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佟彤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印度社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明明私下裡吃肉,卻在人們面前裝扮成素食者。雖然存在"表演環保主義"的因素,但也與印度的文化傳統有着深厚的淵源。從印度的宗教和社會文化傳統來看,印度人更受素食者和素食者的歡迎,人們甚至通過他們是否素食來判斷一個人的地位。
國宴都是素食主義者
雖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素食者在印度的地位都一定很高,但地位高的人往往是素食者。相應地,在地位較低的人群中,素食者的比例越低,"肉食者蔑視"一詞在印度的社會意義就越大。印度國宴主要是素食主義者。當習近平總統于2014年通路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時,莫迪為他的歡迎準備了100多種當地美食,全部是素食。特朗普在2020年初通路印度也是如此,當時印度媒體報道說,他在印度的第一天,在國宴上幾乎沒有吃過一張裝滿素食菜肴的桌子。
《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參加國際會議時基本上都是吃自助餐,發現自助餐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冷、熱或菜,主食是以劃分為區域,而往往分為素食區、非素食區、印度素食區、外國人非素食區。有一次,《環球時報》記者拜訪印度理工學院院長時,他和印度一方共進午餐,所有素食菜肴都用新鮮蔬菜等食材烹制而成,新鮮可口,而且不像一般的印度餐廳味道那麼重,這頓飯可以說完全颠覆了記者的刻闆印象,即印度餐充滿了辛辣鹹味的菜肴糊狀。
還有一次有記者參加在一家中餐館舉辦的晚宴,其中一位小客人是一個印度孩子,看名字他應該是高種姓的,結果面對一桌中國好吃,孩子最後隻吃了一根生黃瓜。在印度,身份地位與種姓水準并不完全一緻,但也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的。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很難詢問某人的種姓,但人們可以通過姓名,膚色,素食等來判斷彼此的種姓。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叔叔》中有一個情節可以解釋印度人是如何通過飲食來判斷種姓的,英雄一開始以為這個漂亮可愛的小女孩是高種姓,後來發現她愛吃雞腿就決定她應該是低種姓......
素食,非素食替代品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
印度肉不叫肉而是非素食,很明顯,素食是主流,肉是非主流,從名字上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差異。在印度,素食和非素食之間的差別無處不在,所有包裝食品都必須标記為素食或非素食,素食标志是綠點,非素食标志是棕色圓點。除食品外,一些進口商品,如牙膏,也必須标記為素食。食品加工中使用的一些食品添加劑或配件也必須明确辨別。印度法律在這方面非常嚴格,如果誤認或辨別不清造成"誤插"的情況,輕訴訟、重都可能引發宗教沖突。
印度人對素食主義者和非素食主義者的劃分與我們的一般了解不同,并不是說非肉類是素食主義者。例如,雞蛋和牛奶是素食主義者還是非素食主義者?印度的答案是,牛奶是素食主義者,雞蛋是非素食主義者。印度對素食和非素食的判斷标準可以追溯到古代吠陀宗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和佛教的"非暴力"思想。印度人認為,奶牛在滿足了小牛的母乳喂養需求後,很樂意給人類喂奶,是以牛奶可以被歸類為素食主義者。母雞不願意把雞蛋作為食物獻給人類,是以雞蛋不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航班上,乘務員在分發餐食時會詢問乘客是否想成為素食者或非素食者,許多首次乘坐印度航班的外國乘客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的一些乘客也會有内心的掙紮,有的甚至在家裡吃肉,在大衆眼中為了面子,為了更高的社會認同感會堅決回答:請給我一個素食。面對食物,這種道德困境可能是印度獨有的。在印度線上論壇上關于素食人口的讨論中,一些印度網民評論說,如果對印度素食者的比例進行兩次民意調查,一次是無記名投票,一次是無記名投票,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
素食的味道像肉
《環球時報》記者曾通路過印度的一些聖城,如瓦拉納西、R.I.A.等,那裡很難找到肉,找到一家供應炒飯的餐廳是好運氣。記得我去艾哈邁達巴德的時候,記者不容易找到麥當勞,邢沖進去點菜時發現隻有素食漢堡。但記者也發現,在隻能吃印度菜的環境中不會特别向往肉類,這與印度菜的烹饪特點有關,很多素食從烹饪方法到營養都比不上我們的肉。一些印度素食者甚至可以說是油、鹽、糖分高,這與我們對中國素食輕盈的印象完全不同。
說到印度菜,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咖喱。而且很多人一定和記者剛到印度時一樣,想當然地認為咖喱是一種調味品,它一定像中國辣椒面差不多前就把菜從鍋裡撒進去就灑了進去。否則,咖喱粉(在印度通常被稱為"Masala")需要在油中煮熟。我們可以從印度食物的靈魂生産中學習,醬汁,蔬菜如何變成高油,高鹽的糊狀物。首先将油放入印度壓力鍋中,加入切碎的生姜,大蒜,洋蔥醬和辣椒,加入鹽,用咖喱粉和切好的蕃茄(或菠菜)炒幾分鐘,加入酸奶,加鹽,炒,然後用壓力鍋炒10分鐘做鍋。這種醬汁(或碟醬)可以放置更長的時間而不會變質,并且可以在冰箱中儲存數月,使其成為印度炎熱天氣的理想選擇。用水煮蔬菜,加入醬汁,加入一些鹽,制成純印度風味的糊狀物。
還有一種常見的素食叫古拉博伽木,就是用糖水和面條在油中炸成小丸,然後放入糖水中煮熟,在餐桌上撒上一些糖漿。印度的許多素食者都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