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姓氏——廣姓姓氏源流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姓氏名人

作者:愛族群

廣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姓氏源流</h1>

淵源一

源于傳說,出自古代傳說仙人廣成子的後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著名東漢學者應劭所撰著的《風俗通》記載:“廣姓,黃帝師廣成子之後”。

相傳,廣成子是上古仙人,隐居崆峒山中(今甘肅平涼),廣成子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他自稱養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歲而未成衰老,是中國古代劍仙之祖。

在典籍《莊子》、著名的東晉道士葛洪史所撰著的《神仙傳》中,都稱廣成子為軒轅時期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黃帝曾向他請教“至道之要”,廣成子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這次告訴他說:“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心以靜。形将自正,心淨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内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為皇,失吾道者下為士。予将去汝,入無窮之間,遊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說完,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

在道家典籍《太上老君開天經》中則記載:“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廣成子。消自陰陽,作道戒經道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貴賤有殊。”将廣成子說為黃帝之時太上老君的化身。

據說,在廣成子的後裔子孫及其族人之中,有以先祖名号為姓氏者,稱廣成氏,後皆省文簡化分衍為廣氏、成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為了修生養性,隐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後人先以廣成為姓,後簡化成廣。

廣氏族人多尊奉廣成子為得姓始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得姓始祖</h1>

廣成子。據《風俗通》記載,廣姓是廣成子之後,望出丹陽。丹陽,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疊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三國時的東吳有丹陽郡,則在今南京市的東南;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時,再度複置丹陽郡于南京。廣氏後人奉廣成子為廣姓的始祖。

淵源二

源于改姓,出自漢朝時期廣武君,屬于以先祖爵号改姓為氏。

楚、漢之争時期,趙國先君趙武臣、後君趙鞋封賞過兩位廣武君,即陳餘、李左車。

陳餘,公元前?~前204年,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原為故魏國名士,文武雙全。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後,陳餘與至交好友張耳一同往谒陳勝,建議以奇兵略故趙國之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為将軍,以陳餘、張耳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的計謀,不戰而得三十餘城。陳餘至邯鄲後,與張耳擁立武臣為趙王(趙王臣),自為大将軍,趙王臣任命張耳為右丞相,封陳餘為廣武君,封邑廣武(今河南荥陽廣武山)。不久,趙王臣後為部下李良所殺,陳餘怒而擊敗李良,李良倉皇投奔秦将章邯。後章邯率軍攻破邯鄲(今河北邯鄲),張耳再立趙歇為王(趙王歇),逃入钜鹿城(今河北平鄉),結果被秦軍圍困。當時陳餘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于钜鹿城北。钜鹿城内食盡兵少,張耳數次派使者請陳餘進兵,内外夾擊章邯,但陳餘自忖兵少而不敢進。後項羽率軍救趙敗秦,解钜鹿之圍,而陳、張兩人也是以交惡。後陳餘之兵為張耳所收,陳餘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項羽入關後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張耳為常山王,并以陳餘未随自己入關而改封陳餘為成安君,僅封南皮三縣。陳餘是以大為不滿,遂聯合齊王田榮擊敗張耳,張耳轉投漢王劉邦。楚漢戰争中期,劉邦希望陳餘也歸附,共同抗楚,而陳餘得好不賣乖,與李左車恃擁二十餘萬大軍而拒不附漢。是以,在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遣大将韓信、張耳率軍同伐趙王歇,一舉擊敗趙軍,斬陳餘于濟水之上。

李左車,生卒年待考,行唐史家莊人(今河北保定曲陽,一說今河北衡水饒陽),趙國名将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著名的謀士。秦朝末期,故六國死灰複燃,李左車在趙王臣被殺後,輔佐趙王歇,為趙王歇立下了赫赫戰功,也被封為廣武君。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農曆10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将韓信、張耳率一萬餘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韓信率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于太行山區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李左車認為,漢軍千裡匮糧,士卒饑疲,且井陉谷窄溝長,車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隻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于是,他向趙國主帥陳餘陳述其利害,并自請帶兵三萬從間道出其後斷絕漢軍糧草。但陳餘不以為然,認為不需嚴守井陉,堅決主張主動出戰。韓信迅速挑選二千輕騎,半夜從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隐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占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餘,擒趙王,滅了趙國。趙國亡後,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車綁送至韓信帳前。韓信見到李左車,趕緊為他松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并向他請教攻滅齊、燕方略。李左車認為,漢軍士卒疲憊,戰鬥力大減,如果以疲憊之軍與齊、燕兩國軍隊硬拼,則勝負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趙安民,然後派人以兵威說降,則齊、燕可定。韓信采用李左車之計策,燕國果然不伐而降。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還著有兵書《廣武君》一篇,論述了用兵謀略,流傳至今。李左車在民間一直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後來著名的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雹神》一篇中,還記述了李左車為神後降冰雹于章丘、那冰雹落滿溝渠卻不傷農稼的傳奇故事。

漢朝,曾在廣武(今河南省雁門)為官的李佐車,他的後代原以廣武地名為姓,後來簡化成廣氏。同時,陳餘也曾在廣武為官,後代也現以廣武為姓,後又簡化成廣姓,望族居丹陽(今安徽省宣城)。2000多年來,以丹陽為名的縣也有好幾個。

廣氏家族“望出丹陽”,即以丹陽為繁衍中心,可是曆史上以丹陽為名的地方這麼多,究竟哪個丹陽才是廣氏家庭的“老家”呢?根據考證,與廣氏家族有關的丹陽,有的認為是江蘇省丹陽縣。

在陳餘、李左車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号為姓氏者,稱廣武氏,後皆改為單姓廣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高佳氏,滿語為G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甯蓋州)、遼陽(今遼甯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廣氏、高氏等。

⑵.滿族廣佳喇氏,亦稱廣佳氏,瓜爾佳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廣吉喇部,以姓為氏,滿語為Guanggiyar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明朝時期有著名的蒙古廣吉喇部,即為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中之該部族人,在元朝末期脫離蒙古控制,曾聚集為部,由于生活艱困,時常聚衆侵擾明朝邊境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廣氏、黃氏、考氏等。

⑶.滿族崆果啰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兩岸流域。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但稱孔果爾氏。清朝中、後期,滿族崆果啰氏多冠漢姓為廣氏、孔氏等,而錫伯族孔果爾氏則多冠漢姓為廣氏、孔氏、鞏氏等。

⑷.滿族勒第氏,滿語為Ledi Hala,漢義“寬廣”,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廣氏、甲氏等。

廣氏是多民族、多源流,但相對人數罕見的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七位門閥。廣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淵源四

以下是我廣姓朋友的家譜裡面的資料,供廣姓家人參考。

廣氏原本是軒轅皇的後裔,本姓公孫,更姓姬氏,建都帝邱,即今漢陽,在位87年,次子姬仲為廣德候,其子孫以宦為姓,故此姓廣。

延移周朝,廣秀為公之師,是廣成子金仙之祖也。及漢朝廣占元為保駕大将軍,廣占魁為正殿大将軍,晉朝廣龍為九門提督大将軍,廣虎為九門巡風大将軍,滿朝稱龍虎二将,南北朝廣堕高為禦史衛将軍,唐朝廣宗海為直谏大臣,廣宗先為文淵閣老大學土,廣宗賢為文華殿大學士,當時稱為廣氏三龍,宋朝廣琏、廣瑚同點翰林,官至戶、禮二部,廣漢為贛州通判,霸軍事,百姓立碑以記。元朝廣延獻為九門提督,又文有申詞林撿擢員即。明朝廣嵩舉揩書任中書,嘉靖年間,廣譽、廣漢為贛州通判,廣高聲名馳乎内翰,慨自漢嵩二公而後,延至本朝,海内之地文人武士濟濟英才,光大國家,不得膏認同宗。

吾祖萬倉祖入川以來,原無族譜。且我輩後入既并相海祖之脈派,則入川之賢哲或武士,有籍江湖省發祥者,誰非一本之流,及入川而至黔者,遠至雲貴,偏散天涯者,何可勝紀。惟其前無老譜,不便考查,故相海不可得而知,萬倉祖之下是可得而聞,相海祖弟兄世居江西臨江府首縣清江縣城内衙貿易,後從吉安府泰和縣葛藤窩住居,仙槎鄉第四都今改第九都正十圖原八甲,小地名葛藤窩,轉居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今是漢陽府所屬,改為孝感鄉于正德八年,又從湖南衡州府衡陽縣高石堰,明末之時于大清順治四年,由湖南而入四川,始到潼川府樂至縣,因世道不甯,複移重慶府南川縣城内中和街,再移貴州,即往正安而轉至茅坡遙見大樹一根,即來樹下,及柏果樹一根,中空樹大,葉茂技繁,樹穴可大,可容數口,吾祖即來樹下安居,名曰廣家嘴,亦知先祖之勞而莫報乎,求木之長者,必固根本,在源之遠者,必浚其源。

乃歌以詩曰:

銀杏之下,可以栖遝。烹彼黃梁,可以樂食。自是以樹為宅。餘聞宋人之詩曰:

雁将天作路,雀以樹為家。不意吾先祖,處此不堪之境乎?上古穴居野處,吾先祖猶存太古之風乎?

<h1 class="pgc-h-arrow-right">遷徙分布</h1>

當今廣姓分布

  1、山東省兖州市新兖鎮廣家街

碑陽:廣家街。兖州縣泗莊鄉人民政府立。兖州縣地名委員會監制。一九八九年六月。碑陰:本村建于清初。相傳廣姓原系魯王後裔,明亡後,清朝捕殺明皇族。駐兖州的明魯王朱以濳(字廣德)(襲封奉國将軍)逃到于家村隐居。後朱廣德又從于家村遷此,以廣為姓。後繁衍為本村大戶,姓名廣家街。現有祖碑于廣家街村西。

2、陝西省城固縣

老莊鎮廣家巷村現有廣姓人口5000多人

3、山西省偏關縣

偏關縣西寨村以廣姓為主,由湖南遷至此地,祖籍在安徽一帶,全偏關縣至少有廣姓幾百人。

4、湖北孝昌縣

白沙鎮廣崗村,本地一個大的自然村。還有一個花西鄉駝堰村,共3000多人。

5、遼甯、黑龍江省

包括哈爾濱、綏化等地至少幾千人。

廣姓是中國罕見姓氏,當今分布山東省兖州市新兖鎮廣家街,内蒙古鳥海,陝西韓城,甘肅酒泉,河南盧氏,湖北武昌,廣東澄海,廣西田林,雲南隴川、馬關,四川合江等地。潮汕在澄海100多人,主要居東裡鎮。在河北 邢台 柏鄉縣龍華鄉 白樓村也有一支廣姓大家族。

今天津市,重慶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隴川縣、馬關縣,安徽省的宣州市、六安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德安縣,黑龍江省的綏化市望奎縣,貴州省的遵義市,内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陝西省的韓城市,甘肅省的酒泉市,河南省的鄭州市、三門峽市盧氏縣、三門峽市陝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廣東省的澄海市,湖南省的常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縣,河北省的邢台市,四川省的合江市、樂山市,山東省的曲阜市等地,均有廣氏族人零散分布,其中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在澄海市有一百多人,主要集居住在東裡鎮一帶。

<h1 class="pgc-h-arrow-right">姓氏名人</h1>

廣勇:

(生卒年待考),漢朝将領,史書中有所記載

廣祿:

(1900~1973),滿族,廣佳喇氏;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納達齊牛錄人。著名近現代民族史專家。著作有:《一年來的新疆社教》、《新疆的過去、現在、未來》、《蘇聯侵略新疆之回顧與前瞻》、《俄帝侵華史實:處心積慮并吞新疆》、《新疆三十年動亂親曆談》、《批判盛世才》、《新疆史》、《新疆自治問題》、《盛世才怎樣統治新疆》、《俄帝侵略新疆之陰謀》、《廣祿回憶錄》、《老滿文原檔與滿文老檔之比較研究》、《清太租朝滿文原檔》、《舊滿州檔譯注》、《七十自述》、《錫伯族由盛京遷移新疆伊犁的曆史》等。