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個頭”有個“大世界”!省博舉行有孔蟲科普展

作者:齊魯壹點

2月12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了山東省博物館的"海之心——孔蟲科學展"在山東省博物館正式啟動。在觀衆面前展示的穿孔蠕蟲家族,是一部5億年前生存曆史的神奇生物,一定會吸引廣大自然戀人的目光。

本次展覽可以說是我省文化旅遊産業助力海上強省戰略的舉措之一,也是山東博物館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的又一次嘗試。穿孔蠕蟲是一種無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組成,屬于具有穿孔蠕蟲的平流層網狀蠕蟲門的原生動物。殼表面或殼端口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口,用于僞腳伸展。隔壁不同房間都有毛孔,經常有孔,是以名字有毛孔。

單個成體細胞中最小的穿孔蠕蟲隻有0.02mm,最大可達110mm,使其成為原生動物中最大和最多樣化的個體群。科學研究發現,自寒武紀以來就有多孔昆蟲,已有5億多年的生存曆史,已知的化石物種有4萬多種,有6000多種,絕大多數是海洋物種,是栖息地或浮遊生物。

此次展覽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義院士團隊的支援。

鄭守義,1931年生于菲律賓,1956年回國,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我國現代穿孔蠕蟲研究已有6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創始者。2003年,他被授予庫什曼獎,這是世界上對氣孔蟲病研究的最高獎項。鄭守義院士緻力于科普教育和科研應用,研制出國内首創、國際稀有穿孔蠕蟲模型,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洞蟲,雕刻成今天的一些像貝殼,有的像陶壺,有的像口哨,有像花圈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公衆面前, 成為人們可以看到、觸摸科研輔助工具、科學展品、旅遊紀念品和大型雕塑。

“小個頭”有個“大世界”!省博舉行有孔蟲科普展

在展覽籌備期間,鄭和她的團隊與山東省博物館業務人員就具有氣孔蟲病的标本物種的選擇和鑒定,展覽大綱的準備和展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論,不僅保證了展覽的學術性質,而且增強了科普效果。

平均穿孔蠕蟲隻有1毫米,為了向普通觀衆呈現這樣一種小小的生物,山東博物館還邀請了山東畫報社資深記者、著名攝影師侯新新研究員,共同克服困難,從掃描電鏡,到超深度微技術,再到微攝影,一個接一個,終于達到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向廣大觀衆展示了一個美妙而獨特的微型海洋生物世界。

“小個頭”有個“大世界”!省博舉行有孔蟲科普展

"海之心——孔蟲科學展"位于山東省博物館三樓19号館。共126個标本,标本擴增50多個模型,标本微攝影100多張,多角度展示孔隙藝術,物種多樣性,生存适應性,以及其外殼所表明的環境意義。春節期間,展覽進行了預覽,平均每日觀衆超過10,000人,使其成為山東省博物館衆多展覽的亮點。

“小個頭”有個“大世界”!省博舉行有孔蟲科普展

背景

鄭守義院士簡介:

鄭守義1931年出生于菲律賓,祖籍廣東省中山市。曾就讀于菲律賓東方大學和菲律賓國立大學研究所學生院,1956年回國,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守義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開創和發展了我國現代穿孔蠕蟲研究,是我國這門學科的創始者之一。她突破了傳統的形态識别方法,改革創新了研究方法,較長的描述和記錄了1500多種中國水域多孔昆蟲,包括1個新分支,1個新分支,24個新屬和290個新物種。親自繪制近10000條穿孔蠕蟲圖案,完成數千個站(次)定量計數工作,使我國現代穿孔蠕蟲研究跻身國際先進行列。在此基礎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海孔隙蠕蟲系統的分布規律、生态特征和許多穿孔蠕蟲參數。她創造了新的Septotextularia屬,一種編織蟲,以糾正近一個世紀的誤解。2003年,他被授予"庫什曼獎",這是世界上穿孔蠕蟲研究的最高獎項。

穿孔蠕蟲簡介:

穿孔蠕蟲是具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微生物,屬于具有多孔蠕蟲的平流層網狀蠕蟲門的原生動物。祖體分為兩層:薄而透明的外層稱為外層,深色内層稱為内層。從外部突出許多根或絲滑的假腳,它們通常是分叉的,分支的,水準的或傾斜的連接配接和齧合的。外側和假足部分泌殼組成穿孔蠕蟲殼。殼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口,供假腳突出。隔壁不同房間都有毛孔,經常有孔,是以名字有毛孔。單個成年細胞隻有0.02毫米,最大110毫米,是原始動物中最大和最多樣化的個體群體。在65,000多種本地動物中,有40,000多種氣孔蟲,其中5000-6000種生活在海洋,營地底栖或浮遊生物中。穿孔昆蟲分布廣泛,幾乎出現在所有海洋環境中,從北極到南極,從高潮到退潮區,從内陸架到深海,甚至在10,000多米外的超深海中。雖然它們是微小的單細胞,但它們也像高等植物和動物一樣,為了生存而執行和完成各種生命過程。

(點号,老喬的旅行)

本文内容由作者發表的點,并不代表齊魯點的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