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昊講述短片《棗知道》:秘制川味有來頭

作者:中國吉林網

2020年下半年,騰訊攜手閱文共邀閱文白金作家“愛潛水的烏賊”,創作了一篇與世界文化遺産相關的網絡短篇小說《棗知道》。緊接着,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訊中心、峨眉山市文體旅遊局的指導下,雙方還基于這部小說打造了同名短劇。短劇由世界遺産講述人秦昊演繹,采用四川非遺泥塑的美學方式,制作成了定格動畫短片,并以四川特産“牛角棗”為故事線索,讓觀衆感受到濃濃的川味。

創作

将峨眉人文元素在小說裡呈現

《棗知道》的故事很離奇:男主李冠軍回峨眉山老家躲債,意外在宅院的棗樹下發現了一張藏寶圖,圖上留着父親寫下的“内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可貪心”。李冠軍邀發小一塊前往山中尋寶。二人曆盡千辛找到藏寶洞,藏寶洞中蒼玉為壁、黃金為座。其中有一顆寶石棗樹大放異彩,但想起藏寶圖上的題字,二人隻是取了些銀錢便返家。

他們安然歸來,卻不知回到家才是兇險的開始……原來他們清點銀錢時,因包袱中出現的閃耀異彩的寶石棗而心性大變,紛紛出手争搶,卻不知院子的棗樹早已消失。在争搶中二人耗盡壽元、骨肉枯幹化為森森白骨。不久,宅院門口出現一位青年,青年看向眼前的白骨和财寶後,十分唏噓,在藏寶圖上寫下十二字箴言并将其與白骨一起埋葬在院中棗樹下……

數年後,青年再看棗樹,一孩童問他:“爸爸,你在看什麼呀?”青年告訴他:“冠軍,你以後就知道了……”這場因貪念而起,也因貪念而終的故事還在無限循環,而終止這無休止循環的方式早就被父親寫在了藏寶圖上——内安其神,外去其欲,不可貪心。

談到這部小說創作所耗費的時間和文中大量的峨眉山元素,“愛潛水的烏賊”稱,他本人就是峨眉山人。當時騰訊和閱文的“世界文化遺産新文創計劃”項目組找到他的時候,說希望他寫一些關于世界文化遺産的故事,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從開始構思到故事成型大概用了三周,在他看來,短篇最難的是靈感創意,有了創意就有了文章結構,一個短篇也基本成型了,之後的動畫泥塑部分團隊用了兩個多月拍攝了短片。

“我對峨眉山最大的印象,除了風景很美、食物很好吃,還有很多佛廟、僧侶,在民間喪葬風俗上卻會更偏道教一點,這裡是宗教文化相處比較融洽的地區。另外還有很多人文元素,比如有李白,還有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傳說,我希望把這些元素呈現一點出來。”“愛潛水的烏賊”說道。

采訪中,北京青年報記者還了解到,《棗知道》是“愛潛水的烏賊”人生首部網絡短篇小說,在他看來,寫長篇小說可以去鋪陳,花很多細節把想要表達的東西勾勒出來;而短篇的篇幅非常有限,必須在這麼短的篇幅内有起承轉合和完整的故事結構,整個創作挑戰更大。

拍攝

結合非遺拍成定格動畫短片

值得一提的是,泥塑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四川的泥塑更是惟妙惟肖。為此,中國美院翁劼老師采用四川非遺“泥塑”的方式,将《棗知道》制作成定格動畫短片,并以四川特産“牛角棗”為故事線索,讓觀衆感受“四川味道”。

據了解,這部短片整個制作過程大概89天,其間制作方深入研究了明代的服飾和房屋特點,比如明代讀書人大多穿襕衫或直裰,而平民百姓為了勞動便利則上身着衫襖,下身着褲。在拍攝前,工作室的小夥伴們都會先真人出演一遍,再采集他的速度,由動畫師進行一些動畫誇張呈現。

“整個拍攝過程還挺考驗耐心的,比如一個動畫師一天隻能拍出三秒的素材,因為說一句話,就要換十幾次不同的嘴。而且泥塑人偶的毛發、臉妝拍攝時都會掉,是以每拍一個鏡頭都需要補妝,就像對待真正的演員一樣。”翁劼介紹道。

對此,“愛潛水的烏賊”稱他之前對泥塑了解不夠多,看到制作出來的短片以後,才發現這種文化表達方式很有意思,将網文和非遺結合起來推廣給大家看,他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觀察

短文短片打造短IP值得嘗試

對于《棗知道》這種快速的短IP發展形勢,“愛潛水的烏賊”稱,他首先感受到騰訊與閱文的項目團隊非常用心,花費了很大精力,并且項目推進得非常快,從立項到短篇出來,也就幾個月時間,這一點出乎他的意料。“現在這種形式也是對短篇創作和泥塑、水墨畫各種文化結合下的快速孵化的一種更好的方式。”

同時在他看來,這種針對短内容的短IP發展模式對網絡文學創作和整個産業鍊會産生一些影響力:一個是推動網文裡的短篇創作,一個是把網文裡很多優秀的有趣的東西和其他有文化底蘊的事物結合,并快速推給大衆,這也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嘗試。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今年騰訊新文創大賽收獲了近7000件作品,其中不乏圍繞如秦陵兵馬俑、頤和園、皮影戲等中國文化遺産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創作的好作品。說到數字内容形态的開發,其實《棗知道》是“世界文化遺産新文創計劃”首次嘗試,該計劃也已籌劃于2021年春節期間推出一系列青年創意者的新文創作品,讓大家在家“雲遊”世界文化遺産。

對此,“愛潛水的烏賊”通過當代人的視角去解讀曆史來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一些東西。在他看來,我們所有的曆史都是為了讓當代人活得更好,他通過文學創作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給當代一些精神的滋養和能夠撫平自己内心的一些東西,這也是他參加新文創大賽的原因之一。

北京青年報 記者 張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