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作者:陶文上古史

導 語:《禮記·曲禮下》曰:“國君死社稷。”纣王自焚鹿台,崇祯吊死煤山,頗有『氣節』之舉。因遵循古禮制,雖執政頗受非議,但安陽淇縣纣王墓、北京昌平崇祯陵,盡管一眼看上去寒酸,但史載仍以帝王禮葬之。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明成族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亡國之君崇祯帝自缢煤山,“君王死社稷”。也算有始有終啊

相比之下,苟且被俘的北宋徽欽二宗,在被羁押到死的二十幾年中,真是受盡了屈辱、奚落和虐待,一言難盡啊!

一般而言,“神不歆非族”,一姓帝王哪有朝拜外人的?連一手創立封建禮教的“儒家元聖”周公旦,早早兒地就被請出文廟,後世總也不能複位。但生前地位不高,功績并不突出的“能平九土”的社神後土,“能植百谷”的谷神後稷,卻成了曆代中國的國體象征,奇怪也欤?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社稷五色壇——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顔色土壤覆于壇面,象征國土。

《禮·祭義》:“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杜預曰:在家則主中霤,在野則為社。《周禮·考工記》載,社稷壇設于王宮之右,宗廟建于王宮之左,兩相相對,前者代表土地,後者代表血緣,同為國家的象征。

有圖有真相,關于【後土】【社稷】四字,文史密匙精選,漢夷契普四語參照,從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簡牍、帛書、漢隸和傳抄古文全解碼——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漢典網稷字源流演變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爾雅•釋草》曰:“稷,粟(小米)也。”一說黍(黃米)也。 周朝視稷為“百谷之長”,因之谷神為稷。【歸藏文字告白,『發展興旺,糧滿衣豐,死亡盯纏,甩開遠去』曰稷。】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傳說周始祖姬棄,是高辛氏帝喾兒子,打小喜歡擺弄莊稼。帝堯陶唐氏的“農師”,封于有邰(陝西武功),死後祀為稷神。由不得國君不重視,“熟視無睹”,國君終也無好下場。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漢典網社字源流演變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歸藏文字告白,『土地興旺,人不成器,過了負荷,死亡禁忌,…』曰社。】土地很嬌貴,動不動就死亡。民以食為天,,過去輪耕、休耕、田埂、洗地(淡水沖洗鹽堿)……——可持續發展利用。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歸藏文字告白,『土地分界』曰土,『分家地糧』曰土。】《禮記 · 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句龍,為後土,能平九州,。 ”《淮南子.天文》曰:“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治四方。”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河南是中國笫一農業大省,為曆代朝堂穩定付出極大,洛陽、鄭州、安陽及許昌皆有重要古都,『三農無小事』。……生地、熟地、撂荒地(棄耕的田地)等,旱地、水澆地、山丘梯田等,畝産量、用工量和維護費差異極大。舊社會土地兼并,主要搶占的就是連成一大片的平原地、水澆地和熟地等。

『上等田賦之所在』,又往往因特權少稅、偷稅、免稅,負擔全部轉嫁到小民小戶身上,“貧者無立錐之地”,社稷動蕩自然不安。不止封建社會,所有特權社會都會陷入【治亂】怪圈,“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比殷墟甲骨文還早的古文字##國學##曆史真相##文明探源##國文幹貨分享#

《禮記》:國君死社稷|5000年後土、後稷二人,憑啥變國家象征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侵删。破譯太燒腦,企盼您的關注,感謝分享評點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