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作者:股癫樂講曆史

在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曆史中,出現過一種全球流行音樂界都十分罕見的現象,那就是一種大多數國人聽不懂的方言卻成為引領流行音樂潮流的主流聲音。從70年代到90年代末的幾十年間,粵語歌在中國華語音樂風靡一時,成為一股潮流,并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粵語歌在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史上是怎樣産生發展繁榮最終走向沒落的?它同時也見證了香港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港商業文化的興衰。但直到現在哪首歌是最早的粵語歌還存在争議。那麼是怎樣的一個轉折讓粵語歌開始流行?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50年代的香港

20世紀50年代以前,香港的社會結構基本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階層:上層是英國殖民政府中的進階官員、外資商業銀行的進階管理人員和一小群華人商辦和富商;中産階級是華人中的一些專業人士及精英份子隻占少數。下層階級主要是家庭傭工、職員和大多數勞動人口。不同階層之間接觸和流動很少,層次分明,很少互相交流。然而,自1949年以來,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至200多萬,是原來的四倍多。在新移民中,除了少數中高層資本商人和專業人士外,大部分人是從廣東附近地區會說粵語的農村居民遷移過來。

1950年初,粵劇在中下層确實很流行。從粵劇開始,粵語流行曲将全出粵劇唱曲化整為零,從此在粵劇歌曲中誕生。小曲是傳統粵劇的分割線。除了粵語原聲配樂外,大量應用了流行的國語歌曲、西方流行歌曲等填充粵語歌詞。當時一般歌壇都是依附于茶館供人們品茶聽音樂。對于普通人來說,消費是相當普遍和負擔得起的。20世紀50年代初,這種形式蓬勃地發展起來。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20世紀60年代,許多香港電影在東南亞等地流行起來,但當時粵語流行音樂隻是粵語電影的附屬品,當時的電影演員均曾推出粵語唱片。但都未能形成氣候,成為藝人發展的事業。主要原因是,粵劇風格的唱腔在香港粵語電影中并不受年輕人歡迎,被認為是陳舊和市井的,就像當時被稱為“廟街王子”的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那時候大部分年輕人還是比較喜歡國語歌和英文歌。20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的麗莎和鄭錦昌成功打開了香港市場。當時麗莎被香港市民稱為“粵曲小王後”,鄭錦昌則被市民稱為“粵曲小王子”。他們的經典歌曲有《相思淚》、《新禅院鐘聲》、《唐山大兄》等。還有當時的電影演員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也演唱了不少歌曲作品。他們雖然廣受喜愛,但仍然沒有令粵語流行音樂從此走出低下階層音樂的形象。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1973年至1974年間,當時的香港,受股災和埋能源危機的影響,本來五光十色的街道所有的霓虹燈都關閉,整條街變得死氣沉沉,而電視就成為了廣大市民唯一娛樂。當時的電視台,電台仍以英文歌,國語歌為主導。1974年3月,無線電視改編小說《啼笑因緣》成為電視劇,一個講述賣唱歌女的愛情故事,由于劇集裡面需要唱很多歌,而對白是用粵語,如果歌曲用國語演唱,明顯不協調。應邀請為《啼笑因緣》譜寫了歌曲的顧嘉輝先生作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用粵語演唱電視曲,并請來了當時以響亮甜美的歌聲和活潑可愛的形象而紅極一時的“筷子姊妹花”成員仙杜拉演唱。此舉大獲成功。《啼笑因緣》成為第一首粵語劇集主題歌。《啼笑因緣》的流行,開始帶動當年粵語流行歌曲的熱潮,為粵語流行歌曲奠定了非常重要地位。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同年,擔任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的許冠傑進軍影壇,推出由許氏三兄弟出演的喜劇《鬼馬雙星》。由于當時的電視已經相當普及,電視劇和電視廣告等已經深入每個階層,粵國文化越見鞏固,于是許冠傑許冠文兩兄弟開始創作,在電影中插入廣東主題曲《鬼馬雙星》,電影《鬼馬雙星》不止為當時一蹶不振的電影挽回好多觀衆。許冠傑也乘勢推出他的第一張廣東唱片《鬼馬雙星》,《鬼馬雙星》真的唱到街知巷聞,在香港歌壇一鳴驚人,這首由許冠傑作詞作曲演唱的《鬼馬雙星》,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許冠傑作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他幼年生活在貧苦的香港蘇屋村,和數以萬計的下層家庭一樣生活在狹小的機關,曆經着淩亂不堪的時刻。是以他創作的音樂大多都是關乎底層人民、市井百态,極具人情味兒。他創作的《鬼馬雙星》形象生動地唱出中下層階級當時現實的生存狀态——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撞正輸曬心翳滞無謂,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第一首粵語歌,傳唱了四十年,當年買到全靠搶

《鬼馬雙星》在中下層群衆中廣為流行,專輯買到全靠搶,并且成為英國BBC電台播出的第一首中文歌曲。許冠傑一時叱咤香港樂壇,無人能及。當時在香港樂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首就好像是一個轉折點讓粵語歌開始在中國樂壇流行。《鬼馬雙星》也是最受大家對粵語歌起源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