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0年代進階将領接連去世引發了主席的“接班人計劃”

作者:文彙網
1960年代進階将領接連去世引發了主席的“接班人計劃”

毛澤東:"我們要為未來做好準備"

1964年,随着中蘇戰争的肆虐,毛澤東回憶起《杜勒斯的預言》(1958年,杜勒斯說"幾十年比幾百年更有可能")。

1959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開了一次小型工作會議,讨論國際形勢,根據毛澤東書記林克的一篇論文。他要求林克編纂杜勒斯關于和平演變的三篇演講,并親自注釋,以便發表給與會者。

在毛澤東看來,防止中國和平演變的關鍵措施之一是培養繼任者。

也許是1960年代初共産黨進階幹部的繼任引發了他對繼任者的思考。1961年,58歲的陳瑜少将去世,1962年,63歲的海軍上将李克農去世,1963年,61歲的羅榮榮元帥去世。三年後,18名解放軍少将死亡。在當時的幹部任期内,沒有人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60年代進階将領接連去世引發了主席的“接班人計劃”

陳偉将軍

1964年5月,中央集團副部長趙漢軒在1963年通路福建時看到了這一點,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積極培育和大膽弘揚新生力量》的文章。文章說,一個政治和行動能力的培養都比較成熟,具有豐富的幹部經驗,這是一個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是以,盡早開始很重要。

同年6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他指出,宋仁的一個劣質材料非常值得注意。

三個月前,時任東北局第一書記的宋仁窮通路了遼甯省戈平縣(今蓋縣)。縣孫升公社和屯旅黨支部對200多名青年進行了認真的考察,標明了14人作為重點教育訓練對象。後來,宋給中央和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農村支部接班人的培養——關于政治上有遠見的黨支部的報告"。

毛澤東在講話中說:"這些材料要送到縣、社會、隊。你不注意養育後代是什麼感覺嗎?現在,隻是不要讓年輕人上來,有些人占據了座位,是老年人。總之,天氣有不可預測的雲層,人有福氣。幹部還要配備一條、兩條、三條線。不能獨自死去,沒人在乎,準備幾行。"

6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書記在北京淩水庫管理辦公樓舉行會議。毛澤東再次提出接班人問題,提出從中央局、省、地、縣到支部,要搞好幾層接班人。

1960年代進階将領接連去世引發了主席的“接班人計劃”

海軍上将李·坎農

7月,毛澤東主持了關于蘇聯辯論"九評"最後修訂""論赫魯曉夫的假共産主義及其在世界曆史中的教訓"的讨論。"赫魯曉夫在蘇聯的和平演變給包括中國在内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所有共産黨,包括我們的中國共産黨敲響了警鐘,"他說。帝國主義可能對我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沒有希望,但他們指望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和平演變,正如杜勒斯公開所說的那樣。是以,我們必須為未來做好準備,并培養革命的繼任者。"

7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篇文章,正式提出了培養國家接班人的問題。

選拔:20萬大學畢業生中的60名

接下來,中央集團部開展了全國範圍的測繪調查。"近十幾年來,對新生力量和地方幹部的培養和晉升重視不夠,這是幹部工作的嚴重缺陷,"報告總結道。針對幹部老齡化問題,報告還對新生力量的培養和晉升提出了具體規劃。

1964年6月,中央集團部開始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拔繼任者。根據安子文部長的願景,對待這些被選中的高校畢業生,将按照專項選拔、專項訓練和專項使用"三專"的原則,首先把基層工作,當縣委書記、公社書記和旅支部書記時,才能看到未來的成長。選拔條件必須是黨員。僅此一項,該國2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隻有2000人。這2000人的選拔是按照政治條件第一、學業成績高的原則進行的。最後,60名大學生(其中一人沒有參加,實際上是59人)當選,男生占多數。

1960年代進階将領接連去世引發了主席的“接班人計劃”

羅榮融元帥

青年教育訓練班:中央黨校唯一一次招收高中畢業生

除中央集團部外,中共中央高等黨校也參加了新生力量的教育訓練。在黨校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峰的建議下,黨校在中央書記處同意下開設了"綠色教育訓練班"。

由于時間限制,1965年青年教育訓練班隻招收了來自北京的高中畢業生。經中學推薦,中央黨校、北京市委聯合抽調人員組成巡視組進行巡視,通過巡視可以錄取。

最終,45名高中畢業生進入了班級,30名男孩和15名女孩,他們都在政治上表現良好。這是中央黨校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高中畢業生入學。

因為是培養接班人,是以訓練方法很特殊。學校花了很多心思來安排宿舍。青年教育訓練班三分之二來自勞工、農民和一般乾部家庭,三分之一來自高水準兒童。每間宿舍兩人,盡量讓幹部和孩子以及勞工和農民的孩子一起。

學校于8月開學後,學校并不着急。兩個月來,學生們每天可以自由地進出圖書館閱讀。學校破例給他們最進階别的貸款證明,可以借用"灰皮書"。

給青年教育訓練班上課的老師也很有特色,大多是外黨政上司,黨校老師不多。

1970年畢業後,學生被配置設定到天南海北部,到基層作為勞工,農民。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留在基層直到退休,其中一些人自己從基層脫穎而出。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