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16歲考入清華大學實體系

28歲名揚國際

33歲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事業巅峰時刻

他毅然回國

隐姓埋名

從事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

晚年 他捐出所有積蓄

用于獎勵科學研究

然而每當談到個人貢獻

他總是說

自己做得很少

他就是彭桓武院士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者錢三強曾說

彭桓武默默做了許多重要工作

但很少有人知道

了解彭桓武的人

也幾乎都會用同一句話描述他

就是“不為名利 赤子之心”

1915年10月6日

彭桓武出生在吉林長春‍‍

他自幼酷愛讀書

從小就對算術表現出

極高的興趣和天賦

在4歲上學之前

彭桓武就已經掌握了複雜的四則運算

彭桓武16歲考入清華大學實體系

1935年畢業後

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學生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1940年和1945年

彭桓武相繼取得

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和科學博士學位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圖:1940年 彭桓武在愛丁堡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

彭桓武師從量子力學創始者之一

德國著名實體學家玻恩教授

玻恩曾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

稱贊愛徒彭桓武:

“他總是懂得比别人多

懂得比别人快”

玻恩還将彭桓武

推薦到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所

師從著名教授薛定谔

1947年

彭桓武到比利時參加會議時

繞道法國巴黎

看望錢三強與何澤慧兩位科學家

彭桓武和錢三強相約

一定要想辦法回國

為祖國做些事情

彭桓武曾寫下詩句

表達他立志報效祖國的決心:

“世亂驅人全氣節

天殷囑我重斯文”

1947年底

留洋九年的彭桓武毅然歸國

曾有人問彭桓武

既然已經在國外取得成就

為何要放棄優厚條件選擇回國?

他答道:

你應該問為什麼不回國!

回國不需要理由,

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學成回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

學成不回國才應該問個為什麼!

新中國成立後

彭桓武放棄原來的學術領域

将研究方向逐漸轉到

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

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幹部培養

相關理論研究和學術組織工作上

1961年4月初

彭桓武奉命被調到

當時的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

(1964年改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

負責核武器的理論攻關工作

彭桓武與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實驗實體學家王淦昌

被鄧稼先并稱為“三尊大菩薩”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此時

中國的原子彈研制正陷入困境

以彭桓武為代表的

老一輩科學家咬緊牙關攻堅克難

在每一個燈火通明的夜裡

每一次學術會議的争論中

每一次推翻重來的計算下

勇攀一座又一座科學高峰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彭桓武即興賦詩:

“亭亭鐵塔矗秋空

六億人民願望同

不是工農兵協力

焉能數理化成功”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完成後

彭桓武迅速組織力量

轉向氫彈原理探索

他設計了三套氫彈研制方案

分别由周光召 黃祖洽和于敏負責

最後

于敏帶領的研究小組率先實作了

其中的一個氫彈設計原理

在明确氫彈設計原理後

理論部的科研人員很快完善

氫彈理論模型

并進行細緻的實體設計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成功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多年後

10名科學家獲得了

“原子彈 氫彈研究中的數學實體問題”

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這個重要獎項中

彭桓武排在首位

是第一獲獎人

按照相關規則

該獎章本應由他本人儲存

但當人們把獎章送去時

他堅決謝絕

表示榮譽應該屬于大家

提議由九院儲存

并寫下:

“集體 集集體

日新 日日新”

回國不需要理由!這句話的出處原來是他

1995年

彭桓武獲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在緻謝詞中

他表示自己還“不夠艱苦勤奮”

直到90歲

彭桓武仍在研究廣義相對論

并發表學術論文

不斷開辟新方向

堅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為大陸理論實體事業的發展

開展了許多組織和研究工作

工作有了基礎後

他悄然引退

把上司職務逐個移交給

更年輕的科學家

2007年2月28日

彭桓武因病辭世

享年91歲

他的遺體器官捐獻給了醫院用于醫學研究

畢生的工資積蓄近50萬元

捐贈給了中科院理論實體研究所

他在遺囑中寫道:

喪儀從簡

不舉行任何會

骨灰不存任何公墓

由遺囑執行人按遺囑歸返自然

“兩彈一星”金質獎章

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

書贈送理論所圖書館

請注意玻恩簽名贈予我的

一本Atomic Physics有紀念意義

上網的電腦及相連的列印機各附件

與桌和轉椅

應歸還理論所

這就是

彭桓武院士為科學獻身的一生!

本文轉載自 CCTV國家記憶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