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文明還剩多少年?

作者:環球科學
人類文明還剩多少年?

圖檔來源:Pixabay

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任何東西都最有可能處于其壽命的中期,人類也不例外。

對于在自己的研究中尋找目标的年輕科學家,我建議他們參與一項與社會相關的研究,例如減緩氣候變化,加速疫苗開發,滿足我們的能源或食物需求,在太空中建立長期基地,或尋找外星文明的技術遺迹。從廣義上講,社會資助科學研究,科學家應該通過關注公共利益來獎勵社會。

最重要的社會挑戰是延長人類文明的存在。在最近對哈佛校友的一次演講中,有人問我,我認為人類文明會持續多久。天體實體學家理查德·戈特(Richard Gott)認為,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處于人生的中期,我的答案就是基于這一事實。一個人成為新生兒的可能性比成年人低數萬倍。同樣,如果新生的技術時代持續數百萬年,人類就不可能在短短一個世紀内滅亡。這更像是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技術的成年時代,人類可能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但不會太久。在公開了這個統計結論之後,我意識到這個預測是多麼可怕。但這樣的命運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嗎?

事實上,這背後有一線希望。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由于人類的意願,我們可以提前幾個世紀為子孫後代的生活做計劃,以應對不斷惡化的局勢。與氣候變化和戰争有關的技術災難對人類構成威脅,但明智的公共政策可以減少這些風險。

目前尚不清楚我們的政策制定者是否會對未來的挑戰做出反應,并保護我們免受這些統計結論的影響。人類不善于應對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政治就是一個例子。

這讓我們回到了宿命論的觀點。實體學的标準模型理論假設我們都由基本粒子組成,不包含其他成分。因為所有的粒子和它們的互相作用都遵循實體定律,是以作為一個這樣的複合系統,我們在自然界中并不是自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所了解的"自由意志"隻包含與人類活動相關的不确定性。這些不确定性在單個尺度上可能相當大,但在大樣本中趨于平均。在個人層面上,人類及其複雜的互相作用可以使我們擺脫可預測性,但也許人類塑造整個人類文明命運的方式并沒有逃脫統計的強迫性憐憫。

為了預測我們的科學文明還剩下多少時間,你可以調查一些關于與我們相似的文明的統計資料,找出它們開始和結束的地方。這些文明誕生于我們之前,并受到類似的實體定律的限制。大多數恒星在太陽出現前數十億年形成,在它們可居住的行星上可能已經存在科學和技術文明,但它們現在已經死了。如果我們有關于文明生活的曆史資料,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我們的文明在不同時期生存的機率。這種方法類似于根據大量相似原子的行為來校準放射性原子衰變的可能性。原則上,我們可以通過太空考古學收集資料,并在天空中尋找死去的科學文明的遺迹。這提供了一個假設,即人類文明的命運取決于實體限制。

然而,一旦面臨生存機率分布的問題,人類的意志可能會選擇忽略所有可能性,表現得像一個統計上的異常值。例如,如果有些人選擇離開地球,人類文明延續的機會就會增加。目前,所有的雞蛋都在同一個籃子裡。探索太空可以保護我們的文明免受地球的破壞。雖然地球現在是一個舒适的家園,但我們最終将被迫搬遷,因為太陽将在十億年内燒毀地球表面的所有液态水。在其他世界中,建立了多個人類社群,因為古騰堡在1455年左右印刷了聖經,以避免在災難中丢失寶貴的内容。

人類文明還剩多少年?

當然,即使是從地球到火星的短途旅行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包括宇宙射線、高能太陽粒子、紫外線輻射、缺乏可呼吸的大氣層和低重力環境。克服在火星上定居的困難也将提高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識别可居住行星的能力。盡管有這種假設,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地球上的挑戰可能會阻止人類對太空旅行采取更大膽的看法。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地球上的問題已經夠多了:"太空不能滿足我們在地球上最迫切的需求,那麼為什麼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呢?"

在接受這個前提之前,我們應該意識到,從長遠來看,随着環境的變化,嚴格關注世俗目标并不能為我們提供必要的技能。人們可能會把目光投向暫時的問題。但曆史告訴我們,這些問題最終變得無關緊要,比如在汽車發明之前,比如"我們如何擺脫城市街道上不斷增長的馬糞",或者在手機發明之前"如何建立龐大的固定線路網絡"。

誠然,迫切需要把重點放在地方問題上,但我們也需要靈感,對這個問題采取更雄心勃勃的觀點,以便進一步拓寬我們的視野。自封會讓我們陷入沖突,因為它放大了差異和有限的資源。更廣闊的視野有利于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沒有什麼比科學更好的了,科學是一種"無限的物品和遊戲",可以延長人類的生命。正如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所說:"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排水溝裡,但仍然有人仰望着星星。"希望更多的人會仰望星星,因為這将給我們更多的靈感,而不是像統計預測那樣将更多的人推入宿命論陣營。

亞伯拉罕.勒布.|報道

張乃新, |線上翻譯

回顧|王維

關于作者:亞伯拉罕·勒布是哈佛大學天文學系前主任,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尼天體實體中心理論與計算研究所所長。

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much-time-does-humanity-have-lef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