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菜不擺“單數”筷子不能“三長兩短”席不成六

作者:有鍋有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素有“禮儀之邦”的稱号。在儒家經典的《禮記•禮運》中就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記載,認為禮産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限制着飲食活動,于是飲食禮儀便應運而生,甚至在當時還出現了一系列掌管飲食諸禮的職官。

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菜不擺“單數”筷子不能“三長兩短”席不成六

在明朝初年,一位叫唐肅的才子被朱元璋叫來“侍膳”,但是在吃完之後唐肅做了“拱箸緻恭”的動作,意思就是用拱箸的方式對朱元璋表示恭敬、感激。但是動作做完後,朱元璋問:“這是什麼意思?”唐肅說這是我小時候學習的民間禮儀。但沒想到朱元璋聽過之後憤怒了,說了一句“俗禮可施之天子乎?”于是,給了唐肅一個大不敬的罪名,貶他去戍守朱元璋的老家——濠州。

因為一頓飯失禮而被貶黜的事件在我國古代時有發生,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對飲食禮儀的重視程度。那麼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哪些講究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菜不擺“單數”</h1>

中國人最喜歡成雙成對,就連餐桌上的菜品也不放過。

他們認為偶數的圓滿美好,賦予了它以吉祥的蘊意。而“三”是奇數,不齊整,不規矩,總讓人看不順眼,是以“三”一直以來被視為非常不吉利的數字。

在古代招待客人的時候,上桌的菜肴數量,不能是三個菜,俗話說“三個盤子待王八,八個盤子待鼈”,飯桌上隻擺三盤菜,讓人感覺太寒酸,有怠慢客人之意,同時,“三”的諧音為“散”,寓意散夥、解散,如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其寓意難免有些不合事宜。

在農村老一輩人眼中,“三道菜”是敬鬼神、敬祖先的方式。對于活着的人來說,一定不能用“三道菜”來招待客人。

到後來,人們物質條件逐漸變好,也習慣在宴席上雙數數量的菜肴,如果發現上桌的菜肴不能湊成雙數,會選擇用鹹菜之類的簡便快捷的食物,來增加菜肴數目,進而打破單數菜肴的尴尬局面。

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菜不擺“單數”筷子不能“三長兩短”席不成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筷子不能“三長兩短”</h1>

除了菜品數量上的要求,在古代人的流傳下來的飲食規矩中,還有“筷不成五”的說法,這個五,并非是字面意義上說桌子上不能擺放五雙筷子:倘若食客是五個人,豈不是有一個人就不能用筷子?

“筷不成五”,是指主人在分筷子的時候,應該注意每個人的筷子長短統一。“五雙筷子”難免會有長有短,如果三雙筷子是長的,兩雙是短的,就會讓人聯想到“三長兩短”。

在舊時社會,人們比較迷信,認為“三長兩短”預示着災難降臨,為了避免這種“無妄之災”,是以立下了“筷不成五”的餐桌規矩。

除了在筷子長短上的有要求,用筷子吃飯還需要注意很多細節:例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用筷子指人,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把筷子含在嘴裡來回嘬,發出聲響,也被視為沒有家教的表現,用筷子敲碗,拿着筷子在菜盤上來回翻弄等行為,同樣是不被允許的。

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菜不擺“單數”筷子不能“三長兩短”席不成六

<h1 class="pgc-h-arrow-right">席不成六</h1>

“席不成六”則是古人對用餐的座位上的要求。

古代的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人一桌,一方有兩個人,稱為八仙桌,有“八仙過海”之寓意,但要是少了兩個人,就變成了“烏龜席”。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上下分别坐一人,兩側分别坐兩人,一頭一尾加上兩隻手和腳,俯瞰形态就像一隻烏龜,也稱“王八席”。

而在我國民間傳統文化裡,烏龜和王八,都是用來罵人的詞彙。如果湊成一桌“烏龜席”,食客不經意的感覺自己是烏龜、王八,進而産生尴尬,甚至敏感的客人會有被羞辱的感覺。

是以,在招待客人的時候,要避免出現“烏龜席”,于是有“席不成六”的說法。

從古到今,人們對餐桌座次的規矩極其嚴格,在座位的順序上,通常“尚左尊東”、“面朝大門者為尊”。

而在中式餐桌座序的原則是先朋友、次親戚、再次宗族,其中又以長幼為序。“序齒序座”的飲食之禮更在中國人的生活秩序中成為了最基本的準則。

古代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菜不擺“單數”筷子不能“三長兩短”席不成六

古人們将餐桌禮儀立為倫理綱常、家訓甚至法律予以遵守,而古代餐桌禮儀經曆千百年的流傳,逐漸演變成了更加科學的飲食禮儀,但中國文化中敬老尊賢、謙恭有禮的精神,會将永遠留在中國人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