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7月16日晚,在上海交響音樂廳,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演出現場。

8天集訓,9天成團,雖然臉龐還很稚嫩,手下功夫卻不弱,一曲《父輩》甚至讓觀衆熱淚盈眶——這就是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團,一支“夏日限定”樂團的魅力。

7月16日晚,在上海交響音樂廳,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以95人的大樂隊編制亮相,為觀衆獻上了莫紮特《唐璜》序曲、印青《在燦爛陽光下》,以及上海交響樂團委約楊帆創作的《父輩》選段。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上海交響樂團同時委約四位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并試水開放演出版權,歡迎大家都來演。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選中了楊帆的《父輩》,成了第一個吃螃蟹者。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排練照

“孩子們的演出讓我特别意外,我的激動和驚喜完全不亞于作品首演的時候,聽說他們最小的才8歲,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向他們緻敬。”在北京看完音樂會的直播後,楊帆欣喜地說道。

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由上海交響樂團指導,誕生于2016年,旨在利用假期時間,将孩子們彙聚夏季音樂節,過一把“樂隊瘾”。

今年,夏季音樂節收到了300多位學生報名,年齡跨度在8歲-18歲,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95人入選,規模創了曆屆之最。不隻是上海本土學生,今年還有學生從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報名,遠道而來。

為了手把手地專項指導,夏季音樂節為樂隊配備了指揮和教師團隊,每天,老師們都會把樂隊成員打散,先按弦樂、管樂等聲部分排,再進行最後的樂隊合排——學生們可以直接從職業樂手那裡學到樂團演奏、樂團合作的一手經驗。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17歲的徐川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因為喜歡樂隊的氛圍,他連續四年參加了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今年還當上了第二小提琴聲部長,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他,讓人見識到一位理科學霸不太常見的一面。

“樂隊需要考試和選拔,演出的曲目比較難,排練的進度也比較快,鍛煉更大,成長也更快。”“一開始我隻管把我的段落拉好,因為水準不是特别高,第一年排《蝙蝠》序曲,很難!我練了好久才勉強練下來。”四年下來,徐川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坐上第二小提琴聲部長的位置後,他的團隊意識也更強了,會主動去提點聲部裡那些年齡更小的小朋友磨練技術和弓法。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在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像徐川這樣的“老面孔”還不少,有二三十個,“回頭率”高達1/3。

不過,樂隊裡更多的是新鮮面孔。為了輻射更多非音樂專業的孩子,讓音樂不隻是少數人的權利,每年,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都會重新招生,從零開始訓練。來自上海諾德安達雙語學校的沈爾萱便是其中一位,隻有10歲,是一位嬌小可愛的大提琴手。

往年,沈爾萱都是以觀衆的身份坐在台下,如今以樂手的身份坐在台上,“太有成就感了。”她最開心的是交到了好朋友,其中一個讀六年級、一個讀初二,雖然有年齡差,但她笑說并不存在“代溝”,“平常在家裡我都是一個人練琴,不知道怎麼去配合,進了樂隊,我知道聆聽、合作了,對練琴也很有幫助。”

排練過程中,兩人都被楊帆的《父輩》打動了。年初的新年音樂會上,沈爾萱就聽過上海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組成的“聯合樂團”演出其中的片段,“沒想到後來自己也有機會演出,很震撼,很好聽。”每次排練完,大家都感慨萬千,漸漸從好聽的旋律中觸摸到作品的深度,也慢慢感受到了父輩們所經曆的光輝歲月。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夏季音樂節學生節日樂隊的管理老師胡勻勻見證了學生們8天來的進步,“這首曲子太贊了,每次音樂響起,我就起雞皮疙瘩,尤其是弦樂主題,每次都會熱淚盈眶。”

“和孩子們在一起很快樂,他們很單純、很直接,對音樂很熱愛,天分還是有的。”宋國強原是上海交響樂團的樂隊長,如今退休在家,今年被特邀來擔任木管聲部的輔導老師。

宋國強原本以為孩子們連拍子都數不清,沒想到很正規,有的聲部甚至讓他驚訝,“和職業樂團當然不能相提并論,但我還是按照職業樂團來嚴格要求,要求不高,他們就會下滑,要求高,他們才會拔上來。”也有紀律不那麼好的時候,宋國強感慨,孩子們怎麼老是離不開手機呢?一休息,他們就去看手機了。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這支9天成團的學生樂團讓人驚喜

“這些小孩太聰明了,比我們小時候聰明多了。我以前在戲校待過,要搞國樂,結果樂隊合得亂七八糟。”宋國強回憶,在他那個年代,學校還真沒有這樣高水準的學生樂團,這得益于社會進步,音樂事業也在進步。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