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幼童》,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曆史

作者:光明網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郝春鵬

容闳,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更是積極推動官派留學的燃燈人。在他的影響下,清政府共派遣120名學生分四批赴美求學。這批年齡在10歲到15歲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發,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被稱作“留美幼童”。這些學生不負衆望,日後大都成為了投身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這段真實的曆史曾長久地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再次提及。2004年,導演胡勁草拍攝的一部名為《幼童》的紀錄片,首次将這段凄美而憂傷的曆史搬上了銀幕。

《幼童》,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曆史

紀錄片沒有選擇宏大的叙事方式,而是從首批“留美幼童”的個人經曆切入,由小見大,以此展現出整部中國近代史的脈絡。當時的國際環境并不樂觀,公派留學生計劃之是以選擇了美國而非歐洲,主要還是基于中美關系。美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國家,在工業和技術方面蒸蒸日上,可以為當時的中國提供幫助。

一個是積弱積貧、飄搖于世的古老王朝,一個是因工業革命而蓬勃發展的年輕帝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又互相融合,直接影響着“留美幼童”的求學之路。原本長達15年的留學計劃,在進行到第10年時,終因國内國外的強烈反對,半途夭折,功虧一篑。但是,當這些未能完成學業的孩子回國後,并未放棄學業,後來都成了中國各行各業的先驅。站在曆史的波濤中回望,每個看似渺小的個體都被時代的浪花牽動着,也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個體組成了朵朵浪花,推動着曆史不斷前行。這種以小見大的呈現角度,揭示了人類曆史的本質:曆史并不是一部沒有生命的巨型機器,而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拼成的時代畫布。

在表現手法上,影片将采訪與旁白相結合,在曆史的叙述中穿插相關背景介紹,同時分析曆史事件對後世乃至今日之影響。優美的旁白讓人體會到編劇的用心,該片不僅是寫實的紀錄片,更是在追求美的還原。在結構編排上,每集之間銜接緊密且首尾呼應,既展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表達了時間消逝的滄桑感。在影片的末尾,鏡頭又回到了第一集的開始,一個小姑娘蹲坐在台階上,認真地吹奏着一支曲子。這個小姑娘正是容闳的第五代孫女,她吹奏的曲子名叫“long long ago”(多年以前)。作為全片的背景音樂,這支曲子貫穿紀錄片始終,将觀衆帶回遙遠的歲月,仿佛置身于兩百多年前的故事現場,讓人覺得親切又免不了傷感。

“你已歸來我憂愁全消散,讓我忘記你漂泊已多年。讓我深信你愛我仍如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伴随着這支歌曲,銀幕上列出了所有經過考證的留美幼童的名字及其歸宿,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中國鐵路自主設計第一人詹天佑,參與京沈鐵路修建的周傳谏,中華民國第一任内閣總理唐紹儀,曆任天津外事局局長、北洋大學校長、天津海關監督和天津海關道台的蔡紹基,回國後先後充任盛宣懷秘書、輪船招商局經理、電報局總辦的黃開甲,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北洋艦隊的吳應科……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貴瓷器的碎片,散落在中國和美國。這些記憶值得我們一片片追回,如此,後人才能知曉他們的經曆,銘記這段曆史。當年遠赴重洋之時,“留美幼童”或許懵懂茫然,然而歸來之時,卻已成為支撐起華夏崛起的先驅骨幹。知史明智,行以緻遠。吾輩當自強。(郝春鵬)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