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10月18日報道今晚,由中共成都市錦江區委宣傳部、成都日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成都社會組織學院求是報告廳舉行,散文獎、文藝評論獎、詩歌獎、傑出貢獻獎悉數頒出。李舫、祝勇、葉延濱、譚楷、李明泉等文學大咖,以及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秘書長王琴珍等多位國内知名副刊的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獲獎者領受榮譽。
以李劼人之名
文學名家共赴錦江之約
19時,華燈初上,求是報告廳人潮湧動,頒獎典禮正式開始。“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旨在通過文字的力量,更好地銘刻李劼人的精神風貌,記錄他對文學的執着追求,同時鼓勵廣大文學創作者以創新的表達方式,繼續傳承和發揚李劼人的文學精神。”活動開場,著名主持人周東在台上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的設立緣由娓娓道來。
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各類平台的滋養與推廣,而副刊,作為報紙中獨具魅力的闆塊,更是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錦水》副刊已經陪伴讀者度過了62 年的歲月,它見證了天府文脈的綿延,培育出了一批批本土優秀作家,為四川乃至全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多年深耕副刊文學推廣工作的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秘書長王琴珍在緻辭時感慨道。在她看來,副刊,作為文學殿堂中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始終與文學緊密相連,扮演着文學與廣大讀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角色。它不僅是文學作品展示的視窗,更是文學思想交流碰撞的舞台,為讀者與作者之間搭建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王琴珍表示,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自征稿起,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彙聚了衆多文學界的佼佼者,更吸引了無數文學新星的踴躍參與,為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李劼人·錦水文學獎’越辦越好,成為推動當代文學的重要助力。”
李劼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報人、實業家、社會活動家,他的文字,如同錦江之水,滋養了天府之國的文化土壤,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學追夢人。今晚,李劼人先生嫡孫李詩雲也來了,他在現場深情回憶道:“他是我慈祥可愛的祖父,我在成都,在故居‘菱窠’與他一起生活了六年多。”他表示,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意義非凡,“這個獎項不僅是對祖父李劼人文學遺産的崇高緻敬,更是對廣大文學創作者不懈追求與卓越成就的鼓勵與肯定。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配接着過去與未來,讓李劼人的精神與文字得以跨越時空,繼續滋養着這片文化沃土,激勵着後來者勇攀文學高峰,追尋心中的文學夢想。我深感榮幸能見證這一時刻,也希望‘李劼人·錦水文學獎’能夠成為推動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阿來、邱華棟、李緻、譚平等多位不能親臨現場的文學名家通過視訊的方式為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打call。“成都有兩座茅屋,一個是杜甫草堂,一個是李劼人的菱窠。從浣花溪到菱角堰,杜子美與李劼人跨越時空的交流綿延至今。”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說,“用文學大師李劼人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文學獎項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要把這個獎項久久為功地辦下去,把李劼人的精神傳承下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表示,“李劼人·錦水文學獎”将有力推動成都的文學、文化、文藝的發展。“成都的當代文化特别豐富,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拿起筆寫作,希望他們都能通過這個平台綻放光彩。”“錦水秋林繪長卷,城東菱窠文意濃。”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副主席蔣藍表示:成都日報錦水副刊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發出文學的強音,展現了成都的活力與魅力。通過這些努力,錦水副刊成為了連接配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為成都乃至更廣泛地區的文學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全新的文學觀景平台
讓寫作者眺望文學的遠方
今年4月,中共成都市錦江區委宣傳部與成都日報合作策劃設立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設定散文、詩歌、文藝評論三個類别,面向全球華語作者公開征稿。征稿資訊一經發出,便引起了全國文學界、文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各類優秀作品從各地紛至沓來。經過初評和終評,最終有8件作品摘得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其中散文獎4件,文藝評論獎2件,詩歌獎2件。同時,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特别設定“傑出貢獻獎”,共有10位多年以來對天府文化深耕細作的作家及新聞人獲獎。
當晚,活動現場為獲獎者舉行頒獎儀式。散文獎得主祝勇現場分享了他的獲獎感言。祝勇說:“我曾獲過若幹文學獎項,但是這次對我來說具有非常的意義,因為它是與李劼人聯系在一起,與李劼人熱愛的成都,與李劼人生活過的錦江聯系在一起。”祝勇表示,李劼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作家,締造了波瀾壯闊的“大河三部曲”,他筆下的每一個文字都緊緊扣合着這座城的命運,記錄着土地人民的情感脈動。“我會在它的激勵下,在李劼人所代表的文學精神的滋養下,寫出更加豐沛文字,回饋給像悠悠大河一樣深沉而壯闊的生活。”
“我的作品《東安閣——為迎成都大運會而作》,能與‘李劼人•錦水文學獎’搭上界、挂上鈎,不是說我寫得有多好,而是這個獎讓我獲擁了一個新的觀景平台。”詩歌獎得主凸凹動情地表示,“從今天起,我可以站在這個平台上遙望、仰視李劼人先生和錦江,老老實實鞠躬、緻敬。最後,我要說的是,成都需要這個獎,中國文學和作家需要這個獎!因為這個獎裡有李劼人的光芒,有環繞成都的母親河錦江的有力加持與滾滾推送。”
以優秀作品立于文學之林
讓城市氣質和人文氣質在筆下輝映
活動現場,作為首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評委會副主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帶來“城市氣質與人文氣質”主題演講,分享她對李劼人文化IP的了解和對“李劼人·錦水文學獎”的期待。李舫表示,李劼人的作品,是成都、四川乃至中國近現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展現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反映了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融合與創新。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一種難以言喻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對土地深沉的熱愛,對民族命運的執着關切。
“作為作家、詩人、評論家,我們的獲獎者責無旁貸地通過文字,立文以道,訓正理宣,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奉獻給人民,以見思想、見觀念、見精神的作品,自信、自立、自強于世界文學之林,讓世界看到中國風骨、中國風度、中國風格,為曆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讓文學成為連接配接人心、宣誓時代、促進和平的紐帶和橋梁。”在李舫看來,“李劼人·錦水文學獎”不僅是一種寫作态度,更是一種精神激勵,也是一種價值指引。“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學的核心價值——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傳承文化、勇于創新永遠不會改變。”李舫說,“讓我們以‘李劼人·錦水文學獎’為契機,共同推動文學創作的繁榮,讓文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靈,讓城市的氣質與人文的氣質,在我們的筆下交相輝映,共同書寫新時代的華章。”
另外,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蔣藍和《杭州日報》文體副刊中心主任助理張磊還在現場開展了一場文學沙龍,暢談文學在彰顯城市曆史和城市活力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以文潤城,以文化人。“李劼人·錦水文學獎”未來每兩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