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此人一生隻服曹操,曾揚言生擒常山趙子龍?飛叉是他最強武器

陳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虛構的一個人物,出場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其真實身份是獵戶出身的武将,是東漢末年荊南桂陽太守趙範麾下的管軍校尉。在《三國演義》中,陳應與戰友鮑隆、長沙太守韓玄麾下管軍校尉楊齡和零陵太守劉度之子劉賢及部将邢道榮,并稱“荊南五虎”。

作為荊南五虎之一,陳應以善使飛叉,作戰冷靜且有謀略而聞名于桂陽郡。陳應雖隻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一回,也隻有兩小段,卻獨自一人就說了四句話,還和戰友鮑隆共同說了兩句話,還有用武兩次及用文一次。相對零陵太守劉度而言,羅貫中還是很照顧陳應,給他安排這麼多的露面場合及舞文弄武的機會。可惜,陳應終究是跑龍套,雖敢恃勇挑戰趙雲,罵怼趙雲,叉對槍,終究武藝不精,被趙雲捉住;後詐降不成,終究計謀不高,反被趙雲斬首示衆,還讓趙雲将計就計反攻取桂陽郡,反捉住趙範。

三國此人一生隻服曹操,曾揚言生擒常山趙子龍?飛叉是他最強武器

在《三國演義》裡是這樣介紹陳應:管軍校尉陳應、鮑隆願領兵出戰。原來二人都是桂陽嶺山鄉獵戶出身,陳應會使飛叉,鮑隆曾射殺雙虎。二人自恃勇力。陳應不但是桂陽本鄉本土,還是一個有勇力,甚至會使飛叉的一個獵戶。

衆所周知,冷兵器時代,獵戶大多用陷阱、紮槍(最早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來刺殺獵物;而後在木棍的一頭裝上石镞或骨镞;再後是鐵制的槍頭)、弓箭、夾子、網套、毒藥等工具。可用叉作為獰獵工具不多,可用飛叉,更是少之又少。叉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即是古時獵獸之器,為獵戶所創;也是漢時蠻人所用利器,為南蠻所創。叉,古代的一種兵器,頭有分杈。叉,作為兵器時,與矛、镗、刀、戈、槊、鞭、锏、劍、錘、抓、戟、弓、钺、斧、牌、棍、槍同列入中國十八般兵器。飛叉,使用裝有活絡環形鐵片的鋼叉,能夠在肩、背、胳膊等處滾轉,或抛擲空中,然後接住,耍出各種花樣。飛叉則是叉的改裝改良版,比叉更具有攻防技擊之用。使飛叉的獵戶,更是獵戶中的狀元。要不然,陳應怎麼能成為“吃皇糧”的管軍校尉。

三國此人一生隻服曹操,曾揚言生擒常山趙子龍?飛叉是他最強武器

在《三國演義》中,陳應獨自一人說了四句台詞,“某請出戰。若擒不得趙雲,那時任太守投降不遲。”、“我等隻服曹丞相,豈順劉備!”、“這人發怒去了,隻索與他厮殺。”和“必須帶些人馬。”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以下屬身份回應上司趙範商詢對策時所說的。陳應說這兩句話時,可以正确擺正位置,應答如流,不僅能獻計獻策,還不失表明立場,忠誠可嘉。第二句是從對手界限應對敵人趙雲責罵時所駁的。陳應對罵趙雲時,能夠精确轉換身份,不卑不亢,不但能從容應對,而且能不失身份,可圈可點。第四句是從搭檔角度提醒戰友鮑隆施計時所提的。陳應建議鮑隆時,不妨準确換位思考,實事求是,不光能量力而行,還沒有貪功之嫌,坦坦蕩蕩。總而言之,陳應這四句台詞在不同環境下不同對象前,句句張馳有度,有的放矢,謀略溢于字裡行間。

三國此人一生隻服曹操,曾揚言生擒常山趙子龍?飛叉是他最強武器

陳應,一個作戰冷靜且有謀略的管軍校尉,本應保境安民、建功立業,還可飛黃騰達、青史留名。隻可惜,陳應不識時務,非要與風頭正盛的趙雲碰一碰硬,以及對如日中天的劉備惡一惡心。可結果是,陳應不僅被趙雲生擒,詐降還被趙雲識破,白白送了性命。

筆者按:不識時務,指不認識目前重要的事态和時代的潮流。陳應,在荊南五虎之中,本是一個有謀略的管軍校尉,卻在劉備征桂陽郡之際,去挑戰剛剛在長坂坡之戰七進七出的趙雲,可挑戰不成,反丢了命。是以說,人就是要順應潮流,緊跟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