運用專項債、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支援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4、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援保障力度。
我知道,我知道你想問什麼。這些政策看上去無比宏大,但其中涉及到太多的金融知識、專業名詞,實在是有些看不明白啊。有沒有人能幫我稍微解釋一下?
我們這個公衆号,一直希望做一件事:降低商業的認知門檻。
而宏觀經濟,正是商業世界最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之一。但這個話題又超級複雜,幾乎每一個小點單拿出來,都能寫成一套幾百萬字的大書。
不過今天,我還是希望挑戰一下,試着用一篇文章的時間幫你做個拆解。
如果你對下面這些問題感興趣:宏觀經濟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經濟究竟是如何增長的?釋出會上的這些新政策究竟是什麼意思?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那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經濟是如何增長的?
我想認真地問你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經濟究竟是如何增長的?
你或許聽說過一句話,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淨出口。
可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是這三駕馬車?咋就不是四駕、五駕馬車?
因為,這三駕馬車是通過邏輯推導而得出的。
它基于這樣一種無比簡單的邏輯: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内生産出的所有東西(也就是GDP),最終隻有3個去處:
要麼,被本國居民和政府買走,也就是消費。
要麼,被外國居民和政府買走,也就是淨出口。
要麼,被企業和政府拿去做投資,以期待在來年獲得更高的回報。比如企業投資廠房,或者政府投資高鐵、高速公路。
想想看,是不是隻有這3種去處,沒有别的了?
假如生産出來的東西沒有落入這3個去處,也就是沒有被任何人買走,白白地損耗、過期了。那這些産品實際上沒有産生任何價值,某種意義上不應該被視為經濟增長。
于是,經濟總量=消費+投資+淨出口。
這種計算思路,被稱為“最終産品法”,也被稱為“支出法”,是GDP測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隻要這3匹馬持續向前,經濟生活也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同樣,當經濟增長放緩時,解決方案就是高舉馬鞭,刺激這3匹馬中的1匹或者幾匹,讓他們帶着經濟戰車加速向前。
這個解釋看似很完整,但這就是宏觀經濟的全部了嗎?當然不是。
假如隻有這3匹向前的駿馬,那按理說經濟無論如何也會緩步向前,至少不會倒退吧。但為什麼現實生活裡,經濟停滞甚至倒退的情況屢見不鮮?
這是因為,在戰車的另一面,還有一匹烈馬,在向反方向拉着這輛戰車,企圖讓它倒退。這匹馬的名字叫“債務風險”。
什麼叫債務?債務對經濟的重要性展現在哪裡?
這裡向你推薦一個我不知看過多少遍的視訊:瑞·達利歐的《經濟機器是怎樣運作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你在各大平台搜尋這個名字都能看到。
在這個視訊裡,達利歐用無比清晰的語言,說明了債務(視訊裡稱為“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中國文化普遍對“借債”這件事有所抗拒,認為這是在寅吃卯糧,透支未來。但實際上,看完這個視訊你就會明白,合理的借債,會對經濟增長産生極大的推動力。
假設一件毛衣賣10元,一位紡織勞工用手織毛衣,每年隻能織出10件毛衣,賺到100元。而他的夢想是擁有一台織布機,有了織布機,他一年就能織出500件毛衣,賺到5000元。
而一台織布機要賣5000元,在禁止借債的世界裡,哪怕他不吃不喝,也要50年時間,才能攢夠資金。
但假如這個世界可以借債呢?通過貸款,他當下就可以買回織布機,5000元的借款,再加上一些利息,他用1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可以還清欠債。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的發展被提速了50倍。
你看,這筆債務,就用極低的風險,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實際上,日常生活裡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以借債,或者說信貸的形式産生的。在視訊裡達利歐說,美國國内的信貸總額約為50萬億美元,而貨币總額隻有3萬億美元。
或者換句話說,實際的經濟運作過程中,支出總額的近95%都是信貸。
然而,達利歐還補充道,信貸是“經濟中最大且最為變幻莫測的一部分”。這是因為一旦債務風險失控,會給整個宏觀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
具體的細節,你可以去看達利歐的視訊,這裡不過多展開,但總之你可以記住:
這匹向後的駿馬,是千裡馬,一旦它失控、發狂,就會拽着整輛經濟戰車反方向前進,造成經濟的停滞,甚至倒退。
比如,2009年的歐債危機,本質就是希臘這個國家主體發生了債務危機,資不抵債,國家瀕臨破産,最終拖着整個歐元區下水,甚至使整個世界經濟受到波動。
而希臘的GDP,也從2008年最高峰時的3500億美元,一路掉頭向下,到2016年已經變成了1900億,用8年時間跌掉了接近一半,直到今天都沒有緩過勁來。根據一些專家的意見,希臘經濟的完全恢複很可能要到2060年。
那可是50年時間,整整2代希臘年輕人的青春,都要為債務危機的後果買單。
近25年的希臘GDP走勢圖
好,現在我們給這套經濟模型加上了一環,除了向前的三匹駿馬,還有向後的債務風險。
但這就結束了嗎?還差一部分,那就是駕車的人。
這駕車的人,就是你、我、他,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無數個體。
前幾天股市瘋漲時,很多人問我看法,那時我重發了一篇此前寫過的舊文,完整地說明了這套邏輯。
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經濟形式不僅取決于人們的收入情況,更取決于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以及身邊所有人共同達成的共識。
比如,今年你業績不錯,拿到了5萬元年終獎。
在社會欣欣向榮,經濟繁榮增長的時期,你對未來的信心一片光明,你預測每年都會拿到年終獎,甚至明年會漲到10萬、後年會漲到15萬。
那你會怎麼做?你很可能把這5萬元全部花光,甚至你會借錢消費,再貸款幾萬元買一輛新車,反正明年一定能還上。
但在經濟放緩的時期,周圍人全部都對經濟無比悲觀。你的預期是大機率不會再有年終獎了,甚至可能明年就失業了。
那你會怎麼做?你會把這5萬元老老實實地存進銀行裡,以備不時之需。
你看,同樣是5萬元收入。在不同的時期,人們的處理方式也會大不相同。這就是信心和共識的力量。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就是創造信心與共識。
必赢的共識,是通往真赢的路徑。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模型:經濟增長這輛戰車,由消費者、投資、淨出口這三匹馬拉着,努力抵消債務風險帶來的阻礙,同時,駕車的全體國民擁有信心與共識,就能驅動這輛大車,穩步向前。
有了這個基礎模型,再看釋出會上的這些政策。我相信,你會豁然開朗。
不信?我帶你一條條來看。
化解地方債務
先看第一條政策:化解地方債務,我們看看藍部長的原話:
一是加力支援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援地方化解隐性債務。
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
化解地方債務,可以減少“債務風險”。
借債發展,其實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通行做法。政府的借債,也就是你常在新聞裡聽到的“赤字”。隻要将債務控制在合理的規模内,不僅風險可控,更能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
大陸政府的赤字比例,一直維持在3%-4%左右。橫向對比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這個比例并不算高。
資料來源:IMF,東吳證券研究所
但中國的政府債務,卻有着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中央政府的債務不高,地方政府的債務卻不低。
我還從著名經濟學家何帆老師的文章裡看到,按照大陸的法律,地方政府是不能從銀行直接貸款的。那這些錢從哪裡籌來?一個主要辦法是:地方政府劃撥資産成立公司,再由這個公司通過貸款、發債等方式來融資。
你經常聽到的那種,XX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XX省國有資産投資有限公司,本質就是這一類公司,又叫地方融資平台。
這些平台籌來的錢、借來的債務,就是藍部長提到的“隐性債務”。他們比專項貸款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适合高速增長時期的社會環境。
過去四十年,中國幾乎每個角落都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大發展,創造了舉世罕見的經濟奇迹。還記得嗎?适當地債務,就是經濟的加速器。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功勞。
但假如讓我們真的在雞蛋挑骨頭似地問一個問題,這期間的每一個決策,難道都是完美無缺的嗎?
顯然不可能,這并不是決策者的問題,而是經濟生活本身在千變萬化,本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答案,放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比如,該修多大的機場?2跑道還是4跑道?2000萬吞吐量還是6000萬吞吐量?
比如,該修多少公裡的高速?4車道還是8車道?是通到每一個地級市即可,還是通到每一個縣甚至鄉鎮?
還比如,修多長的高鐵?多少條地鐵?多少醫院?多少幼稚園?
這些問題,無論你如何精算、預測,都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偏差。
那為什麼此前那麼長時間一直沒有顯露問題,直到近年來,地方債務的問題才逐漸顯現?
答案是,在繁榮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會“掩蓋”很多決策上的瑕疵與不完美。
修了4000萬吞吐量的機場,結果發現一不小心修多了,實際每年隻有3000萬客流。這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嗎?其實沒有,因為隻要經濟在高速增長,幾年以後客流就會達到甚至超過4000萬。
到那時,這不僅不是計算失誤,反而是為發展預備了提前量。
而當增長收斂,增速放緩,高速修多了、機場修大了、高鐵沒人坐了。前期的投入,後期可能就無法收回成本。
于是,這些地方債務就會集中顯現,如果它們發生“暴雷”,就會給經濟發展帶來重大隐患。
而這次的政策用大白話說,就是要撥出專款,專項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用藍部長的話說,解決了地方債問題,“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
實際上,這項行動早已開始,成果如何呢?我們還是看看釋出會中的原話:
财政部安排了超過2.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支援地方特别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得到了整體緩解。截至2023年末,全國納入政府債務資訊平台的隐性債務餘額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債務風險可控。
2024年以來,經履行相關程式,财政部已經安排了1.2萬億元債務限額支援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
卸下身上的重擔,才能重新出發。
支援國有大型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再來看看第二條政策:支援國有大型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同樣,我們先看看藍部長的原話:
發行特别國債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這條政策,可以刺激“投資”這匹馬。
什麼叫“核心一級資本”?這是一個特别專業的金融名詞,更是金融專碩考試的必考概念。但我們畢竟不是考研輔導班,是以我隻想給你提供一個極度簡化的模型。
我們都知道,銀行作為經濟生活中的大動脈,需要具有極強的抗風險能力,不能稍有風吹草動,就關門了事。
你可能要說,銀行不是有我們的存款嗎?那麼多存款,難道還不能抵禦風險?
當然不能,這筆錢屬于你,而不屬于銀行。當你去取錢的時候,銀行是要連本帶息還給你的。
你的存款,從來不是銀行的财産,而是你的财産,是銀行的債務。
但銀行的經營,畢竟存在風險。比如,他把這些錢拿出去放貸,但貸款全都壞賬了,收不回來了,連屬于你的存款都沒了,這可怎麼辦?這可是整個金融系統的巨大風險。
是以,法律規定銀行必須要有自己的“财産”,或者說“資本”,來抵禦風險。
換句話說,這些資本,是為了保護你的存款。一旦銀行經營出現問題,就用這些資本來償還你的存款。
而這種資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的抗風險能力極強,發生風險時,在銀行保持經營的前提下,就可以直接進行清償。這種資本,被稱為“一級資本”。
最典型的一級資本,就是銀行自己曆年積累的利潤,一旦經營出現問題,這筆錢可以直接用來還你的存款。
與之對應的另一類,抗風險能力稍弱,無法立刻進行清償。但假如銀行發生破産清算,也可以拿來償還你的存款。這種資本,被稱為“二級資本”。
比如,那些銀行借來的錢。在平時,銀行一般不會拿這些“借債”去償還你的“存款”,新債還舊債。但如果銀行發生破産清算,這些債務的結算順序,是發生在你的存款債務之後的。
也就是說,如果銀行破産,它必須先還了你的存款,如有剩餘,才能再去償還這些債務。是以,這些二級資本也是對你存款的一層保護。
如果再細看一層,一級資本還可以分為兩類,叫“核心一級資本”和“其它一級資本”。但這個分類實在太過細節,就不再展開了。
總之,你可以記住一個結論:核心一級資本,是銀行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對你存款的最大保護,更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保護傘。
核心一級資本,也展現着一家銀行的抗風險能力,甚至是整體實力。比如,中國銀行業協會每年都會推出一個“中國銀行業前100名單”,這個榜單,正是以“核心一級資本淨額”為排序依據。
從這個次元來說,核心一級資本,是如同企業營收一般重要的存在。是以各項監管法規都會對這項資料有規定,比如大陸法律規定,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就是為了確定銀行有充足的抗風險能力。
好,解釋完畢,但我得再次強調一下,這隻是一個極簡架構,是為了讓你快速了解。如果你直接拿這這個答案去回答考試,很可能要被扣分的。
而這次的政策,就是将發行特别國債,支援那些國有大型銀行進一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然後做什麼呢?銀行是投資活動的心髒,用藍部長的話說,可以“提升這些銀行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實際上,這項政策同樣早已開始規劃,早在9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就曾在釋出會上這樣說:
為鞏固提升大型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發展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經研究,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将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銀行穩定,經濟才有了定海神針,投資才能堅挺而穩定。
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第三條政策: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還是老規矩,先上原話:
三是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援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這第三點,可以塑造“信心與共識”。
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咱們快速帶過。因為房價,幾乎是中國居民财産中決定性的組成部分,不少家庭的總資産中超過50%、甚至超過80%是房産。
房價的走勢,會極大地影響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與共識。房價看漲,對未來的信心就強。房價看跌,對未來的信心就弱。經濟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恢複。
重拾信心,塑造共識,是一切發展的起點。
加大重點群體保障力度
第四條政策:加大重點群體保障力度。繼續上原話:
四是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援保障力度,國慶節前已向困難群衆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下一步還将針對學生群體加大獎優助困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第四點,可以鞭策“消費”這匹馬。
這個也很好了解,消費的前提,是手裡有錢。而一個人的消費,又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收入,這個人的收入,又會成為進一步的消費,變成再下一個人的收入。
是以,在消費端100元的投入,很可能帶來300元、500元,甚至更高的經濟效益。這種現象,被稱為“乘數效應”。
而我想特别強調一點的是,在消費端的刺激中,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尤為重要。畢竟,他們的消費,不僅會用在實體制造等基礎民生行業,更會實實在在地改變他們的生存處境。
比如上個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還曾在演講中提議,建議将大陸的個稅起征點從5000元提至8000元。
根據他的計算,提高起征點,每年稅收隻會減少約300億元,這僅為2023年稅收總額的0.17%,影響微乎其微。
但這300億元,卻會實實在在地落入低收入的老百姓手中。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提升經濟整體的穩定性。
雖然個稅起征點暫未調整,但類似的行動早已開始,我們再來看一段藍部長釋出會中的原話:
今年以來,中央财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支援地方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職業技能教育訓練等工作。1-9月全國教育支出超過3萬億元。
按照全國總體3%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大幅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标準。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财政補助标準提高到每人每年94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财政補助标準提高至每人每年670元。
下一步,我們将順應大陸人口發展變化形勢和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加大相關領域的支出力度,更好惠及民生。
拉動消費,不僅事關宏觀經濟,更事關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前面的那張經濟增長模型。
你看,消費、投資、債務風險、信心共識,全部都一一考慮到。
你可能要問,淨出口呢?為什麼這次沒提淨出口?
我覺得,一方面,外貿主要屬于商務部的管轄範疇,不是這次釋出會的重點範圍。另一方面,在出口方面,也早已有各種各樣的政策出台,穩定匯率、刺激出口,相信你在新聞裡已經不止一次看到。
而在釋出會裡,藍佛安部長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尤其深刻:
在這裡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中國财政有足夠的韌勁,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可以實作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預算目标,請大家放心!
我很少看到一位體制内高層,用這樣澎湃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
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至少我由衷地感歎,真好,真好。決策部門,真的是在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下足功夫。
雖然,大環境并不容易。
雖然,經濟是個超級複雜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
雖然,政策的結果,不能以簡單的因果律去預測,更不能得出“如果怎麼樣,就會怎麼樣”的簡單結論。
但至少,我們一直有在嘗試、有在努力。
哪怕遇到一些坎坷,也能摸着石頭過河。
畢竟,總會花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推薦閱讀
劉潤:一場一萬塊錢的公開課,到底會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