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銘記兩岸共同曆史記憶!“把顔思齊寫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者:文彙網
銘記兩岸共同曆史記憶!“把顔思齊寫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取得實質性進展

來自廈門的記者正在舉辦第二屆"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岸學術研讨會獲悉,去年首次研讨會提出的"将嚴思琦寫進國家曆史教科書"的提案已被采納,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國家國中曆史教科書《鄭成功收複台灣》一目了然, 将增加"相關曆史事件"欄目,介紹顔思琪對台灣曆史内容的公衆發展速度。

嚴思琦(1589-1625 年)是明朝末年南海商集團的首領之一,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海城縣(今廈門市海棠區)青礁村。在全球航海時代,他首先率領鄭志龍的成功父親鄭志龍等南海商人和數千人到台灣島、津宅定居,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開墾,被譽為"開泰之王""第一個開拓者探索台灣"。他将定居者分成十間小屋,并給他們兩個銀子和牛,農具等。填海需要資金投入,燕思琪挑選了一批有航海經驗的人,泉人,用原來的13艘大船,開展與大陸的海上貿易,同時組織海釣和海島狩獵,發展山海經濟。曆史學家連恒在《台灣通史與人民傳記》中寫道:"以思齊為頭,依附鄭志龍。"

銘記兩岸共同曆史記憶!“把顔思齊寫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取得實質性進展

2019年6月,在由中非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廈門市海棠區台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兩岸"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座談會上, 海峽兩岸學者提出将顔思琪列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受到國家重視和采納。

有關管理辦法規定,曆史教材應當由國家統一編制、審查和使用。據廈門市海棠區政協主席曹立介紹,闫思琪在國家曆史教科書中的寫作是按照有關規範進行的。經國家有關部門了解和确認,在将嚴思琪納入國立中學曆史教科書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銘記兩岸共同曆史記憶!“把顔思齊寫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取得實質性進展

曹說,将嚴思琦寫進國家曆史教科書具有重要意義,将使雙方共同的曆史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将進一步深化兩岸身份認同,進一步揭示台灣最早在中國的運作和發展的曆史事實,再次為台灣加入中國提供法律依據, 有助于了解嚴思琪對台灣與鄭國成功收複台灣的曆史和邏輯關系的發展,有助于了解"台灣是中國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科學結論。

曹說,燕思琪在海峽兩岸,特别是在人民中,長期享有崇高的地位。連恒《台灣通史》記載,"穿越朱羅的荒野,遊曆了三道邊界的寶、天府老,經常是燕思琪的事情。在台灣,燕四七開泰的許多曆史遺迹和紀念遺址今天仍然存在。

1953年,嚴思琪的墓碑被列為台灣省的紀念碑;1959年,台灣當局在北港鎮雲林縣街道中心設立"嚴思琪先生的台灣登陸發展紀念碑";1966年,為紀念他在開台的成就,在嘉義縣新港鎮福田宮兩側豎立了五層鐘樓"四七閣"和"圍本塔"。

多年來,台灣與大陸人民,特别是燕氏在兩岸的親戚,共同紀念嚴思琪,共同開展了崇拜嚴思琪、翻修閻思琪家譜、修建顔思琪紀念設施、準備顔思琪主題作品等活動。

銘記兩岸共同曆史記憶!“把顔思齊寫入國家曆史教科書”取得實質性進展

近年來,海棠台商投資區作為嚴思琪的故居,與台灣同胞一起,大力推動嚴思琦、鄭志龍開泰偉業、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偉大曆史成就。2016年,中國大陸曆史專家和燕氏親屬、台灣人民參與的人類曆史紀錄片《開泰王炎四七》在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和台灣多家電視台《燕四七與航海時代》廣泛播出,由大陸媒體廣泛報道和推廣, 2019年開泰文化園在海峽兩岸人士的捐贈下開幕 2020年10月,兩岸相關民間組織開始籌劃開啟嚴思琪開放400周年。

第二屆兩岸"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座談會是國務院台辦的年度重點交流項目,由中非研究所、台灣、200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心、廈門市海棠區台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 由廈門市石室學院(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主辦,台灣中華正和會協辦。

溫家寶:溫家寶記者韓紅

圖檔:韓紅

編輯:趙正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