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作者:你的心做呀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難。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單看這段話,我們就能勾勒出一個堅持原則、敢為真理抗争的鬥士形象。事實上,這段話的作者馬寅初先生,也确實稱得上是“鬥士”。

衆所周知,馬寅初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人口學家,除此之外,他在經濟領域也頗有建樹,還曾經擔任北大校長,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錯批一人,誤增三億”。這是說,馬寅初在上世紀因為堅持計劃生育的政策,被當時的高層批判,人口沒能得到及時的控制,迅速增長,為生存資源與空間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大衆所熟知的馬寅初,總是與“計劃生育”、“人口爆炸”聯系在一起。實際上,“計劃生育”隻是馬老抗争路上的一部分。

馬老曆經一個世紀,從戰火紛飛的疲弱亂世,走到改革開放獨立自強的新時代,在原則性問題上,一直不曾妥協。郭沫若曾評價他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當當的一枚‘銅豌豆’”,這顆銅豌豆嗑掉的牙可不少。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圖 | 馬寅初先生

<h1 class="pgc-h-center-line">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h1>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抗戰開始,但國民政府采取消極政策,緻使東北最終被日本占領。從此,《松花江上》這首歌傳唱大江南北,勾起無數國人淚水。

當時的馬寅初意氣正盛,痛感于神州動蕩,對國民政府的做法不滿,發表《長期抵抗之準備》一文,猛烈批判其“不抵抗政策”,以及蔣當局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虛僞言行。

不過,馬寅初批判的事情可不止這一件。可以說,哪裡有反動,哪裡就有批判:物價大混亂,批判+1;經濟政策失當,批判+1;蔣先生獨裁統治,批判+1;官僚資本出賣民族利益,批判+1;愛國志士遭國民黨特務殺害,批判+1......

馬寅初做出批判是冒着極大的風險的。蔣的氣量不大,他手下的特務處,是軍統的前身,除了幫他處理叛徒,還為他壓制“反動”的文人。1933年,文人楊杏佛就因為抨擊蔣當局,在街頭被特務堂而皇之地刺殺。

馬寅初的抗争最終也引起國民政府不滿,為自己招來了禍端。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1940年,馬寅初被捕入獄。他先後被國民黨囚禁于貴州息烽與江西上饒,經過多方努力,才終于在兩年後出獄,但出獄後仍然被軟禁。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這樣一則逸事:魯迅走在上海街頭,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有一天,魯迅準備戲弄他們,故意将他當成乞丐,坦然轉身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特務頓時目瞪口呆.....

對魯迅這樣的民主鬥士來說,身後跟着一兩個特務,是再常見不過的事。那時的中國,外有列強環伺,内有蔣介石獨裁,還有仍然手握一方大權的軍閥,各種勢力交織,動蕩又危險,軍士随時有性命之虞,文人的筆杆也被盯得緊。

像馬寅初這樣常年活躍在抗争一線的民主人士,自然也逃不過被特務跟蹤的遭遇。馬老在演講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曉得人群裡面有特務,用手槍瞄準我的胸膛。我不怕!怕就不會到這裡講話了。”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h1 class="pgc-h-center-line">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h1>

抗戰期間,馬寅初始終與中共保持着聯系,即使是在被軟禁在歌樂山期間,幼子馬本初也替他傳遞着與中共的信件。1949年,他興奮地跑到周總理車前,大聲地說:“遵照你的訓示,我已平安來到北平!”

建國之後,局勢安定下來,沒有了戰争的威脅,也沒有了國民政府混亂的統治,一切都開始走上正軌,馬寅初也得以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學術。

他曾在美國攻讀博士,回國後成為享譽很高的經濟學教授,人口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是以,他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1953年中國大陸第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顯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但馬寅初秉持着科學的精神,對調查提出了質疑。這次普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直接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代替人口實際增長率,但是人口實際增長率并不能這樣簡單地運算。

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幅員遼闊,區域發展水準不一,大城市條件好,死亡人數相對較少,死亡率就低。解放初期的偏遠地區還比較落後,醫療設施沒能建設,人們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小病小災可能就要人性命,死亡率高。如果用抽樣調查的方法,用哪裡的出生率減去哪裡的死亡率才合适?能得到一個相對客觀準确的結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馬寅初不肯接受這樣明顯不準确的結果,親自對人口進行了調查。經過三年調查研究,他發現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達到3%,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

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一般是“傳統型”,這種模式下,人口自然增長率一般在2%,當時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超出一般值0.2%以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小,乘以人口基數,就是龐大的人口增長數量。

馬寅初做了計算,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大陸約有6億人口,每年至少增長1320萬人,如果任其發展,50年後,也就是到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我們13億人之時,人均資源尚且處于世界下遊,再來13億,資源就更不夠分了。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數字面前,更能了解馬寅初的憂慮與堅持。

人口必須要加以控制了,馬寅初清晰地意識到這個事實,于是,他開始為人口問題奔走。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馬寅初就人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是隻得到了少數人的贊同,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意見。他沒有放棄,隻是收回發言稿加以完善,打算等到時機成熟,就再次提出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成熟的時機尚未到來,馬寅初的身體就出現了問題。1956年,一向注重體育鍛煉、精力旺盛的馬寅初患上腿疾,一條腿不幸癱瘓。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個沉重打擊。

他沒有向疾病低頭。不能正常行走,就拄着拐杖拖着腿,一走就是五六千步。今年疫情期間,有法國馬拉松運動員在陽台完成全馬,俄羅斯極限馬拉松運動員繞床跑100公裡,馬寅初也曾每天繞着茶幾轉幾百圈,原因卻是病情加重,拐杖也難以支撐遠行。

不過對馬寅初來說,身體上的問題遠不能與人口上的問題相比。他的提議始終沒有上升到國家政策,26億人口的未來一直是壓在他心頭的大石。

為了解決這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1957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馬寅初再次就“控制人口”問題發表主張;1957年四月,他在北京大學大飯廳發表了人口問題的公開演講;6月,他将《新人口論》作為一項提案,送出一屆人大四次會議......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馬寅初沒有注意到,在他積極為人口問題發言的時候,外界的環境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反右鬥争席卷社會,學術界籠罩了一層陰雲。

馬寅初與他的人口論也遭受了批判。起初,他并不在意,一方面,他認為學術問題貴乎辯,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另一方面,他對自己的理論有信心。是以,他繼續向高層進言以圖推行計劃生育,并且進行實地調查,希望能完善現有的理論。

這種“兩耳不聞批判語,一心隻為人口論”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59年。

這一年,中央在江西廬山開了個會,會議後,國内的批判達到了高潮,形勢愈發嚴峻。馬寅初接連收到了友人的勸告,勸他不要再執着于控制人口,就連周總理也特意約談他,勸他為大局着想,暫時妥協,寫個檢讨。馬寅初這才将精力從學術上轉移一點,真正注意到那些對自己的“批判”。

然而,就像郭沫若說的,他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銅豌豆,銅豌豆可不會被咬爛碾碎。郭沫若會寫大篇的贊揚文字向蔣介石服軟,但馬寅初不會為學術尊嚴低頭。如果妥協,那也就不是馬寅初了。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如果說,曾經的馬寅初對所謂的批判是“不以為然”式的放逐,那麼此時的他,就要火力全開,正面硬剛了。

馬寅初是個文人,文人的特色就是文字。當他寫就人口論的時候,文字是他的底氣,當他反擊批判謾罵的時候,文字是他的武器。維護學術尊嚴的行動,自然要用文字來成就。

他認真翻閱批判的文章,對批判的觀點一一辯駁,并且發表5萬餘字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其中有言:“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衆,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堅持真理,即于個人私利甚至于自己寶貴的性命,有所不利,亦應擔當一切後果。…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隻得拒絕檢讨。”

報紙也是他抗争的陣地。他在報紙上聲稱,接下來自各界的挑戰書,并且發表《重申我的請求》一文,甚至幽默地反擊,說“過去二百多位先生所發表的意見多是大同小異,新鮮的東西太少,不夠我學習。”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文人畢竟隻是文人,個人的力量終究不敵社會的重壓。

1960年,馬寅初被迫辭去北大校長一職,随後全國人大常委的職務被罷免,發表文章的權利也被剝奪,不得已居家賦閑。在家中,他并沒有萎靡不振,反而繼續做學術研究,甚至寫下百萬字的農學研究著作。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圖 | 馬寅初家庭合影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先生之風永流傳</h1>

馬寅初曾經說:“我平日不教書,與學生沒有直接的接觸,總想以行動來教育學生。我總希望北大的一萬零四百學生,在他們求學的時候和将來在實際工作中要知難而進,不要一遇困難随便低頭。”

馬寅初這樣說了,也确實這樣做到了。

如果說,來自全社會的批判是他工作中的一大困難,那麼,疾病就是另一大考驗。

孟子有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許是上天有意磨練,想要在馬寅初的抗争路上多增加些磨折,一條腿的癱瘓不夠,又讓一場癌症奪了他另一條腿。

1972年,90歲的馬寅初做完直腸癌切除手術後,雙腿全部癱瘓,隻能依靠輪椅。不過就像他說的,馬寅初沒有向困難低頭,治療期間,甚至還發生了一則逸事。

手術後,負責手術的金顯宅大夫向馬老詢問病情,金大夫說天津話,馬老說浙江嵊州話,同為漢語卻語言不通。最後,兩位老人想起對方都曾在美國留學,竟用英語交流了起來。

後來,他曾經的學生宋運郊留下了這樣的文字:“六十餘年來我見過許多許多校長,最讓我敬佩的還是馬老,馬寅初校長。在我心中,沒有一個校長能夠超過他。”馬老的教育想來是成功了的。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我曉得有人用手槍瞄準我2003年,中國人口将高達26億?先生之風永流傳

圖 | 馬寅初晚年與家人合影

1982年,馬寅初魂歸道山,享年100歲。葬禮上,有人送上這樣的挽聯:馬師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馬寅初的一生,無論是在戰火飄搖之際,還是在風雲激蕩之時,始終堅持自我,不斷抗争。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青山挺拔,江水浩蕩,先生的道德風範,卻比山水更為高遠。

文 | 洛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