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年當把紅歌唱——聽《歌唱二小放牛郞》有感

作者:英雄拒絕黃昏

“領悟黨史紅色文藝微評論”征文之四十六‬

成月秀(韶關市作家協會)

少年當把紅歌唱——聽《歌唱二小放牛郞》有感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我帶着小女兒在礦山公園草地上玩得正歡,卻被旁邊亭子裡傳出的二胡伴歌聲吸引了。

《歌唱二小放牛郞》!多久沒有聽到過這首歌了?

我拉着女兒的手悄悄走了過去。原來,是一個約八九歲的小女孩在練歌。圓圓的臉蛋,閃亮的大眼睛,很清秀的模樣。她身旁,坐着一個白發蒼蒼而硬朗的老人,白襯衫,黑西褲,身體随着拉二胡的動作輕輕擺動。我猜想他們是爺孫倆吧。清亮而稚氣的童聲伴着如泣如訴的二胡聲,讓人不忍打擾。我默默地聽着。當聽到“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聽到“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時,不禁潸然淚下。

而我的感動,一是因了這首歌裡故事的悲壯和旋律的凄婉悠揚。

少年當把紅歌唱——聽《歌唱二小放牛郞》有感

《歌唱二小放牛郞》由方冰作詞,李劫夫作曲,創作于抗日戰争中期。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體裁,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1942年,在河北涞源縣,有個叫王二小的兒童團員。13歲的他經常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一天,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機智勇敢的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最終知道上當了的日本鬼子氣急敗壞地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鬼子被消滅了,幹部和鄉親們得救了,王二小卻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每一個老鄉都含着眼淚,歌唱着二小放牛郞”。王二小英勇犧牲的故事很快傳遍解放區,《晉察冀日報》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故事。而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士方冰和李劫夫根據報道也很快合作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

歌曲采用了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的旋律來詠唱多段歌詞。雖然七段歌詞用同一曲調反複演唱,但因歌詞叙事生動,曲調優美動聽,深情婉轉,因而不覺單調乏味,反覺悠遠綿長、感人肺腑。

一首兒童歌曲曾在中國大地傳唱幾十年,從烽火歲月唱到和平年代,從幼稚孩童唱至耄耋老人,經久不息。為什麼到現在每一次的唱或聽都依然讓人熱淚盈眶?我想,這是詞曲的魅力,是英雄故事的震撼人心,是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的薪火相傳。

這首歌曾激起了多少人的沸騰熱血啊。一個13歲的孩子,不畏犧牲,不做亡國奴,誓死保家衛國,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中華民族不倒的大旗。還有雨來、海娃、張嘎,劉胡蘭……一個個少年英雄的名字永遠刻在民族崛起的曆史上。在我們這片曾千瘡百孔的大地上啊,是千千萬萬的英烈抛頭顱灑熱血澆鑄出民族的希望之花。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匍匐在地任人宰割?挺起胸膛,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捍衛我們的每一寸土地,保衛我們的祖國與人民!哪怕在歲月靜好的年代,我們也應不忘國恥才能奮勇前進,也應繼承和發揚這種革命精神才能讓祖國立于世界民族不敗之林。

英雄不問出處,英雄也不問年齡。新冠肆虐的這一年多裡,多少尚稚嫩的面孔像一個真正的大人,按下鮮紅的手印舍生忘死“抗疫”在一線。中華民族的脊梁挺立在病魔手舞足蹈的狂妄中。而在今年七月份的鄭州抗洪救災中,那個一臉稚氣的消防員小心翼翼地把一個嬰兒抱在懷裡,嚴肅而鄭重。大孩子在洪水中抱着小孩子時,他們互相對望的情景令人動容。這,就是愛與責任,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少年強,則國強”!

今天,雲淡風輕,莺歌燕舞。而一個孩子和一位老人,卻用他們的方式“把動人的故事傳揚”,向我傳遞着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有多久沒有聽過這首歌了?在流行歌曲泛濫的今天,在小我的情緒裡或撕心裂肺地吼,或凄凄慘慘地怨。小小孩可能還可以唱唱《小星星》《兩隻老虎》等,而大一些的孩子,處在懵懂的年少時期,不太小,又不足夠大,他們能唱些什麼歌呢?還有多少孩子會唱《歌唱二小放牛郞》?還有多少孩子會唱《唱支山歌給黨聽》?如果你叫他學唱《十送紅軍》他定會甩你一句:“那麼老土的歌,誰會唱?”當孩子稚嫩的童聲裡飄蕩着的是“哥哥哥哥我不走,妹妹陪你到白頭”這樣的字眼時,請不要怪孩子。“少年兒童無歌唱”已成當下兒童藝術教育中的一大缺失。老的兒歌嫌土,新的兒歌青黃不接。你叫孩子去唱《捉泥鳅》吧,他可能連泥鳅是啥樣也不知呢。資訊時代,孩子們被動地收聽着情情愛愛的成人歌曲,吸收着成人文化。一些正能量又時尚大氣且較受孩子們喜愛的歌曲,如《國家》等卻屈指可數。

“少年兒童無歌唱”的窘境,是社會發展中的複雜問題、是教育的偏差、是市場經濟利益的博弈等造成的,在此不作贅述。

兒歌的傳唱對少年兒童的人格培養教育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的精神食糧,也是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秀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的有效途徑。如何讓孩子們有歌可唱、樂于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是以,在今天,我淚水滑落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聽到了一位小女孩用清亮的歌喉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郞》,這深深觸動了我的心。而同時我也為了我的這份觸動感到由衷的失落——什麼時候開始,聽孩子唱一首紅歌竟然成了奢侈的事?這首我們兒時一直傳唱的歌曲似乎在我耳邊消失了好久,我們在當下躁動不安的流行曲中早已把它遺忘。但是,這位白發蒼蒼而正氣浩然的老人沒有忘記。相信他定是經曆過那段烽火連天的苦難歲月,是以才會對革命歌曲情有獨鐘吧。而小女孩呢,相信她也能讀懂歌詞裡的含義與精神,是以她才能那麼全情投入地唱得動人。

一曲罷,很詫異我4歲多的小女兒竟紅了眼眶。她附在我耳邊悄悄地說:“媽媽,那個姐姐唱的歌真好聽。我覺得好傷心啊。”

後來,我在草地上給女兒講王二小的故事。接下來,我也會教她唱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郞》,或者更多。

少年當把紅歌唱——聽《歌唱二小放牛郞》有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