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的“醫者”身份

作者:廖昊
蘇轼的“醫者”身份

藝家藝事

蘇轼的“醫者”身份

圖為三蘇祠裡的蘇轼雕像。(IC photo供圖)

○師正偉

提起蘇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學上的非凡成就。其實,蘇轼一生建樹頗多,他不但精于文學、書法、繪畫,而且在脈學、本草學、藥膳、公共衛生管理等醫藥學領域造詣頗深。

宋代儒生習醫,是一種普遍現象,由此誕生了一個詞“儒醫”。蘇轼一生宦海沉浮,屢遭貶谪,但受當時“無儒不通醫”的影響,他熱衷醫學的情懷始終不變。特殊的仕宦經曆,也為他收集醫藥良方提供了便利。每到一處,他都千方百計搜集驗方,廣施藥物,解救百姓之疾苦。凡是親朋好友、民間、宮廷、醫書、醫家及僧道身邊流傳的驗方秘方,他都及時收集整理記載。并先後撰成了《蘇學士方》和《聖散子方》。後來人們把蘇轼的《蘇學士方》與沈括的《良方》合編成《蘇沈良方》,于北宋熙甯八年(1075年)刊發;原書十五卷,現通行本有十卷本和八卷本,是一部比較科學實用的重要古籍醫書。

蘇轼關愛百姓,所到之處,總是盡可能了解民情,力求減輕人民疾苦,重視疫病預防。他收集秘方,廣蓄藥物,并非自療和自養,而是用來布施他人,救世濟民。蘇轼曾先後兩次到杭州做官,一次是1071至1074年任杭州通判,另一次是1089至1091年任知州。第二次到杭州就任時,正暴發嚴重的瘟疫;他親自到防疫一線,将收集的秘方“聖散子”獻出來,發動衆人配藥,不問老少良賤,以一副一文錢的低價出售。為使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蘇轼将從朝廷撥付的修繕費節約出來的2000缗錢拿出來,自己又慷慨解囊捐出50兩黃金,建起了一處病坊,名為“安樂坊”。據記載,安樂坊在三年時間裡醫好了上千患者。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作饘粥,藥餌,遣吏挾醫,分方治病,活者甚衆。”後來,安樂坊由政府接管,更名“安濟坊”。宋徽宗崇甯元年(1102年),朝廷開始在各地設定安濟坊,專為窮苦人治病。

蘇轼一生對醫學頗有研究,留下了不少論述醫理的篇章。在《仇池筆記》中,他指出“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痊,驗醫能否”的“困醫”惡習。他認為“至虛有盛候,而大實有羸狀”,差之毫厘,便有死生之異。“有疾求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了然知患之是以然,然後診之。虛實冷暖,先定于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論述中醫養生學的《東坡志林·修養》,涉及清志、德行、飲食、房中、丹藥等諸多方面。《論實體》中解析菱、芡同出水澤,但菱性寒、芡性暖的藥理。《論雨井水》中則推薦用不同季節的雨水煎茶煮藥,今天看比起當時用河水會與人有益。他還在《論茶》中倡導以茶漱口的口腔清潔方法等,當時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由于蘇轼是大書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有些人見他開處方,就備了寫有自己名字的優質紙張,佯裝生病來請他診治,盼得墨迹。蘇轼明知他們無病求醫,卻從不拒絕,利用開處方宣傳醫藥衛生和疾病防控常識。

蘇轼十分推崇食療養生,一生寫過《問養生》《書養生後論》《養生說》《續養生說》等數十篇養生方面的文章。清代學者王如錫,将蘇轼的詩文雜著及同時代人的相關記述編纂成冊,命名為《東坡養生集》,成為我國養生學中珍貴的資料。他提煉總結出“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等養生要義,“安與和”的養生觀,至今為人推崇。

被百姓每逢荒年代糧充饑之物芡實,卻被蘇轼視為食療佳品。他在《東坡雜記》中載:“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芡實有滋潤髒腑的作用,他認為食熟芡實當一枚一枚細嚼慢咽,每日服用,持之以恒可補益腦髓,促進消化。

蘇轼還會把平時精研藥理之心得體會和搜集到的民間驗方融會貫通,派官吏制作稀粥藥劑,帶醫師走街串巷,免費發放給貧苦百姓服用,既達到了治療疾病的目的,又省卻貧苦百姓無錢就醫的煩惱。這種保健藥粥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至今。蘇轼提倡種植藥草,寫了《種德亭》詩,贊美候潮門外精通醫術的處士王複,後人在此地建成藥店就借用詩名,至今仍在。

蘇轼一生熱愛醫學,關心百姓疾苦,雖然他不是專業的醫藥學家,但他的醫學活動卻對當時醫學常識的普及,公共衛生管理的加強,醫者社會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來源:西安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