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難忘的蘇州筆|穆俊傑

難忘的蘇州筆|穆俊傑

Instagram/新華社

最近翻閱舊稿件和作家書信時,在櫥櫃裡發現了陸克文和李國文簽署的協定副本。該協定規定:

1988年秋,由《人民日報》文學部、《蘇州雜志》和《雨花》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一屆蘇州筆會,邀請了全國各地的著名作家和理論家進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0年秋天,第二屆蘇州筆會會議由《人民日報》文學部、《蘇州小說選集》、《蘇州雜志》和《雨花》編輯部在蘇州聯合舉辦。

原定于1990年秋季召開的第二屆蘇州筆會,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召開。但在1988年秋天舉辦了第一屆蘇州筆會,給朋友,坦誠交流,認真活潑,有一種傳統的"文藝沙龍"的味道,記憶深刻,長久地刻在我的腦海裡。

筆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與改革大多相同。我記得參加筆會時,有來自北京的範榮康、李國文、闫蓉、張傑、雷達、高甯等,來自天津的姜子龍,陸文福,葉志成,陸建華,周偉等來自江蘇。

我們的筆式會議,就像一次會議,就像一次聊天。但是沒有官方的修辭,這是一個聊天式的對話。我當時主持會議,請一些當時很受歡迎的作家先發言。首先,請允許我請榮先生發言。你為什麼首先要保持冷靜?因為我和她的丈夫範榮康同志在一個部門工作,他是我的上司。老範是老樊日報著名的"筆棒",評論寫得非常好。我沒有讓他先發言,因為他不擅長文學批評,他也沒有。我們倆住在同一個器官複合體裡,比較熟悉,是以請先讓她來,我不指望她會反對。他首先作了發言。她單槍匹馬說:"我的'人到中年人'主角凱文·陸克文是模特,我以前的鄰居是協和醫院眼科醫生,中年婦女,非常敬業。為了寫一篇優秀的眼科醫生,我去了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的深度生活,主任也是女同志,也非常敬業,我從她的身體和經曆中看到了值得欽佩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我還采訪了其他眼科醫生,并學到了很多關于這個故事的知識。總而言之,我塑造了陸克文的形象。《人到中年人》出版後,在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中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各行各業都有陸克文式的人物,是以引起了知識分子的共鳴。"

她講完後,坐在她旁邊的作家張傑繼續發言。張傑和我也很熟悉,1985年通路西德時,我們分成不同的群體,但在柏林斯佩裡河上的一艘遊輪上,我為她做了翻譯(粵語翻譯,因為她的一位外來記者隻懂英語和廣東話),也是老熟人。她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說,'你說的是重翼!她打開它:"我沒有寫小說,我在一個國家機構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每天都在改革中遇到很多問題。我認為改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有了這項偉大的改革,中國就可以騰飛。但是,改革中存在許多複雜的問題,是以我寫了《沉重的翅膀》。我在工作中提到的問題可能已經奠定了基礎,是以參與改革的人反應很大。"

當話題進入改革議題時,會議氣氛熱烈,七張嘴無法停下腳步。我請蔣子龍談談如何寫改革家喬廠長。在姜子龍開口之前,大家都對他開了個玩笑,這讓笑話作者有些尴尬。他打斷了話題,轉過身來,說:"我們來談談改革吧。在我寫完《喬工廠廠長任命》之後,很多朋友半開玩笑地對我說,你知道很多喬光普這樣的廠長嗎?您能介紹一個喬光普作為工廠總監給我們嗎?"不是我們不了解喬寬寶是姜子龍筆下的人物,而是大家期待到處都是像喬廣普這樣的改革者。然後,姜子龍講了很多喬廣普的人物,講述了他在做工作室主任時遇到的各種人物的故事。蔣子龍會發言,講話也非常搞笑生動,大家都熱烈鼓掌。

筆會第二天由江蘇人葉其成主持。不用介紹,我們都知道老作家的這種善良,幸福。他寫過小說、散文、劇本,是著名的老編輯,"不認識國王"。老實人更喜歡自我介紹,笑着說:"我叫葉志成,但不同的會議我有不同的名字。例如,要參加更多的老年人會議,就會介紹我是某人的兒子,這似乎可以提高我的知名度。參加一個藝術小組會議,說,我是某人的丈夫。因為我的妻子是蘇州的知名演員,看來這次介紹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我。我參加了一個年輕人的會議,并介紹我是某人的父親,因為我的兒子也開始寫作,風格有點綠樹成蔭,是以介紹似乎在說我的教子很慷慨。總之,我是一個"兒子"、"老公"、"爸爸"等俗稱,沒有"葉誠"獨立的個性和作風。但所謂的任何東西,反正都是一樣的。"

在葉簡明幽默的介紹之後,陸克文先生起身發言。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後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寫弄巷子人物的故事,如《巷子深處》、《小販家》、《牆面人》《美食家》等,自诩為"小巷人物"系列。一些評論家将這些人物描述為胡同人物,并探索其人物的土壤,将其稱為"尋根小說",甚至将其描述為"尋根小說先驅"。陸克文謙虛地介紹了這些人物的創作,說這些人物是他接觸過的,甚至是很熟悉的朋友,他隻是把他們想象出來,把他們放到了藝術的巅峰。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可談。自從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副會長以來,陸克文沒有搬到北京,甚至沒有搬到南京。當局在蘇州選了一所房子讓他住。他自己也願意住在蘇州,他說這樣更有利于他的創作。

會見時,一位同志說:"老陸,聽說你住得好,到你家去看看,怎麼樣?"陸克文說:"歡迎大家!"第二天,周偉帶我們步行到老路家。我們走進小巷,看到一棟單獨的建築,那是老盧的房子。樓上,老璐請他喝茶。每個人都在談論它。有人說:"老路的生活條件真的很好,比北京、南京住的高層機關好多了。老路說:"住在這條胡同裡,沒有人打擾,遠離南京,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會議,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創作。"每個人都鼓掌打招呼。

這是我第一次能記起蘇州筆會的一些插曲,不是一段回憶,而是獻給那些已經逝去的朋友的記憶,為那些一直被忽視的人去接觸當年的同齡人。我祝願幸存的朋友們一切順利!

2020年1月在北京

作者:缪俊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