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觏與赤溪風月亭

作者:中華網

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内,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數百年來,它為南來北往過客遮風擋雨,蔽日乘蔭。細觀此亭,南北通向,長6米,寬5米,高5米,兩端門額均嵌有“赤溪風月亭”五個石刻大字,一門聯曰“才過懷泉鳥語花香猶在耳,方臨赤溪新亭古驿又宜人”亭牆斑駁脫落,芳草萋萋。亭内青磚為瓦,卵石鋪地,東西兩側為後來修砌的水泥涼座,供路人歇腳之用,其東牆内嵌一石碑,上書“奉憲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據其内容推斷,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後因年久失修,今已破舊。

李觏與赤溪風月亭

(赤溪風月亭)

據《新城(今黎川)縣志》記載,風月亭“在城南五裡赤溪,宋儒李觏(1009-1059)讀書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風掃地,夜夜月為燈’。故以名亭”。900多年前,這裡曾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書院式園林建築,風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面群山黛嶺,北望村裡人家,東裡臨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圍茂林修竹亭亭如蓋,桃園蘭圃鳥語花香。明朝同邑鄧篆賦雲:“維武陵之舊圃兮,泛平津以通漁。一水飛光而帶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蔥郁之曲陌,望桑麻之煙墟。山連水系,霞卷雲舒。春擒轉響于修竹,林花翻灑于蘭區。前排峻嶺之黛,左控長虹之波。村裡煙迥,清溪霧錯。岫蘊彩而霓飛,浦騰文而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風月之攸托。爾其借言棟楣,托景蘭藥。靡翠草而成茵,幕豐葉以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詩贊曰“楊柳春光風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謂世外桃園,潛學勝地。

李觏與赤溪風月亭

(篁竹田園風光)

然而,宋時的風月亭不僅風景秀麗,更是以間主人而聞名遐迩,蜚聲海内。李觏,字泰伯,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胡适先生稱“李觏是北宋的一個偉大思想家。他的大膽,他的見識,他的條理,在北宋學者之中,幾乎沒有一個對手!`````他是江西學派的一個極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導,是兩宋哲學的一個開山大師”。據史志記載:“李觏世居麻姑山陽,(今南城境内),己遷黎赤溪,為赤溪人。不慕榮利,于所居赤溪廬南作‘風月亭’,讀其中。夙夜讨論文武、周公、孔子之遺文舊制與當世之務,悉著于篇”。文章自成一家,創立“盱江書院”,故又被稱為“盱江先生”。

李觏與赤溪風月亭

(河塘李觏紀念館)

李觏一生以教授為業,鄉曲俊異進而師之,東南聞風至者常數千人,同郡曾鞏、邑鄧潤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終生從事理學研究,所學以推明聖經為本,不泥于漢唐諸儒之說,鑒古論今,著書立言,學識淵博,成就顯著。李觏思想進步,針砭時弊,積極主張改革舊制,是“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援者。所著大都是憤吊世故,警憲邦國的政論,被當時譽為“醫國之書”。範仲淹讀其所著,薦于朝,稱其講論六經,辨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子、揚雄之風,并上其所著。在李觏著述中,“《潛書》、《廣潛書》、《禮論》、《周禮緻太平論》、《慶曆民言》以及《富國》、《安民》、《強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濟、法制、軍事等主張,《易論》和《明堂定易圖序》則表達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李觏集》前言)”他的思想觀點得到當時衆多有識之士的贊同,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影響巨大,震動朝野,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時光如赤溪長流,風月與青山依舊。然而,往事如煙,物非人杳。風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來慕者如雲。觀景憑吊,睹物思人,扼腕長歎。騷客詩雲:“惟昔有鴻儒,其甫曰泰伯。語言妙天下,酌古漱瓊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蘇黃席。雄辭奮經術,異端拒老釋。構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蕪彌漫青,溪水迥環赤。風月留光霁,溪山表明德。我行購遺蹤,世遠不可稽。我誦明堂書,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賦詩雲“獨抱遺經草滿庭,竹風梧月對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誰向寒溪面客星?”寄托了對先賢的無限追思。

李觏後裔今散居在黎川河塘、蘆陂諸地。明朝邑人陳繼善為紀念李觏,曾于風月亭邊立祠以祀,但今已無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