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皇帝們的那些事兒

作者:新書快遞

他,在一群将領的簇擁下,身披黃袍,坐上龍椅,開啟了一個王朝三百年輝煌與屈辱交織的曆史;他,在一位丞相的脊背上,頸挂玉玺,投入大海,成為這個王朝壯烈與痛苦綿延的終點。

宋朝皇帝們的那些事兒

在他們中間,還有十六個與他們具有同一血緣,同一身份的人。他們有的睿智,有的昏聩;有的勇武,有的懦弱;有的是藝術天才,有的是權謀高手;有的為了成為至尊,骨肉相殘,六親不認;有的為了拒領權杖,氣絕在地,堅持不就。

這十八個人,在三百年漫長的歲月裡,相繼站在那個時代的至高點上,或指點江山,躊躇滿志;或安逸享樂,碌碌無為;或内外交困,如坐針氈;或身陷絕境,以淚洗面……

這十八個人都姓趙,他們的王朝叫宋朝。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遊彪先生,把他們同時請到了自己的書裡做客,這本書就是《趙宋——十八帝王的家國天下與真實人生》。全書分為十八章,根據登基時間順序,每章介紹一位宋朝皇帝。

趙宋王朝的開創者,宋太祖趙匡胤,出身官宦之家,卻因父親失勢導緻家道中落。為了前程,他外出闖蕩,想投靠父親昔日同僚,謀個一官半職,卻被人家拿幾貫錢打發掉了。官場失意的他,流落江湖,與人賭博,竟然成了賭場的常勝将軍。正在得意之際,卻被輸紅了眼的賭徒們,一頓群毆,搶光錢财。

看到這兒,我忽然想起小時候聽大人們常說的一個歇後語:“趙匡胤耍錢——輸打赢要。”敢情還真有這回事。我還一直以為是他打别人呢。沒想到,原來是他被人打。趙皇帝的真實人生,跟小說評書裡真是大相徑庭。在小說評書裡,他隻要一到危難之際,頭頂就顯現出一條赤須火龍,再大的難關也過得去。看來,小說評書和現在流行的名人傳記、心靈雞湯有一拼,總是在一些真實的節點上,搞一些藝術加工。

在賭場上挨打的趙匡胤,在戰場上卻不是個善茬。跟着柴榮東征西讨,他竟然打出一個殿前都點檢的職位來。這可是禁軍的最高統帥。在評書裡,柴榮跟趙匡胤還是結拜兄弟,還有一個叫鄭恩的人。哥仨一起拜的,柴榮老大,趙匡胤老二,鄭恩老三。在正史裡是沒有鄭恩這個人的,而且,柴榮雖然很信任趙匡胤,應該也沒有跟他結拜。因為,兩人認識的時候,地位太過懸殊,也不大可能結拜。要不然,柴榮死後,趙匡胤欺負結義大哥留下的孤兒寡母,搶奪人家的帝王寶座,就更不仗義了。當然,為了成為九五至尊,不要說結義兄弟了,就是親兄弟,該下手也是不能猶豫的。比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宋朝皇帝們的那些事兒

作為大宋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無疑開創了一個時代。在封建時代,當上了皇帝,就等于站在了時代的至高點上。趙光義也想搶占至高點。畢竟,他和至高點之間,隻隔了一層簾子而已。于是,在“斧聲燭影“中,趙匡胤離奇死去。趙光義上崗。

趙匡胤的離奇死亡,不僅讓一千多年後潛心研究宋史數十年的遊彪先生無法解開“斧聲燭影“的謎團,就連當時的人們,又有誰能說清楚是怎麼回事兒呢?或者,謎團,本身也是真實曆史的一部分吧。

太祖趙匡胤開創了趙宋王朝。太宗趙光義則開啟了趙宋王朝的另一條時代軌迹。整個北宋,趙匡胤一脈,都被他的親弟弟遠遠地隔離在時代的邊緣。趙光義的子孫們,卻陸續成為站在時代至高點上的人。

“高處不勝寒,“對于蘇東坡來說,隻能是一種虛拟的體驗;對于坐在皇帝寶座上的趙家人來說,那可是真實的人生境況。

站在時代至高點的位置上,人的欲望可能會被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從真宗趙恒到仁宗趙祯,再到英宗趙曙、神宗趙顼、哲宗趙煦,甚至包括一心隻想做個藝術家的徽宗趙佶,他們誰不想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

在寇準的竭力争取下,真宗勉為其難的對外簽訂“澶淵之盟“,雖然損失了些錢物,也算是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範仲淹一心改革,仁宗卻沒能堅持到底,“慶曆新政”實行不久便草草收場;在韓琦的輔佐下,英宗也想施展抱負,卻無奈英年早逝;王安石與神宗結成改革聯盟,最終卻沒有走到頭;在新舊黨争的政治旋渦中,哲宗備受煎熬,成了短命皇帝;至于徽、欽二帝,更是在“靖康之恥”中,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悲劇下場。

宋朝皇帝們的那些事兒

他們或者幸運,或者不幸,都站在了時代的至高點上,深深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意境。

他們之中,最不幸的當屬欽宗趙桓。十年太子當得戰戰兢兢,生怕被廢;在金兵壓境之際,卻被迫接下了親爹甩給自己的一口大黑鍋,當了亡國之君。

當徽、欽二帝從時代至高點跌落塵埃之後,高宗趙構幸運的站了上去。他這個皇帝當得也是很不容易。在金兵的追殺之下,他膽戰心驚地度過了南宋的開始幾年。費盡心力站穩之後,他又面臨着沒有子嗣的窘境。趙光義一脈,除了高宗這一支僥幸逃脫之外,其他的宗室成員全成了金兵的俘虜。曆史跟太宗開了一個玩笑。他費盡心機從哥哥和侄兒手裡奪得皇位,最終又乖乖地交還了回去。

在時代邊緣徘徊了一百多年的趙匡胤後人,再次站上了時代至高點。“肥水不流外人田”,子嗣無望的高宗不得已選了太祖的七世孫作為繼承人。

從一介平民,陡然成了皇位繼承人,站上時代至高點,孝宗趙眘無疑是兩宋皇帝中最幸運的那個。為了這份幸運,他以對高宗一生的恭順,成就了一個“孝”字。孝宗也想建功立業,收複故土,卻不敢違背高宗的意思。親曆了金兵兇殘暴行的高宗,隻想偏安一隅。否則,他也不會和秦桧合謀,害死一心抗金,北複中原的嶽飛。

宋朝皇帝們的那些事兒

北宋時期,名相名将名臣名士輩出。到了南宋,稱得上流芳百世的人寥寥可數。足以遺臭萬年的反倒是出現一堆,自秦桧開始,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陳宜中,奸相權相庸相疊出。這也難怪,偏安之朝,鮮有聖君,那些個皇帝也都太弱了。孝宗以下,光宗趙惇是個瘋子,甯宗趙擴是個傀儡,理宗趙昀虎頭蛇尾,度宗趙禥先天智力缺陷,到了恭帝趙㬎時,南宋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任憑誰也回天無力了。至于在國破之際臨危受命匆匆登台的端宗趙昰和末帝趙昺,不過是兩個懵懂無知的孩童罷了。

表面上,南宋的皇帝們似乎仍然站在時代的至高點上。實際上,從高宗起,皇權就已經讓位于相權了。除了理宗一朝外,其他各朝都是奷相權相當道掌權。皇帝們活得都挺憋屈。否則,甯宗也不至于哭着喊着不當這個皇帝了。書中描寫甯宗繼位的那一幕很有意思。“當吳太皇太後命趙擴穿上黃袍時,趙擴居然吓得繞着殿柱逃避,口中還大聲地喊道‘兒臣做不得,做不得。’”

其實呢,這世間人,世間事,哪有什麼做得做不得。就像《趙宋》一書最後一個章節“皇陵浩劫”裡記述的那樣,“中國曆代改朝換代之際,多對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護政策。”而“楊琏真加等人的盜墓行動得到了元朝官方的鼎力支援”。就連盜前朝帝王陵墓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做不得呢。那些曾經站在時代至高點上的人們,趙宋王朝的十八位帝王,可會想到,當屬于他們的時代結束之後,竟然連存放骸骨的陵墓都無法保全。然而,這,就是他們的家國天下與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