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作者:川觀新聞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每周舉行常會會議

創冠 記者 甯甯

"夏日炎熱,來到長江一側的水,涼爽的居民和學生特别多,每當夜幕降臨在長江一側的人滿為患時,是以防溺工作尤為重要,但社群巡邏力度弱,居民不聽勸告......"近日,在宜賓市南溪區南門社群法院大廳,每周召開一次例會,有會員反映人群踐踏水的安全隐患。

其他成員聽着,在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問題按标記逐個标記排序。"收集到的問題将立即報告并積極協調。目前,法院大廳群正在成為"群衆之聲"的訴求。那麼,法院究竟是什麼?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會員上門推動防疫

推動新模式啃"硬骨頭"

"南西街南門社群位于南溪老城區,為了有效解決老城區治理中的各種問題,在這個社群探索實施'法院堂群'治理模式。以自然庭院為基礎,以街道為界線,将庭院與小巷劃分為社會治理的基本機關,選舉地區有影響力的人組成"理事會團體",廣泛收叢集衆的意見和建議以及生活中的問題,建構"議事"的自主機制。"南門社群黨委書記毛曉麗說。

據了解,為破解舊城區治理問題,南溪區橫向成立社群"大黨委",加強區域協調能力;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在會議廳放上"龍門"

"如何更好地傾聽群衆的聲音,做好群衆的工作,啃下老城區來管理這個'硬骨頭'?"庭院組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毛曉麗介紹,目前南門社群已經建有庭院巷e家、庭院巷沙龍等醫院巷道服務崗位約400m2,打造食品局社群"市廳亭"、"市廳"、馬柳街"市廳"郵局法院胡同"廳堂"等7個審議崗位,并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引入"e修好", 幫助團體和其他社會企業和社會組織融入社群,組建了醫院街道管家、院子巷等6個服務團隊,社群治理實力大大增強。

設定"龍門"俗語"大小東西"

像"學校操場周邊管路堵塞,污水流","南城場瓷磚脫落,存在安全隐患","河水安全隐患"的資訊也來自"龍門陣"。

"通常在院巷壩、居民家等地方和微信群裡,跟居民一起擺上'龍門',去了解那些細微而容易被忽視,但迫切需要解決群衆的需求。市委李雲坤表示,設立"龍門前線",收集居民的"小需求",不僅拓寬了傾聽公衆聲音的管道,也掌握了庭院巷道管理中的盲點和難點,進而更加集中精力解決與人民群衆密切相關的問題。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勸說反對在長江溺水的宣傳

"然後有一個好的'議會',在房子的小巷裡談論'大小的東西'。毛曉麗介紹,理事會将收集居民需求分類,建立好的綠、紅、黃"三色需求賬戶",建立每周會議、月度會議、季度總結機制,建立區域協商平台,"分類解答",讓一個賬戶,形成"物談"的良好格局。

毛曉麗以預防溺水勸說為例,"在得知這一資訊後,法院車道組立即向社群報告,然後由社群舉報院道聯盟區警察局、應急管理局、水務局和遊泳協會等機關,共同開展勸說工作。"比如,設定警示牌、警戒線等,制作防溺水宣傳片,供學校在家長群中廣泛宣傳,同時,法院車道聯盟組成員挨家挨戶散發防溺水宣傳品,營造安全感。

宜賓南溪區探索推行“院巷議事團”:啃下老舊城區治理“硬骨頭”

更近,居民從"觀衆"變為"主角"

"雜草叢生的公共土地變成了花園,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幹淨,更美麗,人們更快樂,人們更團結。住在南溪區食品局宿舍的陳玉蘭高興地說。

人心更順暢,人民更團結,治理模式拉近了黨組織和黨員、群衆的距離。毛曉麗表示,在醫院巷道聯盟服務崗位、醫院巷道黨群站建設等服務居民項目中,邀請居民代表參與全過程,自覺引導居民樹立自治"主人"的地位,讓住戶從"觀衆"變成"主角"。"居民參與黨建工作的意識也空前高漲,社群志願者從十幾人發展到80多人。談到7月底至今上街摸疫情,到居民家中推廣防疫,理事李偉頗為感動:"我們主動合作,加強自我防範意識,自覺做好自我控制,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覺得辛苦工作是值得的, 非常高興。"

目前,通過法院大廳讨論,自行協商解決漏水、亂扔垃圾、噪音擾動、高空抛物線、家禽、煙霧排放、占用公共走廊等80多個問題,有效解決了鄰裡沖突;

攝影:South Stream Media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