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作者:Beiqing.com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李成(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專家,中國與外交事務博士)

美國東部時間8月30日宣布完成從阿富汗的撤軍。它标志着美國近二十年阿富汗戰争的正式結束。與此同時,9-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0000

在過去20年中,9月11日事件産生了哪些深遠影響?最近美軍從阿富汗撤軍之間的内在邏輯相關性是什麼?美國發生了什麼變化?

對此,新京報北京智庫"對話"現設在華盛頓特區.C、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美中和外交事務專家李成博士。

布魯金斯學會是世界頭号智庫,對美國政治和行業對中國的态度和戰略具有重要影響。

李成是約翰·桑頓中國中心100年來的第一位華裔主任,對中國和美國都有深刻的了解。

美國的優越性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北京智庫: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似乎很匆忙。一些人認為阿富汗是美國"民主實驗"的失敗,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标志着"美國世紀"的結束。對此,你怎麼看?

李成: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是美國一些人的看法。但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狹隘和誤導性的。

首先,20年前美國向阿富汗部署軍事的主要原因與民主無關。派遣軍隊有兩個主要動機,首先是美國在911襲擊事件發生後對消除恐怖分子據點或保護哨所的強烈反應。這是主要原因。

第二,因為阿富汗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這是美國擴大其在亞洲勢力範圍的戰場。控制位于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彙處的戰略要地阿富汗,是可以幫助美國玩大國博弈的制高點。

随着美國對阿富汗的長期占領,特别是未來十年,改善人權狀況和保護婦女權利已成為繼續占領阿富汗的又一原因。其中,可能有原因隻是一個借口。盡管美國在對外關系中經常有理想主義的聲音,但它隻是為數不多的決策者之一。

現在,随着阿富汗的急劇變化,美國大陸的安全将面臨重大挑戰。

至于第二點,這不是第一次提出"美國世紀"的終結。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近年來美國發生的諸多政治動蕩和危機,包括新冠疫情的失控蔓延,導緻更多人認同"美國世紀"或"美國衰落理論"的終結。

在美國是這樣,在海外更是如此。但是,一個國家的衰落或崛起從來都不是直截了當的。例如,英國是一個古老的帝國,在所謂的"美國世紀"之前,有一個所謂的"英國世紀"。此後,英國衰落了,但直到現在,它仍然是世界主要大國。

一個國家戰略或政策的正确性和錯誤性,以及國内外事故的發生,都可能改變曆史程序。

美國在經濟、金融、軍事、科技等領域,以及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仍然是世界矚目的領頭羊。是以我認為人們必須在一個大架構或大架構的前提下分析或評估美國世紀末。同時,應該注意的是,下降和上升是一個相對動态的概念。

當然,美國衰落的概念并非空洞。在經濟上,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比1960年下降了近50%。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許多經濟學家預測,到2028年,中國的GDP将超過美國。

新北京智庫:美軍從阿富汗撤軍或許不會導緻"美國衰落論",但對美國來說卻是真正的失敗。這将對美國産生什麼影響?

李成:阿富汗20年戰争的失敗,特别是拜登政府倉促、不負責任的撤軍,是對美國的軍事、戰略、外交、政治、道義和心理打擊。這就是今天許多美國人所共有的。

美國位于北美。太平洋和大西洋将其與其他幾個大陸分開,而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是友好的,為美國提供了獨特的地理環境。這種地理優勢給美國人帶來了自然的安全感。

然而,在過去的二十年裡,9/11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事件,包括過去兩年新冠爆發和氣候變化等災難,導緻美國人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安全感逐漸消失。這種心理傷害是巨大的。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2020年12月,疫情在美國街頭爆發。

雖然從阿富汗撤軍對美國本身來說可能是明智的,但過去一個月在阿富汗發生的災難,無論是從美國本身的角度,還是從其他國家的角度來看,都将加深美國社會對自己國力的焦慮、失落和危機感。這可能導緻兩種連鎖反應。

一是這種心态可能導緻拜登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犯錯誤。事實上,拜登這次對阿富汗的處理是一個錯誤。

二是導緻反對派勢力,特别是共和黨的右翼激進派,推動鷹派外交政策。美國的鷹派政客很有可能會加速他們的崛起。此外,鷹派政客的持續崛起也将放棄特朗普總統在過去幾年中所接受的美國優先事項和國内優先事項。事實上,拜登政府的退出也反映了一種外交心态。

阿富汗撤軍對美國政治和公衆心理的影響,加上國内政治紛争的推動,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沖突和新的戰争在國外,是以我們處于如此糟糕或危險的境地。美國就是這樣,它的盟友也是這樣,世界處于如此令人不安的境地。

9月11日是美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9-11事件20周年即将到來,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您如何評價過去20年來美國地緣政治和全球戰略的調整?

李誠:"九一十一"是美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9·11事件成為美國人曆史記憶的分水嶺或分界線。即使美軍在阿富汗的失敗很重要,但并不像9-11分界線那麼重要。

首先,阿富汗戰争與9-11事件密切相關。"九一一"不僅是一個曆史記憶,同時,這一事件也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了一系列思想、認知、行為、規則的巨變。

舉個例子,在9/11之前,在美國飛行不是關于身份證的,幾乎沒有安全檢查,這種情況是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

9-Eleven之後,情況完全改變,出現了各種檢查。此外,許多美國人開始懷疑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這種恐懼和感覺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

當然,更重要的變化是美國地緣政治和全球戰略的重大轉變。

當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首次成為總統時,美國的主要競争對手是伊拉克、俄羅斯和中國。

9·11事件徹底改變了喬治·W·布什總統的戰略思想和布局。美國當時的首要任務是對抗恐怖組織。自2001年以來的十多年裡,反恐已成為美國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

9/11還促使建立了新的政府機構,如國家安全部和國家反恐中心。随後的兩場戰争,阿富汗戰争和伊拉克戰争,與9-11事件直接相關。

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争在過去20年中取得了一些成功。20年來,美國大陸幾乎沒有受到外國恐怖分子的襲擊。

自9/11以來的近20年裡,美國的安全戰略一直在波動。從阿富汗撤軍是否是其安全戰略再次調整的新迹象?美國現在的主要競争對手是什麼?

李成: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2018年前後,美國戰略軍種再次改變地緣政治和整體戰略架構,不再将恐怖組織和所謂的"流氓國家"作為國家安全或外交優先事項,并将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地區大國的競争放在首位。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阿富汗帕爾旺省巴格拉姆空軍基地,2021年7月8日。美國和北約部隊都已從基地撤出。照片/新華社

從阿富汗撤軍無疑是這一戰略重點轉移的一個重要部分。當然,美國國内也有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包括前面提到的"内部至上"的考慮。

我認為,無論是特朗普的共和黨政府還是拜登的民主黨政府,如果中國被視為敵人,它實際上是在犯另一個錯誤,再次找到錯誤的敵人。事實上,美國的敵人不應該是中國,而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如新冠病毒、氣候變化的挑戰、核擴散的威脅、國内外的恐怖分子等。

不幸的是,目前,這種聲音,包括我的觀點,在美國并不占上風。在美國,對中國的恐懼和妖魔化繼續有增無減。

"九一一"徹底颠覆了戰争心态

北京智庫:"九一一"不僅影響了美國,也影響了世界。自那以後的20年裡,911事件對全球産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李成:"9-11事件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是多方面的。我想重點談談三個領域。

首先,9/11事件徹底颠覆了戰争心态。以前的戰争主要是在軍事人員和軍事人員之間,或國家之間。"9·11"改變了格局。1999年,兩名退役軍官發表了《超限戰争》,講述了這場不對稱的戰争。

戰場與非戰場沒有差別,可以是職業軍人之間的對抗,也可以是個人或平民群體之間的對抗,也可以是對國家的對抗。

9月11日的事件中,19名阿拉伯人使用了19張商務艙機票,對超級大國美國造成了災難性的重大破壞。這是典型的超限戰争。

近年來,戰争的形式再次發生變化。機器人和無人機的廣泛使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再次改變了戰争的動态。

是以有人說,戰争的形式,曾經是人與人之間的戰争,已經發展成為人與機器之間的戰争,現在正在走向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戰争。

人類曆史上這種史無前例的變化,不僅在科幻電影中,而且開始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前景。

目前,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在海外的諸多場戰争中,相當一部分機器人正在打仗。這些都是對人類社會理性、智慧和倫理的根本性挑戰。

其次,911事件為中國赢得了近20年的快速發展機遇,中國的建設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

我想用一些具體的數字來說明這一發展。2001年,中國的GDP排名世界第六,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當時其經濟僅為美國的12%。今天,中國的GDP是世界第二大,其經濟已經是美國的71%(一些研究認為是75%)。預計中國的GDP将在幾年内超過美國,這是經濟實力的重大轉變。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迅速變化,中國不斷增長的實力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沒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是以,這段曆史告訴人們和平是多麼寶貴。

第三,恐怖主義的标簽被濫用或過度政治化,西方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雙重标準。

哈佛大學學者亨廷頓在1990年代提出的"文明沖突"雖然存在争議,但對美國外交産生了巨大影響。

這一理論認為,冷戰後的國際沖突不是發生在國家之間,而是發生在文化之間,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

亨廷頓還明确表示,這種文明的沖突還包括以中國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西方文明的挑戰。

我不同意"文明沖突"的理論。這種理論有意無意地将不同政治文化之間可以了解的争端和可控的沖突,延伸到不可調和的、無休止的仇恨和對抗中。

新華社智庫:為什麼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對其他文明有偏見?

李成:如果西方國家特别是美國始終掌握着西方文明的優越性,這些國家和本國人民就很難客觀地看待其他文化文明,真正意義上的接受和弘揚多元文化主義,以尋求跨文化對話與交流,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

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目前,美國人口中隻有不到一半是白人。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美國沒有種族。

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學說擔心其國家的人口結構變化。這也可以說是"文明沖突"理論的内化。

拜登沒有在外交上緩和對抗

新北京智庫:拜登擔任美國總統已有半年多了。您如何看待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治理表現?

李誠:拜登上台時,其實強調本屆政府的重點是美國内政,而不是外交。他還建議,維護和改善中産階級的利益是重中之重,外交是重中之重。

拜登政府的四個明确問題很明确:控制新冠疫情、改善經濟、緩解國内種族緊張局勢、關注氣候變化。我認為這些倡議是必要的。

但拜登和他的團隊在如何做到這一點方面一直存在分歧。然而,在國際事務中,他們确實改變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以加強與盟國的關系。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美國總統喬·拜登。照片/新華社

但與此同時,拜登并沒有在外交上緩和對抗和沖突,而是站在四面八方。他并沒有真正在家裡使用更多的資源和注意力,這是一個失敗。特别是與中國的關系不僅沒有改善,而且繼續惡化。

新北京智庫:拜登的支援率下降了很多。随着近期美國疫情的爆發,拜登政府的防控政策是否有效?

李成:在疫情防控方面,拜登政府下屬的疾控中心戴口罩政策是一個變化。這也是出于政治目的,急于成功,卻沒有有效規避或控制目前美國第四波疫情的蔓延。

美國平均感染現在平均每天有15萬人,1000人死亡,特别是在兒童中,感染率和嚴重程度正在迅速上升。

美國一些地區已經在上學了,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上升,想象一下拜登政府将面臨多少批評。

是以,在這個問題上,他不僅沒有進球,而且此刻也很認真。

此外,美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很嚴重。美聯儲表示,通貨膨脹是暫時的,但人們越來越擔心這種"暫時的"會持續多久。它還加劇了人們對經濟前景和貧富差距的擔憂。

拜登的支援率正在迅速下降。特别是因為阿富汗戰争和新冠疫情,他的支援率現在低于不贊成率。拜登政府進階官員随後辭職應該說是很高的可能性,盡管不知道誰會先辭職。

在2020年大選中,特朗普輸給了拜登,但"特朗普主義"仍然存在,甚至特朗普也可能卷土重來。在共和黨高層,那些批評特朗普的人被邊緣化了。

這也反映了美國政治的撕裂和沖突的加劇。這些将對一年後的中期選舉和2024年大選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産生重大影響。

拜登的"中國戰略"遲遲沒有推出

北京智庫:一些人認為,阿富汗撤軍是拜登政府準備将美國的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西海岸,順便說一句,要與中國對抗。是嗎?

李成: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當然,口頭上說的話不一定是真正做到的,沒有說的話可能正在做。一些美國進階官員甚至總統不一定在談論深思熟慮的戰略或政策,有些人往往受到國内政治需求或借口的驅使。是以,最好不要對這個問題得出結論。

布魯金斯學會李成:一個陷入混亂的美國,對世界很危險

2021年8月16日拍攝的電子螢幕顯示,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華盛頓白宮就阿富汗局勢發表講話。照片/新華社

但是,一些細節值得注意。拜登一直在準備推出一項中國戰略,但由于困難和如果他做得不對,他會失去積分,是以他遲遲沒有将其推出。

現在,地方政府、公民社會、學校和研究機構,更不用說工業界和華爾街,都希望繼續與中國合作,而不是脫鈎。

北京智庫:美國政府會與其盟國聯手進入新的"冷戰"嗎?

李誠:美國希望與盟國和睦相處,制定一貫的強硬政策,但許多盟國對此持保留态度。許多國家更看重與中國的經濟和貿易關系。

是以,美國和這些盟國之間存在着沖突,而不是一塊鐵。

此外,對于美國及其盟國來說,對華政策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意志和能力的沖突。建立反華陣營的最大障礙是美國的盟友,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和南韓、新加坡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它們不同意回歸冷戰式對抗的戰略。

美軍從阿富汗撤軍後,阿富汗問題遠未結束,國際社會和大國需要合作。

一些持中國和美國零和觀點的人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将使中國受益。

美國的麻煩和内亂對美國來說自然比對中國更糟糕。但是,對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心理的重大打擊可能導緻鷹派情緒的上升,使政策制定者更加咄咄逼人、強硬、渴望得分,甚至在外交事務中冒着生命危險。

是以,一個内部四分五裂、信心受損、急于擺脫困境的超級大國将給包括中國在内的世界帶來新的挑戰。這是9/11事件20年後世界巨變中的新形勢,也是一個值得政治家、學術界和公民社會深刻思考的複雜課題。

|,北京智庫咖喱首席研究員

編輯|張笑

校對|陳琳

聯系我們: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ucass20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